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科技 >正文

「SCI之路」通往SCI之路的经验和技巧

2018-05-07 20:14    

如何发表SCI论文,对于每位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来说,这个话题似乎是老生常谈,但您真正了解其中的诀窍吗?2017年11月11日,由波士顿科学公司主办的“SCI之路”专题讲座在2017中国深圳国际心血管病论坛上成功举办。会议邀请到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中文版高级编辑、《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总编辑照日格图教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医学统计师张健教授,以及美国内科医师协会《内科学年鉴》顶级审稿人李超教授莅临演讲,带您解开科研的神秘面纱,并为您提供方便实用的投稿技巧,助您在SCI道路上昂首阔步不断向前。

本次会议特别邀请到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病医院李超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孙爱军教授担任主持嘉宾,深圳市龙华新区中心医院刘鸿涛教授、中山大学第八附属医院吴剑胜教授、深圳宝兴医院夏涛教授、深圳市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张晓波教授、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阎少迪教授担任讨论嘉宾。

李超教授(左)和孙爱军(右)教授主持会议

刘鸿涛教授(左上)、吴剑胜教授(右上)、阎少迪教授(左下)、夏涛教授(右中)、张晓波教授(右下)担任讨论嘉宾

照日格图教授:选题和设计是在国际高影响因子医学期刊上发表文章的关键

照日格图教授授课

科研选题是进行科研课题的第一步,是科研的战略起点,也是迈向被高影响因子医学期刊成功收录的关键第一步。作为国际顶级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中文版高级编辑,照日格图教授在选题和设计上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

此次培训中,照日格图教授指出,对选题的首要要求是“重要”。研究者所选择的课题应当是重要的,这意味着研究能改变临床实践、改变医师的思路。如果一个临床选题能对指南提出挑战,甚至改变实践指南,便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同时,所选择的课题需有足够的创新性才能吸引期刊编委的眼球。创新性的内容可以是新疗法(包括药物、手术、器械、心理干预等)、新技术(用于诊断、疾病监测的新型技术)、新方法(如新的药物疗法、微创手术等)、新的材料。那么好的选题思路从何而来?照日格图教授分享了4个途径:(1)临床实践。平常应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结合进展;(2)学术会议:出席国内外学术会议,了解本学科和其他学科临床和科研的新进展;(3)熟读文献;(4)自己的科研经历,借鉴他人的经验。

在科研设计上,照日格图教授强调,必须突出“科学性”,具体表现为:设计严谨、合理,样本具有代表性、符合随机、对照、重复的原则,方法先进、可靠,数据治疗充分,符合规范、标准,符合“循证医学”的原则。根据研究结果作出结论,而结论不超出实际研究的内容,不做无根据的推测。最后,照日格图教授通过实例介绍了选题和设计上容易忽略或出现的几个问题,包括设计不够理想,多中心研究相对少,大多数临床研究未做到盲化等。

张健教授:如何解答科学问题-从临床研究设计说起

张健教授授课

张健博士多年来致力于医学统计学工作,在试验设计和数据管理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张健博士以医学统计师的身份共参与了17项科研项目,其中11项为国家级及以上项目;已经发表或参与发表SCI论文17篇,累积影响因子达80多分。同时,作为统计专家负责完成药物临床试验与医疗器械试验16项。

张健教授演讲开篇就提出了科学问题应遵循“FINER准则”:F:(Feasible,可行性),必须有足够的受试者、专业技术、时间、经费等;I(Interesting,有趣性):所研究的问题是有趣的;N(Novel:创新性 ):是一种新发现,或巩固、反驳、延伸之前的发现;E(Ethical:伦理性):必须是符合伦理学的;R(Relevant:相关性):能指导临床实践、健康政策,或影响将来的研究方向。

张健教授指出,研究问题的第一步需要凝练、拆分问题要素,重构研究计划。第二,研究问题需转化为研究假设。因为研究假设比研究问题更为具体,研究问题仅提出了一个问题,而假设预测了变量之间的关系,预测了研究的结果。研究设计总体而言,可分为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两大类。观察性研究包括队列研究、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实验性研究主要为随机对照研究,不同的研究,其适用范围不同。例如病例报道/成组病例分析,样本为单个或多个患者,多为描述性,缺乏比较,虽可活跃医学文献,但证据薄弱,无对照组,无法确定因果关系。而横断面研究(如患病率调查、相关因素分析)的样本为某一人群中的每个人,可建立暴露与疾病之间的联系,资源成本效益高,但无法确定关联的时序性,无法确定因果关系,无法评价治疗效果,且存在幸存者偏差。病例对照研究适合发病率低的结局,比较高效,适合年轻医生进行,但在暴露低时不适用,容易产生偏倚,不能评估患病率、发病率或预后。队列研究是研究发病率/自然病程的最佳方法,可减少生存偏倚,产生强烈的外部效应,但常常花费高、耗时,容易存在选择偏倚或失访。随机对照试验证据等级强,偏倚与混杂最小,但招募患者困难,需要有更多的证据,且研究时间长、花费多、随访困难。张健教授理论结合多个实例,引导学员思考如何根据研究问题选择合适的设计类型。

李超教授:SCI论文的投稿技巧与审稿要求

李超教授授课

李超教授作为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Oncotarget、Obesity、Postgraduate Medical Journal等SCI医学杂志的长期审稿人,首先分享了被邀请作为审稿人的“诀窍”:第一,必须具备较高的学术影响力;第二,曾经投稿过该杂志;第三,被作者提名为审稿人;第四,使用的是学术机构的邮箱。

对于SCI审稿人审稿时的关注点在哪里,李超教授表示,不同影响因子的期刊各有侧重。对于3分以下杂志,审稿人最为关注的是摘要。摘要是投任何杂志的门槛与文章是否被录用的关键,低分杂志更是如此。撰写摘要首先字数不能过多,应简明扼要地将研究背景与目的、研究方法(包括入选人群、入组人数、方法、统计学等)、研究结果、研究结论阐述清楚。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英文拼写及语法不要有错误。3~7分的杂志可分为收取版面费用及免收版面费两种。对于前者,审稿人更为关注文章的布局及结构、图表是否清晰易懂、研究方法是否可行;对于后者,审稿人的关注点在于研究方法是否被广泛接受且精确,图表是否清晰且可被引用,研究是否有十足的意义,研究结果是否有意义。7分以上的杂志,创新性或罕见度是审稿人关注的重中之重,此外,如果具备如下特点,包括实时性、结论通常是阳性的,研究方法极其精确、局限性小,大样本的回顾性研究,或样本量不一定很大的前瞻性研究,将很有可能得到审稿人的青睐。

一篇稿子投稿后经过漫长的等待,往往得到回复的却是审稿人不留情面的一顿狂批。此时,如何有策略有技巧地回复审稿人就显得尤为重要。好的回复可增加文章被接收的砝码,而不恰当的回复轻则导致再次修改,重则导致文章被拒,前功尽弃。李超教授给出了答复审稿人的几点温馨提示:首先,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冒犯审稿人。第二,对于审稿人所提出的问题,需逐一回答。第三,尽量补充意见中所提出的资料或文献。第四,对审稿人所提出的意见表示感谢。

三位讲者专业的学术见解和谦虚谨慎的科研态度令参加培训的学员钦佩不已,并赢得了现场每一个人最热烈的掌声。大家纷纷表示自己的临床研究思路得到了极大拓展,投稿技巧得到充分加强,对自己今后的SCI论文写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专家介绍

照日格图教授,教授、研究员,先后任北京儿科研究所病毒研究室主任、副所长,《中国医学论坛报》总编辑。现任《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Chinese Medical Journal,Chin Med J, CMJ)名誉总编辑、《中华儿科杂志》副总编辑、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中文版《NEJM医学前沿》编辑部高级编辑。曾发表论文70余篇。曾获北京市科技进步等科研成果奖十余项。

张健博士,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医学统计师,防盲致盲办公室,何明光教授团队医学统计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参与科研项目17项,其中国家级及以上项目11项,省级2项,校级4项,已发表或参与SCI论文17篇,累计影响因子80分,其中包含JAMA文章一篇,影响因子35.289分。作为统计专家负责完成药物临床试验与医疗器械临床试验16项。

李超,博士,毕业于香港大学内科系。目前为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三名工程临床科学顾问、荣誉顾问医生,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客座教授。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发表SCI论文约20篇,单篇论文最高引用率达200次以上。曾于美国、奥地利、台湾、香港等地召开的国际会议演讲10余次。兼任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Oncotarget、Obesity、Postgraduate Medical Journal等SCI医学杂志的长期审稿人,2017年被美国内科医师协会《内科学年鉴》评选为顶级审稿人.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