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 >心理 >正文

从50个木笼子发展到省三甲医院 金华二院还要打造5张金名片

2018-05-04 07:33    

提起金华市第二医院,很多人知道,那是我市以精神科为特色的省三级甲等专科医院。每天,来这里求医问药的人络绎不绝,一个又一个患者从这里获得新生。

明年,这所医院将迎来60周年的生日。看着院内的参天大树,林立高楼,回眸过往岁月,知情者往往不胜感慨——医院从60年前的50个木笼子起家走到今天,不是沧海桑田,也是人间巨变。

这一甲子的征程,是社会进步的写照,是政府心系民生的写照,是医院全体员工努力奋斗的写照,也是我市精神卫生事业日新月异的写照。

见证人:李文奇 市二院老院长

李文奇

1958年10月8日,当22岁的李文奇赶到金华县东孝乡雅芳埠村,看到他满怀期望的工作单位时,顿时傻眼了,这就是金华专署精神病人教养院?外观看上去像个大户人家的房子,里面没有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只有50个木笼子。

二院旧貌

标签

李文奇来报到时,金华专署精神病人教养院才成立3个月,由省公安厅、民政厅、卫生厅联合筹办,宗旨是收容、管束分散在全省各地肇事肇祸的精神病人。没有自来水,没有电,没有交通设施,全体员工22名。

1959年,附近村民嫌精神病人吵闹,希望他们搬走。多方寻觅后,得知古方窑厂西关分厂要停办,教养院觉得是个好消息。经过申请,公安部门同意把这块地分给教养院。

1960年,瓦砾成堆、荒草丛生的古方窑厂西关分厂,迎来了教养院一群斗志昂扬的职工,他们白天清理场地,带着15个犯人推着板车去双龙拉石灰,晚上打地铺睡觉。在他们肩挑手挖下,很快,40间房子造了起来,分成男病区、女病区、门诊部三个部分。这样的设施虽然简陋,却终于有了医院该有的样子。

1961年4月,教养院从雅芳埠搬到西关,50个木笼子早已拆掉,其他的精神病患者想要来到教养院治疗,不再需要省公安厅的批准——教养院面向社会开放。1964年,杭州第七人民医院举行十周年庆典,会上,李文奇汇报了金华专署精神病人教养院5年来的发展变化,受到粟宗华、沈慕慈两位院长的点赞与鼓励。

上世纪70年代,金华、绍兴、温州三地的精神病人教养院联合向省卫生厅反映,申请教养院脱离公安、民政管辖,由卫生厅来管理,最终得到批复,金华专署精神病人教养院更名为金华地区精神病医院,从此,医院跨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见证人:喻跃国 精神科一病区主任

喻跃国

如果说,李文奇是第二医院从关束精神病人过渡到治疗精神病人的见证者,那么,喻跃国就是二院一步步走向壮大、走向现代的见证者。

1984年,20岁的喻跃国来到金华地区精神病医院工作。那时,医院的房子大多矮小,最高的是二层楼,窗户上装的是普通玻璃,只有4个病区,全体职工90多名。

到现在,喻跃国还记得,那时候来治疗的多是重性精神病患者,“一辆拖拉机,拉着一个五花大绑的病人,病人吵吵嚷嚷的,外人一看就知道不对劲”。还有一些病人,因为症状严重,家属无法送到医院,还要医生上门去接。“我们到衢州接过病人,甚至到江西也接过,早上去,晚上才回来”。

不仅要接病人,还要送病人。有些病人可以出院了,家属经济条件差,交不起医疗费,不来接,医生还要把他们送回去。“有一年,我们送一名衢州开化的病人回家,翻山越岭,很辛苦。家属过意不去,留我们吃饭,烧了两个菜,一个炒黄豆,一个炒青菜,我印象特别深刻。”喻跃国说。

那时候,金华地区精神病医院是纯粹的精神科医院,其他科疾病不看,而有些精神病患者的身上有多种疾病,胆结石、肺炎、脑炎……这样,医院就要把这些患者送到其他医院治疗,精神科医生护士还要陪着他们转院,非常不便。

后来,医院一天天发展壮大,楼房越建越多,越建越高,电梯房到处都是。喻跃国在二院工作的33年里,门诊楼已换了3次,一次比一次高。一些老患者来看喻跃国,开口总会说:“有几年不来,门诊楼在哪里都不知道了。”与此同时,喻跃国的同事也越来越多,现在将近有400名,病区也扩大到了13个,病房里的玻璃都换成了防爆型。

标签

后来,喻跃国也很少上门去接精神病患者了,患者一般由家属陪伴过来。有些精神病患者,外观看上去和正常人差不多,不了解情况的人会私下嘀咕:“看上去好好的啊。”喻跃国说,现在人们对精神疾病重视了,一般干预得比较早,有点苗头就会来治疗。

随着医保政策的普及完善,家属因为缺钱不敢来医院接走患者的事情很少发生了。二院也拓展了业务范围,设置了心理科、老年科等科室,大大提升了诊治范围,精神病患者的其他疾病在二院一般也能得到治疗,大大解决了患者和家属的后顾之忧。

2008年,二院建院50周年时,喻跃国写了六七篇文章,回忆他参加工作初期的情景,一些年轻的医生护士看了,纷纷慨叹医院发展之快。

见证人:杨致蓉 精神科二病区副主任医师

杨致蓉

标签

2007年,从浙大精神病学毕业的杨致蓉来到二院工作,那时,她是二院引进的第一个研究生,二院还是省二甲专科医院。现在,和她一起治病救人的有研究生学历的同事大大增加,二院也升级为省三甲专科医院。这10年巨变,杨致蓉感同身受。

10年前,杨致蓉刚到二院工作时,被分配到女病区。那时一个病区里每天的病人有三四十名,后来增加到了七八十名。7年后,她换到了男病区,每天的病人大概在100名左右。“这些年,医院在不断扩大,2012年造的新病房,现在又住满了。”杨致蓉说。

患者数量的增加,因素很多,有人们对精神疾病的重视,有政府对民生的关怀,当然,也有一大因素是二院在老百姓心中的口碑在不断强化。10年里,杨致蓉遇到不少老患者带新患者的例子。去年,一名30岁出头的患者觉得有人要陷害他,整天惶惶不安,自认为无处可躲,不如自杀算了。选择走极端道路的他,幸好被家人发现,送到二院治疗,两个月后,他出院了,现在,他的状态好多了,每个月会来医院随访。今年,他介绍同村一名精神病患者来到二院,让杨致蓉帮忙治疗。

这些年,杨致蓉的另一大感受是医院的学术氛围越来越浓厚了。一旦病人出现了安全问题,科室里的人员都要开会讨论,商讨如何把风险降到最低。“病人在我们这里最重要的是安全,要让生命得到保证,再加上药物治疗,效果最终会得以呈现。”杨致蓉说。除了安全问题外,遇到疑难杂症,医务工作者们也会开展病例讨论,这会大大提升年轻人的医务技能。

不仅是内部的学习讨论,来自外部的学术讲座也在增多。现在,二院经常邀请杭州第七医院、浙一医院、浙二医院以及上海相关医院的专家来讲课、讨论病例,这样,医生们在院门口就有学习提升的机会。

作为单位里的骨干,杨致蓉也有自己的规划,希望在业务上充实自己,带一批好学生,做点科研课题。这位籍贯山西的精神科医生,已在金华成家,她相信,二院是一个越来越大的平台,患者能够得到治疗和安抚,医者能够学习进步、施展手脚。

回顾历史 展望未来

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市二院院长华深说,医院筚路蓝缕走来,艰苦奋斗、治病救人的薪火代代相传,回顾梳理医院的60年发展史,很有必要。不仅可以让广大市民进一步了解二院,也能彰显市委市政府重视医疗卫生工作取得的成就,更能激励市二院全体职工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继续奋发作为,为人民谋福祉。

60年峥嵘岁月,带给市二院的是经验、是文化、是激情,市二院准备再利用3~5年时间,努力打造金华市域内的精神医学、心理学科、老年医学、康复医学和医养结合这5张金名片,让来市二院就医的患者和老年朋友们享受到更好的医疗、康复和护理服务。

作者:金华晚报记者 赵如芳

编辑:方一

标签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