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军事 >军史 >抗日战争 >正文

1937年8岁小学生写劝兵书号召参军

2017-12-19 16:48    

"赶走了日本侵略者,人民得解放,中华民族得解放……"85岁的周善华老人身体硬朗,一头白发。这是他学会的第一首抗战歌曲,今天老人在龙舟路的家中,又会唱起。在8月15日这天唱抗战歌的习惯,老人已坚持了69年。日前,成都市档案馆的官方微博@蓉城档案,公布了一篇1937年,由一位五年级学生写的《劝民众当兵》,这就是周善华老人77年前写的。69年前的今天,还是药铺学徒的周善华老人,拿着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号外,在药铺老板的桌前又拍又喊……

【讲述历史】

接纳内迁高校

抗战精神文化在成都融合

谭继和 历史学家、巴蜀文化研究专家

"成都成了一个精神文化融汇之地,本地市民既有的爱国热情得到了升华。随着东北和华北的人迁入成都,东北人民关于做亡国奴的痛苦,和华北人民关于日本侵略者的残酷,以及其所过之处民不聊生的情况,在成都汇聚融合。全民对日本侵略者和抗战有了新的认识,那时学校老师教的内容大多和抗战有关,学生学习后,会自发组织上街,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歌唱抗战歌曲等。周善华老人的文章和歌曲就是那个时期的经典产物。"

唱歌演讲写文章

劝民众上前线

姬勇 市档案馆政策法规处调研员

"周善华老人写的这种文章,我们这儿保存了很多篇,来自7、8所学校,覆盖了当时成都市整个市区。紫东镇位于现在成都市东边东门大桥外,下桥右手边就是。当时整个成都抗战热情高涨,社会各行各业都想出一份力。那时,学生不能上前线,就组织了很多活动,包括写劝当兵上前线作战的文章、街边演讲以及在茶铺唱歌宣传等。经过他们的宣传,第一批出川的川军有5个成建制的军,1个师和1个独立旅,多达20万人左右。"

写文章是当时普遍现象

袁庭栋 巴蜀文化研究专家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