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教育 >正文

校园民乐团奏响铿锵乐章

2018-05-03 11:35    

走进阿拉善蒙古族完全中学的校园,一阵阵优美的音乐旋律便会揪住你的听觉神经。悠扬动听的马头琴、铿锵有力的蒙古鼓、音色清亮的古筝……各种乐器的音符,奏成具有阿拉善特色的华美乐章。循着声音,走进学校的艺术楼,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场视听盛宴。

记者了解后得知,今年5月,阿拉善蒙古族完全中学成立了民乐团,56名来自不同年级的学生出于对马头琴、蒙古鼓、古筝和陶布秀尔等民族乐器的喜爱,成为校园里最优秀的小乐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排练现场,一同感受视听盛宴背后的快乐与激情。

快乐时光中的“速度与激情”

“最初听到老师说学校要建立民乐团时,全班就像‘炸了锅’一样,尤其是爱好音乐参加民乐团的同学们,更是叽叽喳喳讨论个不停,差点忘记当时是上课时间。”想起学校公布建立民乐团消息时的场景,高二(5)班的特日格勒同学至今记忆犹新。

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民乐团开始“有声有色”起来,训练时间被定为每周二至周四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特日格勒说,每当下课铃声响起,参加民乐团的同学们就迫不及待地以最快的速度飞奔至艺术楼。拉马头琴的同学会调试好自己的琴弦,弹古筝的同学会迅速配戴好弹琴用的义甲,喜欢打鼓的也拿出槌子准备就绪,大家用期待的目光等候着指导老师走进教室。

“这是我们一天当中最快乐、最放松的时光。我的手拉动着马头琴的琴弦,整个人都会陶醉进去,不知不觉中时间就过去了。”特日格勒说,民乐团每天只有40分钟的训练时间,因此大家都十分珍惜这短暂的学习机会,中途从来都不会有人松懈或休息。每当遇上特殊的演出时,老师都会组织大家在放学或周末时间“加餐”,即便是这样,大家仍然觉得非常快乐。“在排练过程中,演奏不同乐器的成员都需认真地看指挥,再经过一次又一次地修正合奏中的不协调,最终才能呈现出完美的演出效果。老师经常告诉我们,在训练中各成员间要懂得相互配合,逐步才能形成默契。”特日格勒说。

完美演出,选曲是关键

“《万马奔腾》《巴彦笋布尔赞》和《黑骏马》等,这些曲目都特别适合马头琴的教学和表演,很有民族性和时代感。”随着一阵阵马头琴声,指导老师乌力吉达来一边擦着额头上的汗水,一边笑着说:“今天排练的这几首曲目,是专门为各类演出而准备的。每次带着孩子们参加演出,最难的不是排练,而是选作品。”老师们经常会为选曲目而烦恼。学生们经过不断训练,虽然培养了较好的演奏技巧,也培育了一定的音乐审美和把握作品的能力,但毕竟不是专业演员,很多演奏作品也并不适合孩子们。因此,从众多作品中,选出既能顺应演出要求,又符合学生气质的曲目就显得尤为重要。

乌力吉告诉记者,在刚刚演奏的曲目中,《巴彦笋布尔赞》是由传统的原生态民歌进行改编的,很好地诠释了传统和现代艺术的结合,也有地域特色。据他介绍,近年来,随着民族乐器普遍升温,许多中小学开始逐步建立不同规模和建制的学生民乐团,但由于普遍缺少适合青少年演奏的作品,学生乐团的发展并不理想,成为民族音乐普及和发展的瓶颈。因此,希望今后有更多专业的作曲家,多到学校倾听学生的想法,并能就地捕捉校园题材,为青少年创作出适合他们演奏的曲子。

培养兴趣爱好,实现民乐传承

“你这个手法不对,老师给你演示一遍。”在古筝教室里,苏伦嘎老师手把手教授学生弹古筝。她告诉记者,这些学生的基础都不一样,有的是零基础,所以必须耐心地去教他们。为了让学生了解相关音乐知识,更好地融入民乐学习,苏伦嘎在教授过程中不断插入基础知识讲解,也正是她的这份和蔼和耐心,增强了学生的求知热情和坚持学习的信心。

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学生们进步很大。最让人欣慰的是一些零基础的学生也能弹奏出简单的曲调,再也不是初学时的手忙脚乱了。“以前在电视上看人弹奏古筝,感觉他们的姿势特别优美,现在自己学了才知道,美丽背后是需要付诸努力的。我不会放弃,一定会坚持学下去。”一位初学古筝的女生说,古筝学习让她了解到前所未知的音乐文化,这将成为她今后繁重课业中的一抹亮色。

“让学生尽早接触民族音乐,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魅力,是非常有必要的。”苏伦嘎老师说,能够培养出多少优秀艺术家并不是她所追求的目标,为学生培养一门兴趣爱好,让他们通过民乐感受到快乐,这才是民乐传承最有效的方法。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