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国内 >正文

念好“惠民经” 铺筑“致富路”

2018-05-05 11:02    

原标题:念好“惠民经” 铺筑“致富路”

“一村一名”大学生教学班开班典礼

农技专家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及指导

“雨露计划”月嫂技能培训课堂教学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盘点重庆高等学校为实施“教育扶贫”取得了哪些成绩,重庆广播电视大学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下称“重庆电大”)作为重庆市政府举办的高等学校,牢记使命担当,一直致力于构建全市终身教育体系,服务经济文化建设。现已建成了44所分校(工作站、行业学院),形成了覆盖全市38个区县和部分行业的远程教育办学体系和网络。重庆电大充分发挥办学网络体系和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势,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探索“教育扶贫”的新路径、新模式,整合全市各区县分校资源,进行扶贫工作总体策划,利用扶贫办扶贫项目“雨露计划”、公益培训等有针对性地开展扶贫工作,让数以万计的贫困人口通过学历提升和技术技能培训摆脱贫困现状,改变家庭命运,实现了斩断“穷根子”铺就“致富路”的梦想。

1 总体谋划 精准扶贫

解决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是涉及各个方面的复杂系统工程。其中,既有区位地理的原因,也有个人家庭的原因,各个贫困家庭致贫的原因也各有不同。重庆电大在实施扶贫时,首先进行总体谋划,根据学校自身的情况和贫困对象的实际情况,制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扶贫方案,特别注重“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点与面相结合,扶贫与扶智相结合”。

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就是既要采取一些经济资助、物资帮助等帮扶手段,解决贫困户的基本生活保障,又要通过解决就业、发展产业、鼓励创业等方式,让贫困人员具有自我脱离贫困的环境条件和生活技能。

短期与长期相结合,就是既要解决贫困户眼前的实际生活困难,让他们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更要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培育“造血”功能,形成自我发展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他们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能脱贫不返贫还能够致富的问题。

点与面相结合,就是既要抓点,更要注重以点带面,派出驻村扶贫干部,通过抓重点或解决重点贫困户的问题,通过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培养致富带头人,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

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就是利用学校的教育培训资源,扶贫先扶智,开展各种技术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的基本素质、从业能力和学历层次,帮助他们挣脱祖祖辈辈都难以跳出的穷窝窝,以知识技能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2 让“月嫂班”成为“致富班”

2009年、2012年,重庆电大先后两次入围重庆市扶贫办“雨露计划”培训基地。以往的扶贫雨露技工培训以电工、车工等技能培训为主,学校经过市场调研,将月嫂培训专业设为扶贫雨露培训的重点项目,针对社会供不应求的月嫂市场开展专项技能培训,既解决了农村妇女就业难、收入低的问题,又满足了快速增长的社会需求。

由于报名参加月嫂培训的对象都是来自偏远贫困山区,普遍年龄偏大、文化基础差、见识比较少,学校专门成立了由婴幼儿护理、产妇护理、学前教育、家庭教育、信息化技术、法律等领域的专家组成的教学团队,开设了妇产护理学、新生儿护理学、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妇产营养餐、职业素养、普通话、计算机基础、法律常识等课程,全方位提升月嫂学员的职业能力及综合素养。

为进一步强化实践技能,各科教师还手把手不厌其烦地反复指导。通过两个月的在校学习和上岗实践,学员们脱胎换骨,掌握了月嫂从业必备的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让原本对月嫂职业一窍不通的农村妇女变成行业里的佼佼者。

重庆电大“月嫂班”从开办以来,已经让1718名农村贫困妇女改变了命运,让1718个家庭摆脱了贫困,相当于2-3个整体贫困村实现了整体脱贫。

綦江区扶欢镇42岁的杨相会就是其中的一位。她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有月收入上万元的那一天。作为一名单亲妈妈,她做餐饮服务工作每月1000多元的微薄薪水连供孩子上学都困难。2013年,她经过朋友介绍参加了重庆广播电视大学的免费月嫂培训班并顺利完成培训科目。现在,她的收入能达到每个月1万元以上,已经在城里买了自己的房子,生活有了彻底的改变。

重庆电大的“月嫂班”既能够解决贫困农村妇女的就业,也能帮助贫困农村妇女创业。合川区盐井镇的学员曾红香经过重庆电大“月嫂班”的培训,在毕业两年后开办了自己的母婴家政服务公司,不仅自己实现了小康,还带领200多个来自农村的贫困妇女摘掉“穷帽子”,让她们生活得更加自信、更加有尊严。

小小的“月嫂班”,给了农村贫困妇女一颗希望的种子。

3 汇聚电大系统之力 点面结合积极扶贫

重庆电大各区县分校也响应号召,积极行动,参加当地政府的扶贫工作。

万州电大——

万州电大副校长任开远作为扶贫工作队队长,入驻万州区龙沙镇马岩村,两年前该村还是个整体贫困村,有建卡贫困户102户、241人,经过两年的扶贫脱贫攻坚,整村实现了“建八有、解八难”,贫困户实现了“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目标。他们的作法是——

抓基础设施建设。在万州电大、龙沙镇政府、财政所以及马岩村支两委组成的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先后投入资金近900万元,不仅硬化组级公路8.6公里,修建16公里的人行便道,整治山坪塘66个,还建起了自来水厂,保证全村村民的人畜饮水安全。同时,改造D级危房32户,实现全村安全住房。

抓当地产业培育。“我们筹集投入扶贫资金100万元,在全村组建了晚熟柑橘、清脆李、脐橙、土鸡4个专业合作社,发放了果树苗和鸡苗10000余只,培植了4户养殖大户。通过集体经济、专业大户来带动全村所有贫困户脱贫致富。”万州电大副校长任开远说。

抓外出就业扶贫。对于愿意进城务工的人员,他们利用在城市里的资源,介绍一些力所能及的岗位,到建筑工地、到餐馆饭店等,解决一个人的就业,就帮助一个家庭摆脱了贫困。

像任开远这样的“对口扶贫工作队”不仅在万州电大,在黔江、酉阳、奉节、武隆、南川、巫山等地也有,当地电大分校结合区情县情,积极为贫困户脱贫致富出智出力,成为当地脱贫攻坚的主要力量之一。

黔江电大——

黔江电大积极创新扶贫方式,一方面走下去,另一方面请上来,为当地扶贫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先后派出副校长王明亮、工会副主席王仁政担任马喇镇印合村驻村“第一书记”,任务就是帮助印合村“摘帽”。

印合村山清水秀,却是出了名的集中连片贫困村,全村有建档贫困户102户373人。为尽快摸清情况,王明亮走村串户,“驻扎”在村委会,在理清村里的贫穷原因后,形成了“基础先行,产业支撑,教育长效,救助兜底”针对印合村的扶贫脱贫的总体思路。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对印合村的扶贫,他们也想到了优先解决基础设施的问题,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村里不仅修通了公路,接通了自来水和电,还把闭路电视和网络连通了村里的每一户,这是印合村人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改变。

在基础设施问题解决以后,还需要有改变农村贫困面貌的产业。经过分析,他们选择了这里农民比较擅长的辣椒种植业。现在,辣椒种植已成为村里的主要产业,成为村里的“脱贫”利器。

此外,黔江电大利用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积极争取当地组织部的支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致富带头人培养,将“一村一大”与扶贫结合起来,建立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黔江电大已经通过“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共招收农村行政管理、农村经济管理、农业经济与管理、畜牧兽医4个专业1511名学员,已经毕业900多人。其中,为印合村免费培养了10名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已经成为当地“用得上、留得住”的致富带头人。

涪陵电大——

涪陵电大在2015年创建了全国电大系统第一家新农村学院——涪陵电大马武新农村学院,真正办百姓身边的大学,把教育送到田间地头,把技术送到农民手中。该学院投资近1亿元,建成了集学历教育、短期培训、科学研究、拓展训练等为一体的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基地。

该学院通过实施“一村一大”计划和“远程中职”项目,开办农村行政管理专业大专班,招收“一村一大”专科学员118名,招收远程中职旅游专业和农村电商专业学生2600多人,建立学费减免及培训奖励机制,加强了乡镇基层本土人才的培养,对贫困人口脱贫和农民增收奠定了基础。依托马武新农村学院,开展各种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农民技术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农民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共开展教育扶贫班8期,培训当地农民2930人次,为当地教育扶贫做出了积极贡献。

秀山分校——

秀山县隘口镇梁桥村的张金凤2012年中专毕业以来一直想提升自己,但因为经济限制,自己的大学梦一直落空。

不久前,当她得知秀山电大分校入选国家开放大学“长征带”教育精准扶贫工程,可以免费读大学时,又唤醒了她心中的“大学梦”。

像张金凤一样的“幸运儿”,在秀山、城口还有很多。今年10月10日,张金凤和49名乡村(居)委会班子成员、农村复员退伍军人、农村建卡贫困户青年等一起,成为了秀山县首批免费就读国家开放大学开放教育本科、专科的学生。我们相信,这些接受免费精准扶贫教育的学生,今后一定会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顶梁柱,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链接>>>

关注校园内的扶贫 为贫困生圆“大学梦”

学校在关注社会扶贫的同时,更加关注校园内的贫困学生。在扶贫助困工作中将保障与创新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资助与育人相结合,受到学生的肯定。

一是构建起完整的学生资助体系。为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切实解决其经济上的后顾之忧,学校不仅通过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构建起了“奖、助、贷”的资助体系,还实施了“圆梦助学计划”,对一年级新生中的特殊困难学生实行免学费、免住宿费的资助,实施3年来,已经为300名贫困学生圆了大学梦。此外,学校还为困难学生提供回家路费补贴、特殊困难救助、生活费补贴等多种形式的资助,来解决贫困学生的困难问题。

二是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扶贫。一方面,学校充分利用重庆市扶贫办的数据库对全校建卡贫困户学生进行摸排调查,确保了资助对象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建立资助信息台账、贫困学生档案和数据库,对进一步开展好贫困学生的教育、服务、管理工作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和决策支持。

三是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学校在清查、核实勤工助学岗位后,在校园网上公开发布了岗位需求信息,贫困生们可以结合自己的课程安排情况和岗位工作任务,自愿申请勤工助学岗位,竞争上岗。

“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帮助贫困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劳动换取报酬,养成自立自强的优良品质。”学校学工部负责人说。

用行动关心贫困学生,用真情温暖贫困学生。经济资助、学业帮扶、心理关注、就业扶助……现在,学校已经建立起精准帮扶的长效机制,帮助每一个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健康全面发展。

周珣 余麗柃 图片由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提供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