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探访仪征古迹之大码头

2018-05-03 03:01    

大码头位于仪征城南,是南门外江边上的一处聚居点,有老街。关于大码头的文章很多,大都是描述老街当年的盛况、某桥某庙某井某店的来历传说,那是仪征人骨子里的记忆。

直到改革开放之前,以鼓楼为中心的仪征县城,还很不像样子,人口、建筑、道路都很少,而南门外大码头却相对成熟。笔者1985年到仪征工作,县政府东西两边都是菜地,村民散养的黑猪就在门口悠闲觅食。有很多商品大码头才有,比如1986年单位分配我一间半平房,要砌炉灶烧蜂窝煤,满街买不到炉膛,到大码头买到了。还有一次腌咸菜需要大籽盐,只有大码头有得卖。

本文虽叫“探访”大码头,其实与我其他的探访文章是不一样的,大码头我去过很多趟,对一些古井古建已经熟视无睹,而且大码头人自己的回忆录、文化工作者的各种文章,似乎该说的话都已经说完了,我还探访什么呢?

其实我这么多年来,对大码头有些问题,一直没有弄清楚,最近仪征电视台做大码头系列节目,要我谈谈,我说,我对大码头没有研究,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我需要学习、挖掘和研究。所以本文其实也是我多年来对大码头疑问的解释。

这个问题如果不加思索地回答,肯定说,宋朝哇!状元井在哪儿呢。还有刘宰的诗可以作证:“沙头缥缈千家市,舻尾连翩万斛舟。”这不是仪征城南繁华的写照么?

可是,我觉得大码头不是宋朝就有的。

大码头在仪征城南,仪征城是个参照物。仪征城什么时候开始建设的呢?县志记载:宋乾德二年(964),升迎銮镇为建安军,筑城一千一百六十丈。形类“凸”字。东曰“行春”、西曰“延丰”、南曰“宁江”、北曰“来远”,寻增“济川”、“通阓”,共六门。乾道四年,郡守张郯重修,闭了通阓门,还剩五门,建了城楼,挖了城壕。嘉定六年(1213),郡守李道传认为,真州乃水陆要冲,转运司、商民繁会,居城南者十倍城中,乃请筑东、西翼城。

嘉定已是南宋宁宗年号,可见从建国后五年开始筑城,几乎整个北宋,163年间,仪征城是非常小的。而到嘉定六年李道传打报告请筑东西翼城,南宋也已延续86年了。这个时候的城南,是指宁江门以南,宁江门的位置,是今天的鼓楼,转运司和商民繁会的地方,是仓桥一带。

此后继任几位知州,嘉定八年丰有俊、嘉定八年方信孺、嘉定十一年袁申儒、嘉定十三年吴机,宝庆元年上官奂酉,滴滴答答,前赴后继修建东西翼城,东门水门就是这时候建成的。原来的漕河被东翼城所断,改道入东门水门,折向南进入潮河。东、西翼城墙并不闭合,都是直抵潮河,城南没有城墙。

这一段可知,嘉定前,漕河(运粮、茶、盐)是从宁江门以南的城外走的;嘉定后,修了东翼城,漕河从东门水门过,在老城外、翼城里了。城南有条东西向的潮河,东西翼城和漕河都向南直到潮河,潮河以南即是江滩和大江。

宋代的仪征城南,确实是繁华所在,对应今天的位置,在仓桥花园-清真寺-香照寺-东岳庙一线。宋城最南边的潮河,对应明代的里河,即今天池一带。而今天的大码头,宋代还在江中或滩上。

【宋真州图】

那么城南大码头街上的宋代状元井该怎么解释?

我咨询过仪征文广新局负责文博的主任科员朱翔龙同志,他说,从井栏制作工艺和纹饰判断,应是宋代的,但井栏并不是原来就在大码头。汪向荣主编《最忆是城南》第19页也说,状元井现有的井栏与水井并非原配。几部县志上,也都没有状元井的记载。

可见,状元井的井栏即便是宋代的,也不是生来就在大码头的。

【状元井】

仪征城南面的城墙和现代意义上的南门是什么时候修建的呢?那是明代洪武二年(1369),真州知州营世宝修的。闭合以后,就有了新的南门,在今天的工人文化宫附近。宋代的南门(宁江门)到了明城的中心位置,成化二十三年(1487),仪真知县陈吉在宁江门原址修建了鼓楼。

道光志援引《明太祖实录》:洪武十三年,致仕兵部尚书单安仁言:“大江入黄泥滩口,过仪真县南坝,入运河。自南坝至朴树湾,约三十里,宜浚,以通往来舟楫。其湖广、江西等处运粮船,可由大江黄泥滩口入运河;其两淮盐运船,可由扬子桥过县南坝,入黄泥滩出江;其浙江等处运粮船,可从下江入深港,过扬子桥至运河;凡运砖木之船,皆自瓜洲过堰,不相混杂。如是,则官船无风水之虞,民船无停滞之患。”十四年十一月,浚扬州府官河,自扬子桥至黄泥滩,凡九千四百三十六丈。

这一段是说,洪武十三年(1380),退休后在仪真养老的原兵部尚书单安仁向朝廷建议,有一条水路,是从大江经黄泥滩口到仪真县南坝再进仪扬运河,从南坝到朴树湾共三十里,需要疏浚。畅通以后,从湖广、江西等地的运粮船,可走这条线路;而两淮过来的运盐船,也可以反过来走这条线出江。浙江方向运往北方的粮船,就从下游的深港经扬子桥进运河,民间运送砖木杂件的船只,就从瓜洲过坝进运河,这样做的好处是,官民分开,各行其便,互不干扰,通行顺畅。朝廷接受了单安仁的建议,于次年十一月疏浚了此河。

单安仁的建议里有个重要的地名,叫黄泥滩。

查道光志,有“黄泥滩沟”条目,援引《嘉靖扬州府志》云:“在县西南十里,通大江,入十字河。”这是说这条沟既通大江又连十字河,十字河就是大码头都会桥下和桥南的两条十字交叉的河。十字河东西向的部分向东连接的是仪征外河,有闸,东连仪扬运河,西通沙漫洲出江。十字河的南北向部分是玉带河,北接天池(里河)连仪扬运河,南连黄泥滩沟通大江。

道光志有“黄泥滩渡”条目,在县西南,并收录许谦的《夜过黄泥滩渡》诗:

夜深风息水安流,

白雁黄芦满眼秋。

行李萧萧官棹稳,

卧看明月过真州。

许谦(1269-1337),字益之,号白云山人,东阳人,元代文人。

上述信息释读为:黄泥滩元代已经出现,并且滩上还有渡口,明代洪武十四年(1381)疏浚了黄泥滩沟经南坝到运河的水道,形成了新的漕运盐运通道。

道光志有“五坝”条目:“在县东南三里曰一坝,相接曰二坝,又南曰三坝;又东一里,相接曰四坝、五坝。明洪武十六年,兵部尚书单安仁筑。土坝皆以数名,各疏支渠,以达通江大河。凡荆湖、江浙诸路官民舟及漕饷进京者,悉抵坝下。遇水涸闭闸,则舟于坝上辘轳过之,佥夫役四百五十人。

道光志还记载,明洪武十六年,兵部尚书单安仁请浚开河道于城南,重建清江闸一,即宋张頠石闸故址。广惠桥腰闸一,南门潮闸一,以潴水利,分济漕挽,上达运河,以入扬楚之境。

这一段的解读是,在疏浚通往黄泥滩河道的同时,还建了五坝,又建了三个闸,漕船在水浅时过不了闸,就人工绞盘过坝。

无论是十字河的东西河还是南北河,都与天池(里河)不直接相连,玉带河与天池之间有一坝二坝相隔,外河(东西向)与天池之间有三坝四坝五坝相隔。坝的作用主要是防止里河的水外泄,影响运河通航。

【隆庆县志五坝四闸图】

黄泥滩十字河、五坝和三闸的建设,促进了今天大码头地区的形成,水大过闸,水小过坝。漕船过坝是件很麻烦的事情,要把粮食卸下来,船用绞盘拖上坝再放到坝的另一面去,还要人工重新装船,费时费力,损耗很大,但这就催生了以搬运为主的服务业,县志载洪武初年有正式编制的夫役四百五十人,专司辘轳。官吏、士兵、夫役、船东、水手、搬运工以及为他们服务的人员虽未提及,但肯定存在,随着永乐定都北京,漕运的业务越来越繁忙。嘉靖二十五年(1383),朝廷指定将淮南的食盐专营掣验放在仪真,天池的泊船、掣验、解捆吸引了大量的流动人口,大码头是盐船入江的必经之地,蓬勃发展正当其时。

综上所述,大码头的建设与发展,是从单安仁的建议被批准实施的明洪武十四年(1381)开始的。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文中观点未必正确,欢迎方家批评指正。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