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教育 >正文

陈晟老师解读:高考选专业三要素

2018-05-02 19:55    

2018高考考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以适合自己为基本原则,以提高自己认识、体验和感悟多元化、多样化社会图景为基本目标,平心静气地选择报考大学。不盲目攀比名牌,不斤斤计较层级水平,只要能够为自己提供多元化成功的平台,就是适合自己的大学。

首先,选专业宜“粗”不宜“细”。

首先专业与职业不是一一对应的,现在上大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识自我”,而将来的职业又要求“一专多能”,建议考生在选专业时一定要“远距离、粗线条”,因为只有站得远一点儿,才能看清粗线条构成的学科体系轮廓,才能把握自己大的专业方向在哪里。特别是要坚定立足于自己的性格倾向、禀赋优势和兴趣触发点,也可以适当借助心理测验等辅助手段客观地研究一下自己,更主要的是在内心深处询问一下自己:究竟对什么样的学科发自内心地向往?提倡“粗看专业”,是让考生关注方向,将主要精力放在与自己兴趣吻合的专业方向上,只要战略方向不错一切就好办。

其次,选专业要有动态权变眼光。

所谓动态权变眼光不是让你去盲目赶时髦、追热点,而是劝导你超越急功近利的短视,从长远、战略和动态的层面上搞清楚哪些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宗”,哪些是时刻需要因情势调整而变的“变”。

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技术革命浪潮中,突然冒出了电子计算机、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一系列新兴电子类专业或职业来,于是乎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很多学生都赶时髦地聚集在这样的“新”专业上,结果几年工夫这些专业就由“新”变“旧”、由“最时髦”变成“最冷门”,使很多学生陷于非常尴尬的就业困境。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能从宏观上把握这一技术变革的社会发展趋势,即电子并不是什么专业或职业特性,而是在网络数字化状态下各行各业、各类专业和职业都必不可少的技术平台,不会上网利用电子工具就像不会用锄头耕地、用机器制造产品一样,成为一种“功能性文盲”,连基本生活和工作都没法应付,更不要说从事什么专业或职业了。因此,我觉得考生在选择专业时,千万别像赶集似地盲目随大流、赶潮流;

其三,选专业要有职业意识但不是为了就业而选专业。

在教育行政部门对大学的就业率督导下,一些大学在没有必要师资准备和可行性论证的情况下盲目攀比,一哄而上办诸如工商管理、财经金融、国际贸易、电子信息等以为就业前景好的热门新专业。

还有很多大学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专门在技术操作层面指导学生如何写简历、参加面试,结果发生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例如有的学生将老师传授的某些面试技巧机械地运用到面试中,一到面试现场就观察四周,看看有没有老师所说的“潜藏玄机”,如需要扶正的倒地扫把、需要捡起来交给面试官的图钉类物件,等等。这种所谓“职业意识”、“就业技能训练”,有百害而无一利。鉴于此种情形,我提醒即将进入大学的新生们在专业选择中,一定要树立具有更高境界、更为内在、更加健康的职业生涯发展意识,在明确未来职业发展大方向的前提下,搞清楚自己最需要树立的职业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最需要培养或训练的基本职业素质、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是什么,从而能够在将来上大学期间很好地将通识教育与专业训练,以及专业学习与职业准备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圆满完成自己的大学学业。

虽然都是大学,所覆盖的学科和专业都很全面,但由于历史等各种原因,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优势专业。例如,在自己专业兴趣和职业指向都很明确的情况下,如果仅仅为了名牌等其他考虑,到一个师范类大学去读商学专业,或到财经类大学去学史学专业,其不确定性风险肯定很大;相反,如果自己的专业兴趣和职业指向比较宽泛,那么在选择时不妨多考虑一下所报大学的“通识层次”或综合力强弱,而关于专业情况可以放在次一些位置上考虑;如果上大学将来的志向就锚定在搞学术和科学研究方面,那么这时候选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选职业,二者有高度的一致性,这时就应该特别注意选大学与选专业之间的平衡。对于多数考生来说,一定要特别注意克服名牌情结,要清楚,选名牌大学远不等于将来职业成功,如果刻意强求,反而很可能是人生失意、职业失败的导火索。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