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国际 >正文

伦敦人成都创业帮老外找工作

2018-05-04 03:32    

【欧洲时报特约记者潘闻博、侯沛北京报道】帮助来中国的外国人找工作、找房子、办理手机卡和银行卡,替在华企业寻找合适的外籍人才,举办老外麻将比赛等跨文化交流活动……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只要是与来华外国人工作生活有关的事情,都可能在创业公司“老外here”的业务范围之内。

现年25 岁的黛西(Daisy Velven Peak)是英国人,成都“老外here”的联合创始人。(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老外here”公司位于中国成都,由来自中国、英国、美国、加拿大4个不同国家的7位青年于2014年合伙创办,专门为外国人才和企业进入成都提供服务。联合创始人之一的黛西(Daisy Velven Peak)现年25岁,是英国伦敦人,如今与她的中国丈夫一起在成都生活。

“英国的经济发展变缓慢了,工作机会也越来越少。而中国发展很快,越来越厉害。”黛西如此解释她留在中国创业的主要原因。

规模精简的“多国部队”

16岁时,还在读高中的黛西选修了中文,这成为她如今在中国工作生活的“缘起”。

高中毕业之后,黛西在英国诺丁汉大学修习当代中国学,并于17岁那年到中国交换学习一个星期。大四时,因为学校在中国有合作项目,黛西前往中国宁波诺丁汉大学就读,开始在中国长期生活。毕业之后她到成都实习,并最终留在成都工作。

“中国是一个很好的国家,历史悠久、宜人居住。”在黛西看来,她所生活的成都生活节奏较慢,但发展特别快。正是因为喜欢这种生活并看中了在成都的发展机遇,黛西最终选择留在中国,成为了一名“洋创客”。

这位“洋创客”所在的“老外here”团队目前共有14人,与初创时相比,人员规模扩大了1倍。团队成员来自多个不同国家,这种人员构成“优势在于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了解”。黛西说道,“老外here”特别欢迎来自不同国家的人才去应聘他们的工作岗位。“我们是专门帮助外国人的HR公司,所以要熟悉外国人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来自不同国家的人才可以更快更好地理解客户需求,也能促进我们去了解多元文化。”

不过这种特殊的团队背景,有时候也会给他们的工作带来挑战。“比如我们的美国同事有时候说话特别直接,中国同事们会有点受不了,觉得这很不礼貌,因为中国同事们表达比较含蓄。”黛西说。但她觉得如果同事们了解对方的表达和交流方式,就能学到更多,也能更好地完成工作。

好政策促进快发展

黛西透露,在“老外here”团队创业过程中,成都市政府提供了很多政策支持。

她举例说,团队目前所使用的办公场所由政府提供,可免费使用6个月,如果未来创业项目有进一步发展,政府还会提供场地租金折扣等优惠。此外,如果“老外here”能招聘到高层次人才,政府也会给予资金补贴。“当地政府一直在支持我们招聘优秀的外籍人力资源。”

今年,“老外here”海外推广团队走出中国国门,到海外宣讲推介,以吸引外国人才到中国工作。团队5月下旬到达英国,在英国4个城市推介,到伦敦大学学院宣讲。9月则去往南非,在南非高校中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介绍中国、介绍成都。

随着业务规模扩大,“老外here”自身也在招聘人才,壮大他们的创业团队。目前他们在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处发布了招聘信息。黛西说:“因为员工必须会说英语,还得愿意和外国人交流,愿意和外国人一起工作,知道外国人的需求。在成都,这种人才比较难找。我们帮别的企业找到很多人才,自己也急缺这方面人才。”

“让中国人和外国人相互了解对方文化”

在黛西看来,外国人到中国工作生活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不会说中文”。为了帮助他们解决这一问题,“老外here”每月都会举办活动,教他们一些简单的中文用语,以应对日常生活和交际。“他们必须学好中文,不然在中国生活太困难了。”黛西说道。

除了言语不通,这些在华外国人还面临着文化差异问题。但黛西觉得这一点不应被夸大,因为“文化差异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很多来中国的外国人想法已经比较开放,会去接受中国文化。我发现大部分外国人来这里,也没有遇到多大困难。”

为了帮助在华外国人“更好更快”融入当地生活,“老外here”举办了一系列跨文化交流活动。他们组织中外业余球队踢足球比赛,“本来外国足球队以为比赛很容易,结果发现中国的球队踢得很好”;他们举办“月饼配茶挑战赛”,通过游戏向外国人介绍中秋节的传统和历史;甚至连麻将这种中国传统博弈游戏,也被“老外here”通过教学比赛介绍给在华外国人。“在成都,本地人很乐意向外国人分享文化,而来到这里的外国人也很想学习中国文化。”黛西说。

跨文化交流还涉及饮食。今年7月底,“老外here”承办了“国际火锅文化日”活动,来自全球多个国家的外国人身着红色对襟唐装,在中国厨师的指导下学习调配火锅红汤,并炒制带有本国饮食特色的火锅。这是“老外here”第二次承办这项比赛,今年3月,首届中外火锅交流会暨中外火锅友谊大赛也由他们承办。“当时我们只是觉得这种活动很好玩,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感兴趣,因此后来又举办了一次,”黛西说,“我们所有活动都欢迎中外人士参加。因为让中国人和外国人相互了解对方文化,是我们举办这些活动的目标。”

黛西自己也深爱中国美食。她喜欢吃麻婆豆腐和冒菜,不惧辣椒,尤爱四川的传统小吃“串串香”。

有创意,就来中国吧

除了为在华外国人提供生活服务和跨文化交流,“老外here”还为他们及外企提供商务咨询,内容涵盖政策法律咨询、市场分析、企业注册、市场推广等方面。对于想来中国创业的外国人,黛西觉得他们应首先考虑要到哪座城市发展。“我会建议他们去西南部城市或者一些二线城市,因为现在这些城市机会很好,政府给创业者们提供了很多政策支持。”

在黛西看来,想去中国的创业者还须想清楚“中国最需要哪些外国人才”这一问题。“中国要的是创新人才和创意想法。创业者们必须想明白,自己有什么特色和特点可以带到中国。” 而熟悉当地政府的补贴、优惠政策“也很重要”,“事先了解这些政策,会对他们创业有很大帮助,他们能借此知道自己能得到些什么。”黛西说。

“洋创客”:中国市场的包容性令人惊喜

走在北京中关村的大街上,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洋面孔。他们正成为中国创业大潮中一支独特的生力军。

韩国留学生金贤洙是中国人民大学一名在读博士。本硕博都在人大就读的金贤洙从一开始就决心留在中国发展。金贤洙说,中国市场的多样性是他留在中国的理由。

金贤洙一开始并没有想清发展方向,但自从中国政府3年前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各领域的创新升级层出不穷。在这样的氛围下,被感染到的金贤洙也不自觉开始思考创业这件事。在导师的支持与鼓励下,金贤洙逐渐被创业精神和各种各样的创业故事所打动。通过在中关村创业大街2个月的实习和培训后,金贤洙决定加入一家发展K12教育业务的韩国公司,并肩负这家公司开拓中国市场的重任。

与明确留华的金贤洙不同,还有一些创业者在来到中国之前绝对想不到会留在这个国家创业。Liam King 是老外HERE (老外在这里)的联合创始人,来自英国利物浦。几年前,他机缘巧合到四川成都教书,原本的计划只是花上6个月感受这座城,没想到竟被成都独特的生活和商业发展氛围所感染,逐渐发现了这座快速发展城市的商业契机。

2014年,Liam与一群来自多国的国际伙伴共同创立了“老外HERE”,为越来越多来自世界各国的“老外”们提供工作和生活服务。经过3年的打拼,Liam现在俨然已经成为一名“中国通”。通过与中国同事的合作,他对中国商业社会逐渐变得了如指掌。

“我觉得中国是最完美的商业环境。”Liam对中国的创业氛围给出了极高的评价。“我去过世界各地许多国家,却从未比在成都高新技术区的时候更受鼓舞。实际上我在创业的过程中很少遇到困难,因为总是能够得到当地政府的帮助。我已经没有办法给中国提出更好的建议了,政府对外国创业企业的支持已经非常出色。”

Liam不是唯一一个夸赞中国创业环境的外国创业者。韩国女孩秀敏也对中国市场的包容性感到惊喜。秀敏所在的企业是一家提供中韩跨境支付服务的创业公司,公司的商业愿景是希望未来中国游客到韩国购物时,可以像使用微信、支付宝那样进行扫码支付。企业创始人是一名在华韩裔,通晓两国文化的他看中了中国市场的庞大。在创业过程中,这个团队发现中国的投资人相比谨慎的韩国投资人来说更积极、更开放,并且能够更快地接受新事物。

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还体现在企业管理上。金贤洙研究发现,相比日韩企业流行的终身雇佣制,中国创业公司的人员流动非常频繁。曾经他以为,全球的公司都会为员工流失率头疼,但他看到中国企业后,意识到那只是死板的理论。“公司比较开放,员工也比较开放。公司不要求员工加入就是一辈子,员工也希望在遇到下一个好的机会时跳槽,而且双方都知晓对方的想法。”在金贤洙看来,中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非常灵活。

中国的创业环境似乎到了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阶段,但随之而来的是激烈的竞争。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就连外国创业者们都不得不感慨:“中国的节奏太快了。”

“中国的移动支付很快,人脸识别很快,然后还有自动驾驶。中国的卫星也很厉害。中国的市场那么大,要怎么样用新科技来适应K12教育模型,让它变得很快呢?在传统教育里面,有什么是节奏比较快的?”看到中国快节奏的科技发展模式后,金贤洙对自己的创业之路产生了种种新思考。

金贤洙说:“中国是个未知数的国家,在探索的过程中,你会觉得现在中国是机遇,同时也是非常大的挑战,一不小心就很容易翻船,但也很容易得到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惊喜和困惑一直并存,这是所有外国创业者的共鸣,或许这也是在中国创业的魅力所在。

三个“美国合伙人”在上海公寓里创办的Baopals,一年代购60万件中国货。(图片来源:中新社)

“洋创客”的挑战

进入中国市场对许多外国企业有着强烈的诱惑,但中国市场的复杂性也让一些外国创业者望而却步。

朱洪子所在的项目主要进行人工交互客服软件的研发,在韩国本土的发展态势喜人,并且获得了B轮融资。几个月前,这个项目经由韩国的创新平台推荐到位于北京的中关村进行孵化,但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公司在切入中国市场谋求独立融资的过程中,困难超出了预期。

“在韩国,我们的竞争公司不算多。我们进入美国、欧洲都不算难,甚至在俄罗斯都有很惊人的增长。”朱洪子介绍道,“但是来到中国之后,我老板发现遍地是这样的项目,淘宝、京东等等都在用相关的技术,有几十家。他被吓懵了。”

朱洪子的老板是韩国知名的IT人士,并在顶尖的韩企担任技术高管多年,现在他每个月都会从韩国来中国两次,但每次来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他说,中国的变化太大了,每隔一段时间过来就变了,竞争又更激烈了。在中国这样的公司有很多,为什么投资人要选择你?”

对在中国的外国创业者来说,中国市场过高的“估值”也让他们感到困惑。“我们在中关村创业大街,感觉非常热血。我们发现,在这边的投资常常是一个亿起步,而我们最初只想获得几百万融资。我们老板有点摸不清中国创投的思路,不知道中国的公司为什么有这样的估值。”到现在,朱洪子所在的公司也没敢贸然进入中国市场,依旧顶着巨大的压力在岸边进行观望和试探。

“老外”们对于商品的搜索频率,最多的是自行车、小米、iPhone、权力的游戏、靴子、PS4紧随其后,“有趣万圣节服装”和“性感服装”也名列前茅。(图片来源:中新社)

没料到中国市场变数的“老外”不只朱洪子一个。外国创业者在进入中国之前,获取中国市场的信息往往来自中国媒体,但当他们真正踏上中国的土地后,发现这些信息都不一定可信。正在独自一人承担韩国K12教育公司进军中国的韩国创业者金贤洙,正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博士。他认为,即使在韩国市场行得通的产品和服务,在进入中国时也必须深入调查。在他眼里,外国创业者需要面临的问题远不是简单的语言不通,而是两国商业逻辑存在隔阂。“我要承认,我在中国待了那么长时间,逻辑和文化差异依旧是解决不了的问题。来中国创业,核心团队里一定要有对中国市场比较了解的人,要不是中国人,要不是留学生。”

无独有偶,西南地区首个外籍人力资源管理平台“老外HERE”创立的第一年,联合创始人Liam遇到的最大的问题也是文化差异,这种差异不仅来自于创业项目如何本土化的问题,还来自于不同国家的同事该如何共事、如何协作的问题。这个团队花了一整年的时间寻找互相融入和互相配合的方法,但Liam认为一切都值得。他说:“这段日子非常宝贵,它帮助我们建立起一个真正的团队”。Liam也建议想来中国创业的公司应该先向当地中国人学习,如果一味将西方的思维模式带入,将无法在中国市场获得好的收益。

让外国创业者感到缺乏安全感的还来自于“老外”这个身份本身。如果创业失败,又无法立刻找到工作,这种意外会影响他们的签证发放。Liam说,有时候最大的困难不是签证政策本身,而是老外们总是没法百分百地理解这个政策。但是他也提出,过去几年里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不少外国创业者都希望中国政府能够在签证政策上更加开放,即使在中国的创业道路再艰难险阻,也能够留给他们自由打拼的空间。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