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娱乐 >正文

《东方快车谋杀案》:一部没有推理的推理电影,还可以看什么

2018-05-09 23:23    

《东方快车谋杀案》算得上是阿加莎最经典的推理作品,自从1934年出版以来,多次改编成电视剧舞台剧,2006年甚至有同名游戏上线。加上今年肯尼思·布拉纳拍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已经有了五个电影版本。

2017版《东方快车谋杀案》海报

西德尼·吕美特拍的1974版《东方快车谋杀案》集结了阿尔伯特·芬尼、劳伦·白考尔、英格丽·褒曼,群星璀璨。

而肯尼思·布拉纳输阵不输人,拍的是马马虎虎,阵容攒的挺齐整,两位奥斯卡奖获得者朱迪·丹奇和佩内洛普·克鲁兹,与四位奥斯卡奖提名者约翰尼·德普、米歇尔·菲佛、威廉·达福和导演本人,全奥斯卡阵容。

2017版《东方快车谋杀案》全体主演

2017版《东方快车谋杀案》挺不错的,古典主义的站台和林海雪原的布景特效好看,带有鲜明时代特色和身份标识的角色扮相好看,舞台剧风格的运镜和油画般的构图好看,但作为一部以经典小说作原型的推理电影,它不好看。

2017版《东方快车谋杀案》剧照

这部新作有个重要缺陷,没有在解谜之前把伏笔设置完整,而是在剧情推进过程中不断补充新线索。换句话讲,阿加莎的原著小说可以不需要作者亲自揭开谜底,读者就能通过细致的观察将隐藏的线索串联之后发现真相,将波洛作为第一视角也能更好实现和读者同步思考互动。

但肯尼思·布拉纳就没能做到这点,和这几年无数平庸的推理类小说电影一样,野心勃勃的创作者总想把故事的奇观性做到极致,但才华没跟上,总会发现坑挖的太大了,仅凭现有的素材没法自洽,于是只能被迫补充新素材。

2017版《东方快车谋杀案》就是这样的感受,虽然阿婆的原著足够扎实,但导演好像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时机把阿姆斯特朗惨案这个重要伏笔埋进剧情里。

影片前半段一直不温不火没进入正题,在某个节点突然插入了阿姆斯特朗惨案,接着节奏被猛烈加快,剧中所有十二名乘客在短短几分钟内纷纷与阿姆斯特朗刻意牵连,导致没读过原著的观众也能早早看出谜底。

反观1974版《东方快车谋杀案》,在片头就用一张张错落有致的旧报纸和阿姆斯特朗夫妇的影像资料将伏笔埋下了。虽然也显得有些刻意,但毕竟电影和文本是有差异的,书中用一句话就可以不动声色的埋下线索,电影中至少得给个特写镜头。

1974版《东方快车谋杀案》剧照

早早埋下伏笔,才能让波洛的推理有渐趋成熟的连续性,而不是突然加进来某些新线索,就把之前的一切假设全部推倒重建,观众在看推理电影时也在捕捉细节努力思考,这样折腾让观众有挫败感。

导演对大侦探波洛的定位也很失败,原著中波洛的形象应该是一个固执于繁文缛节的绅士,一个「不专注于抓获罪犯, 而是躺在椅子上, 用头脑中的小小灰色细胞思考」的老头,但导演设计的一些为了体现波洛个人风格的情节却和原著的描述背道而驰。

肯尼思·布拉纳版赫尔克里·波洛

影片一开始,导演为了体现波洛观察之细致入微,安排了一起徒有场面却毫无技术含量的推理,非常无聊。

下一秒钟,为了体现波洛的强迫症,观察能力极强的他就只能顺着导演的意思愣是没观察到马路中央的一坨狗屎,左脚不小心踩到后右脚也补了一下,非常做作。

为了体现波洛推理能力之强,他在码头遇见了初次见面的玛丽夫人,卖弄问对方「你的家教工作愉快吗」,非常冒犯,不是波洛的做派。

黛西·雷德利版玛丽·德本汉

肯尼思·布拉纳颠覆了波洛的形象,却没有很好的重塑,本该以心理学分析见长的波洛,完全抛弃了心证推理,反而用起了福尔摩斯的演绎法,但在其后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上却又不能熟练运用演绎法。

全片为数不多的亮点恐怕就是精致的场面调度吧,每个人在狭小车厢内的站位、动作、神态和光影互相交错构成了油画质感的场景。

2017版《东方快车谋杀案》剧照

2017版《东方快车谋杀案》剧照

但遗憾的是,本该是全片高潮的最后一场群戏却非常潦草,十二名乘客如最后的晚餐一般在隧道口的长桌后坐定,波洛带着谜底向他们缓缓走去。此时应是波洛娓娓道出真相,镜头依次特写每个被提及的人,他们或镇静或恐慌或洒脱或低啜的表情被完整捕捉。

但实际上,来回切换的混乱镜头和波洛优雅尽失的怒吼,让这段群戏失去美感略显混乱。

总体还是很美的,可是一部推理电影,视听语言胜过剧情本身,不知是福是祸。

而影片将立意落脚在法律价值的优先级之上,法律的意义在于维护秩序先于维护正义,在法律无法顾及正义之时,同态复仇是人类最原始有效的补充法律缺陷的方式。

影片中有十二人完成共同犯罪,十二人是小陪审团的人数,大陪审团的职责为决定是否起诉被告,小陪审团的职责恰好是决定嫌疑人是否有罪,如今这十二人决定判处罪大恶极的凶手雷切特以死刑。

强尼·德普版爱德华·雷切特

立意很有深度,在影片一开始波洛曾说的「这个世界非黑即白」这个伏笔终于被挖掘出来,他开始思考法律和人情之间的灰色地带,并默许了同态复仇。导演传达出的观点还是老一套,完全沿袭了数百年来对公平正义最原始的思考方式。

其实导演若有心,完全能从现代法理学角度重新诠释这个命题。试想,波洛在最后一段慷慨激昂的陈辞中,阐述着秩序优先的价值、描述性概念和规范性概念的差异,兴许能大大弥补影片剧情的薄弱,还能体现一部优秀的改编电影应有的素质,即展现当下时代的内涵。

福克斯放话,「如果《东方快车谋杀案》取得票房成功,福克斯将会把更多波洛破案的故事搬上大荧幕」,看片尾波洛和车站工作人员的对话,下一部搬上大荧幕的会是《尼罗河上的惨案》,福克斯继谋杀了东方快车之后,会不会又在尼罗河上制造惨案,让我们拭目以待。

1978版《尼罗河上的惨案》全体主演

文|阿翁

--END--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