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 >心理 >正文

探访西南地区最专业的社区精神康复中心:康复像“上班” 患者就像“白领”

2018-05-06 22:18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丁宁 摄影 华小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数据显示,中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但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不足5成,就诊率更低。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已超过1600万,精神病患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已超过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而位居第一,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预计到2020年,这个比率将上升至25%。然而,在全国共约1600万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其中30%需要住院治疗,约为480万人,但全国精神科病床加起来不到23万张。由此可见,绝大多数重性精神障碍患者,要在社区或家里。社区康复对重性精神障碍患者显得非常重要。

近日,民政部、财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印发《关于加快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指出,到2025年,80%以上的县(市、区)广泛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

如何更好的让重性精神病患者由医院逐渐下转至社区,通过建立社区康复体系,回归家庭,重回学校,融入社会?四川在线记者深入探访了西南地区最专业的社区精神障碍康复中心。

在很多人的眼里,精神病康复中心应该由铁窗、枷锁、捆绑、灌药,但这里真实的情况和你想象的截然不同。

11月27日,周一。位于成都市青羊区残联四楼,40多位男男女女正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有的在电脑前写着报告、有的进行电话随访、有的在餐饮部做饭,……他们就像公司的“白领”一样面带微笑,充满着自信。如果没有相关负责人的介绍,你一定不会想到他们是一群病人。

这里和公司的布局很像,1000平方米的空间里,所有的房间都是开放的,前台、咨询室、团体治疗室、集体培训室、餐饮部、行政部、就业教育部等等,甚至还有公司化的每日任务清单,人员负责清单等公开量化表……

标签

这里就是由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精神康复组与青羊区残联合作建立的“希望之光”社区精神康复中心,也是社区精神康复实践基地。而,在这里的人,是各类重性精神病患者。

患者:从温暖到自信

会员们正在餐饮部进行午餐准备,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做出可口的饭菜,供其他会员选择购买。如果有人愿意购买,对做菜的一方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及认可。

在人们往常的认知里,对精神障碍患者就是一个字‘关’。不管是精神病医院还是精神障碍康复中心,只要让患者不出门、不自杀、不自残,就算完成任务。

而,这里的技术指导专家,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教授、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分会精神康复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邓红告诉记者,现在不同了,医院对精神类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后、病情稳定的患者来到这里进行社会心理康复,还要帮助他们学习生活技能,让他们能融入社会,找到工作。

会员们可以在餐饮部学到自己感兴趣的各种美食,提升他们的生活能力与社会竞争力。

“你看到的这些患者是我们面向成年的精神障碍患者开设的日间会所康复服务。”邓红说,引进的国际精神康复会所的模式,青羊区残联提供资金支持,凡年龄在18岁至64岁之间的精神病患者都可以自愿加入。会所采取会员制,每个患者都是会员,会籍是终身制,每个会员都建立了个案管理,会员在这里可以得到融入社会能力的各种康复训练。

在这里上至主管,下至会员,任何人都没有任何职称的称谓。同时,会所里强调“肩并肩”分工合作的关系,日常工作都是每个人自愿选择参与,“我们提倡任务共担,所有的工作我们和会员一起完成。比如,餐饮部做菜时,大家一起愉快的说笑着,就把手中的活干完了。在别人眼中枯燥的厨房琐事,在这里则成了大家共享欢乐的美好时光。”“希望之光会所”主管莫晓红说,这里每天的上午、下午会有部门工作会议,会员们都会积极认领自己当天的任务,主动参与其中。老会员会带领新会员融入这里,形成一种朋辈支持互帮互助的良性循环机制。

记者看到在康复中心的走廊上挂着许多会员参与户外活动的照片,各种手工作品以及各种康复后的体会心得。

会员们自己的心得体会,作品展示墙

标签

你能猜出这些是谁的作品吗?

答案是,会员(康复者)

“我来参加康复活动一年多了,会所让我重新找回了生病前的自信,我先后在餐饮部以及行政部工作,不仅学习了生活技能,更学习了电脑知识,我现在正准备参加就业培训,希望尽快能重新回到社会工作。我爱会所,这里就像我的家一样,职员们就像我的家人,让我觉得很温暖。”会员沛霖说。

“精神和心理疾病可防可治不可怕,但患者更深意义上的康复还需要融入社会。有的患者容易产生“病耻感”,如果出院后遭到排斥、冷遇和歧视,就容易旧症复发,最终丧失回归社会的能力,增加患者本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邓红说,在这里接受系统康复后,大多数精神和心理疾病患者与正常人没有区别,可以正常地工作生活。“希望患者家庭和社会各界能给他们多一些关爱,多一些帮助,多一些接纳。”

康复会所:从康复到就业

资深精神护理康复专家,华西医院张树森教授介绍,这里的精神康复会所模式是一种体验性的职业康复过程,参与康复的患者不再被称为“患者”而是被称为“会员”,他们将与被称为“职员”的专业工作人员一同参与工作。会员们通过参加会所的工作,锻炼社会交往能力与各种职业技能,建立自信,寻找资源与自我价值,为最终全面回归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由此,会所不仅得到了青羊区残联的支持,还得到了香港嘉道理慈善基金会、MSI国际专业服务组织等公益机构的支持,还有成都西正物资贸易有限公司、希尔顿酒店、成都国际金融中心等企业的就业支持。

会员们每天的工作和公司“白领”没有任何区别。

作为华西医院社区精神康复特聘顾问,香港职业治疗专家,亚洲地区精神康复会所总负责人邱凤贤女士介绍:“希望之光会所是四川省首家精神康复会所,为整个西南地区探索社区精神障碍管理机制开创了先河。该会所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创办,于2012年12月在武侯区玉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放。2014年7月与成都市青羊区残疾人联合会合作,运用会所模式共同为精神症状已经稳定的精神障碍患者提供社区成人精神康复服务。”邓红说,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提供精神康复专业技术指导,是引进了国际一流的专家、技术及标准构建的“医院社区一体化”精神康复实践基地,为社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专业的精神康复服务,帮助他们恢复功能,回归社会。服务对象是居住在社区的精神残疾者,以及在医院治疗后回到社区的精神疾病康复期患者及其家庭。

标签

目前,“希望之光会所”获得了国际精神康复会所认证委员会最高的国际认证,成为西南地区首个率先获得国际认可的社区精神康复会所,全球334间精神康复会所中,有180间是达到国际标准的,希望之光会所就是其中之一。截止目前,会所已发展永久性会员150名,其中,43名患者实现独立就业,23名患者完成辅助及过渡就业,6名患者恢复了学业。

“复学计划”: 从绝望到重生

“复学计划”项目第七期结业,家长们带着喜悦互相说着孩子们的进步。

“以前,我在课堂上总害怕我的表情或动作得罪老师,根本没法听讲。不过,现在我不会了。”11月26日,来自成都某高中的16岁慧慧(化名)带着自信地微笑,站在位于青羊区残联四楼“希望之光”社区精神康复中心的“复学计划”第七期毕业典礼上,分享自己的感受……台下的家长们响起热烈的掌声。此时,慧慧的妈妈陈女士眼角涌出了激动的泪水:“孩子得病后将整个家庭拖入绝望与黑暗,这里,给了我们最强大的‘希望’。”

据了解,这是“希望之光”社区精神康复中心服务项目之一。陈女士说,自从慧慧患病后,不得不暂停学业。“我们到华西医院进行了药物治疗,慧慧的病情得到了控制,但并未达到复学的条件,又不可能一直住院治疗。”陈女士说,正当她一筹莫展的时候,华西医院推荐她们到希望之光社区精神障碍康复中心来进行康复。

“我们这个康复项目是由香港青年基金会支持的公益项目,因此来到这里的学生患者参加技巧康复训练都是免费的。”负责中心的“复学计划”项目的儿童心理学专家高金英介绍,这个项目是2015年10月19日启动的,专门帮助患精神障碍的大、中学生,战胜疾病、恢复学业,促进成长的专业健康服务项目。每一期只收不多于12名患者,采用小组式课堂技巧训练、外出活动、KTV等10次活动,同时利用小组团体互助支持,发掘自身潜能,助益学员更加自信、提升行动力、处理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项目还开设了一对一式的心理辅导,以及原生家庭的心理卫生知识讲座。“我们一共举办了七期,现在一些康复的学员会回到这里,自愿教授新学员画画、乐器等技能,让大家在团体里找到自信和快乐。”高金英说,不仅如此,每个到这里来康复的学生患者,都会建立个案管理,开设了一对一心理咨询服务。

标签

高金英正在对第七期结业的孩子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辅导。

“‘希望之光’社区精神障碍中心能开设这样的项目对我们来说真的太重要了。”陈女士说,在社区就能进行康复训练,对于她这样的家庭是一种雪中送炭。

据了解,该康复中心开展“复学计划”项目一年半的时间,已经完成了七期,接收了57名学生,截止目前已有33名学生实现了复学。

一体化管理:有助于社区精神障碍者复元

目前,“希望之光”精神康复中心建立了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的康复管理模式,直接面向社区精神障碍患者服务,同时也为基层社区医院培训相关专业人才。

张树森教授认为,建立一体化的康复管理环境后,有助于患者尽快回归社区,实现再就业。“在这种环境中可以不断被医生启发、认可,重复提醒他的特点,比如聪明、学习能力极强,以及患者在参加康复后的一些积极反馈也提示患者具有很高的领悟能力。父母对患者潜质的发现与病友对患者才干表现的钦佩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所以,他意识到自己仍然是一个有特别价值的人。而经过对家属的教育,他的亲友也认为他是一个有用的人。因此,换一种角度,从患者的视角看周围的世界,会让患者得到从未有过的支持。这些与精神康复密不可分。”邓红说。

截止目前,“希望之光”康复中心里,开设的精神康复会所已接收了150名永久性会员,其中43名实现独立就业,23名完成辅助及过渡就业,6名恢复学业。复学项目中已有33名学生实现复学。同时,康复中心已建立系统性深度个案管理80人,康复心理咨询635人次;完成13个系统家庭教育项目;开设家庭工作坊3次,共97人次参与。

标签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