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 >保健 >正文

医者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医者仁心

2018-05-08 15:47    

妙手仁心只为患者满意

——记中组部第十七批“博士服务团”成员徐进

徐进,北京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主任医师、博士,目前在青海省人民医院挂职副院长。

在同事眼里,这个大专家是来“找茬”的,每到一处她都能发现问题,还能妥善解决问题,无不令人心服口服。在患者眼中,她是一名耐心的好医生,常把“病人事无小事,要把病人当家人”挂在嘴边,更落实在行动上。她为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发展倾尽全力,只因“生命所系,健康所托”的誓言。她用自己的细心、耐心、责任心让患者安心,并帮助患者树立起战胜病魔的信心。

仁心仁术,患者满意度大增

作为挂职副院长,徐进本不需要坐门诊,可她坚持要去。

刚坐诊那两天,沟通成了大问题,徐进听不懂青海方言,每次出诊都需要配个助手做翻译。再加上许多患者来自牧区,就诊过程中既说不清楚自己来看什么病,也讲不明白曾经接受过哪些治疗。这些都十分考验医生的耐心。

可令周围的人没想到的是,这个来自北京的大专家从未表现出任何不耐烦情绪,面对每个病人,她都会一点一点耐心引导。为了更畅快地与患者沟通,徐进甚至下功夫学习青海方言,才几周时间就基本能独自与患者沟通。

用心体会患者的感受,耐心听取患者的倾诉,正是因为她的仁心仁术,细致耐心,她多次受到患者的表扬,也因此被评为“优秀门诊专家”。

如何让患者有更好的就诊体验,是徐进着手改变的第一点。“看到门诊三个大夫挤在一间大房间,大家看病时互相干扰,患者很难对就医过程满意。”徐进当即提出分隔诊室,把现有的一间大诊室改为三间独立诊室,便于医生和患者交流。

考虑到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解剖结构的特殊性,门诊有大量患者需要采取鼻内镜、电子鼻咽喉镜、耳内镜等特殊检查才能明确诊断,且有相当一部分患者需要就诊当时就作出门诊处置和治疗。徐进提出增设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检查室和治疗室的建议,当即获得院领导的支持。

如今,在徐进多方协调努力下,科室门诊基础设施已改善到位并投入使用,“不仅改善了就诊环境,更重要的是保证了门诊的诊疗水平,更好地为广大门诊患者服务。”徐进表示,患者的满意度也大大提高了。

集中发力,助推诊疗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对门急诊、病房以及科室间会诊病人的深入调研,徐进发现有大量眩晕患者往返于多个科室之间,就诊方向不明,治疗效果不佳。

“针对青海省目前眩晕患者的诊疗现状,我申请成立青海省眩晕诊断治疗中心。”徐进说,通过采取多学科协作会诊制度,集诊断、治疗、康复及研究于一体,尽快提高青海省眩晕诊疗水平,力争在短时间内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造福高原眩晕患者。

为让更多人了解眩晕这一疾病,在徐进的推动下,今年6月在省医院举办了“第一届眩晕及前庭功能检查技术学习班”,来自国内眩晕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就热点问题讲解、讨论、示教。由于耳石性眩晕在青海较为多发,徐进还现场演示了这一疾病不同类型的手法诊断和复位,培训西宁及周边100余名医护人员。“希望通过这类会议能够促进青海省眩晕诊疗技术的提高。”徐进用心良苦。

下沉基层,惠及全省医疗卫生事业

正是由于徐进在挂职期间的优异表现,青海省人民医院授予她2017年度优秀带教教师、优秀硕士研究生导师、优秀博士等殊荣。可她并没有因此而满足。

为充分发挥博士团的集体力量,徐进与省医院其他两位挂职博士一起组建了第17批赴青海医疗界博士学术大讲堂,分别在省城各三级医院及玉树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格尔木市第一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海南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等地,宣传各自专业领域内学科发展动向与新知识。此外,她还下基层参加义诊,在不足一年的时间里,她的足迹几乎遍布青海的大部分州县。

“这一年我马不停蹄,虽然苦,却很快乐。能够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积极主动地在医疗、教学、科研及管理等方面为省医院乃至青海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也是丰富人生阅历、实现人生价值的绝好机会。”徐进说。

他用实际行动诠释医者仁心

——记中组部第十七批“博士服务团”成员张凤祥

他是一名14岁的藏族少年,长期受先天性心脏病的困扰从牧区到省城求医;他是心血管病专家,以中组部第十七批“博士服务团”成员的身份来青海服务。是巧合,少年挂了他的门诊。是注定,少年因家庭贫困无力承担手术费用,他二话不说伸出援助之手助少年摆脱病魔……

藏族少年名叫拉久合本,帮助他的援青专家张凤祥是青海省人民医院挂职副院长、心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

牵线搭桥,救治贫困患者

张凤祥与拉久合本的故事还要从今年2月的一天说起。那天正值张凤祥坐门诊,一名皮肤黝黑,笑起来露出一排洁白牙齿的藏族少年引起了他的注意。这名少年来自海南藏族自治州,初步了解患者的病情后,张凤祥记住了他的名字——拉久合本,14岁,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由于病情已经严重影响到拉久合本的生活和学习,母亲这才带他到西宁求医。

听医生说孩子的病需要做手术,拉久合本的母亲面露难色。原来,拉久合本的家庭并不富裕,根本无力承担手术费用,这才使孩子的病一拖再拖。张凤祥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刻与自己的派出单位江苏省人民医院取得联系。在他的努力下,江苏省人民医院答应为拉久合本免费治疗。

今年3月,拉久合本在南京接受了手术治疗,术后的他已重返校园。“是张叔叔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长大了要成为像张叔叔这样的医生。”拉久合本满怀感激。

像拉久合本这般幸运并非巧合。今年9月,张凤祥接诊了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小周周,因家庭贫困,5岁10个月的小周周一直未能手术。张凤祥当即邀请江苏省人民医院专家来青海为她做手术,所有费用由江苏方面筹措……

在未满一年的服务期内,发生在张凤祥身上的类似情况还有很多。“只要遇到了,我就不能看着不管。”张凤祥字字坚定。他用一次次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通过大家的努力,不仅救治了一个孩子,同时也挽救了一个家庭,避免这些家庭因病返贫,也算是为脱贫攻坚作贡献了。”张凤祥说。

授人以渔,留下一支不走的“博士团”队伍

到青海的第二周,张凤祥就接诊了一名患有频发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12年的患者。由于症状较重,患者不得不辞掉工作长期在多家医院奔走治疗,可还是收效甚微。由于张凤祥在诊治心血管疑难危重病方面的高超水平,这名患者慕名而来。在与团队反复协商后,张凤祥决定给患者实施导管消融术。

手术很顺利,困扰患者多年的疾病得以治愈,患者及家属捧着锦旗感谢张凤祥博士的医术高超。

这件事反倒给张凤祥提了个醒:目前,复杂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只能在国内为数不多的几家三甲医院较好开展,一家医院能否开展这一技术最能体现学科发展实力,既然来帮扶,不如把这项技术留下来。

想到就立刻做到。在张凤祥的亲自操刀和指导下,省医院先后开展了70余例复杂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或装置治疗。其中,采用光感压力导管行阵发性房颤消融在西北地区尚属首例;采用光感压力导管消融治疗房性心动过速在西北地区尚属首例;通过冠状窦前侧静脉植入4极导线三腔起搏治疗晚期心衰患者属青海首例;采用个体化消融策略指导房颤患者导管消融在西北也是率先开展……

通过10个月的努力,从起初心血管内科的医生看他做手术,到如今张凤祥只需在一旁指导他们做手术,医生们的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在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张凤祥在认真分析学科发展现状,并结合当今国内外心律失常治疗专业发展趋势,提出了青海省人民医院心律失常治疗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短期与长期发展目标。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一支驻扎高原的心律失常治疗专业团队已基本形成,得实惠的是高原上的心律失常患者。

在即将离开青海之际,张凤祥心怀不舍,“虽然时间短暂,可我已与青海的各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今后我还会持续关注青海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只要青海有需要,我定当全力以赴!”张凤祥说。

甘做医院发展的铺路人

——记中组部第十七批“博士服务团”成员王斌

从无到有,他手把手带医师,许多神经介入技术从没有开展到基本开展;打造了青海省第一个专业的神经介入治疗团队,让疑难危重疾病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从点到面,他倡导内外科结合,组建脑血管病综合治疗体系,通过多学科协作,打造脑血管病急救绿色通道,提供优质、高效的诊疗技术和手段,从而更快更好地救治患者。他就是王斌,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总医院附属八一脑科医院神经外科专家、博士、青海省人民医院挂职副院长。

建立绿色通道,争分夺秒抢救危重病患

近日,63岁的马成才(化名)突然走不了路,话也说不出来。家人急忙把他送到青海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可刚到医院老马却缓了过来。医生询问病情后怀疑是血栓,建议留院观察。

翌日凌晨,马成才突然再次发病,病情较之前更为严重。急诊科医生赶忙使用溶栓药物救治,神经内科医生马上通过造影确定血栓位置——颈动脉完全栓塞,神经外科医生同时赶到共同讨论治疗方案,立刻实施介入手术。得亏处置及时,术后老马恢复很好,不到一周就出院了。

马成才是幸运的,一方面是因为他在医院里发病,另一方面能够抢救如此及时,将他从彻底瘫痪的边缘拉回来,还要得益于省人民医院刚建立不久的脑血管病急救绿色通道。

“很多脑血管疾病都是突发的,进展迅速,需要争分夺秒抢救,如急性脑梗死,必须在发病数小时内打通血管才能降低死亡率、残疾率;动脉瘤破裂出血死亡率约30%,需要尽可能快地处理破裂的动脉瘤。这些疾病在青海的发病率都很高。”王斌认为,只有建立脑血管病急救绿色通道,才能更快更好地救治病人。

要想建立起这样一个绿色通道并不容易。经过王斌的不懈努力,最终一个联合了急诊科、影像科、检验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手术室等相关科室的脑血管病急救绿色通道逐步建立。目前这一绿色通道已初具规模,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已成功开展急诊取栓、危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急诊抢救20多例。

打造介入团队,授人以渔力促学科发展

绿色通道已经建成,可这一通道的关键在于一环扣一环,每一环都要过硬才能真正确保绿色通道的畅通。王斌发现最弱的一环就在于神经介入团队,于是,打造一支技术成熟的介入团队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我来之前,省医院的神经介入工作进展缓慢。我考虑从基础做起,先手把手教两名神经内科医生脑血管造影技术。”在王斌的耐心指导下,目前这两名医生已经熟练掌握脑血管造影技术,一名医生已能够独立开展脑血管支架和急诊脑血管取栓手术。

当然,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还需要成熟的团队才能确保安全有效地完成手术。在培养手术医生的同时,王斌还担起培养神经介入专科护士的担子,通过反复的实操训练,两名护士已经能够熟练配合医生手术。王斌并不满足,在他的牵线搭桥下,相继送两名护士到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介入诊疗中心进修学习,两名专业的神经介入护士就此诞生。

团队建成后,王斌又开始着手提高他们的诊疗水平,为此,他建立了手术预案和回顾制度。“手术前,科室所有人坐在一起讨论患者病情,采取何种治疗方案,通过影像去预判手术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存在哪些风险,以及如何降低甚至化解这些风险。而且大家还会把每周做过的所有手术过一遍,成功的手术好在哪里?出现问题了,是否术前想到了,下次如何做得更好。”王斌认为,这不只是一个讨论的过程,更是大家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

“能够被选为博士服务团成员,我倍感荣幸。一年时间太短,不能做一些大的规划,通过这一年的努力,我只是打了个基础。”王斌说。服务期即将结束,他又将目光放在申报建立青海省脑血管病中心上,他希望通过这一举措能够推动青海省的脑血管病诊疗水平向国内一流水平靠拢,惠及更多青海百姓。

来源:青海省卫生计生委宣传处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