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 >心理 >正文

不由您不信,科学家和艺术家联手开启便纹研究,剑指个性化医疗

2018-05-10 02:17    

四处打探,搜罗资讯,发现和健康相关的最新信息,或试译或综述或解读,争取以最快速度传递给您。本期《健康快报》要飞报给您一个真正跨界砸脑洞,颠覆您的艺术观、科学观、健康观的重大研究发现,便纹!

1971年杜尚带着作品《泉》参展,将一个尿斗引入了殿堂。从此一提当代艺术,有人就形象地总结,“就是看不懂,就让人看不懂”。您看到的金苹果,是新西兰艺术家Billy Apple,艾普尔的作品,他出生于1933年,年轻时也是混纽约先锋圈的。2015年,与那个苹果一起展出的还有一幅心电图,据说是想表达心口相连,因为随着谈话内容的不同,心跳频率会变化。很酷?那是,酷得不够份的都排不进当代艺术家队伍。

艾普尔最牛的作品叫Excretory Wipings,超级厕纸,是他自己用过的厕纸。创作过程就是拉便便后把擦过屁屁的厕纸仔细收好,收一批就展览,展完再收起来。若干年以后,再精选展一次。经年累月,这批厕纸成功地闯入了科学界。前不久,艾普尔把精心收藏的厕纸,送给了新西兰的奥克兰大学的分子生物学家。

我们现在从艺术界跨到科学界,往下看之前,您可以先想想牛顿被苹果砸中脑袋,再想想阿基米德在往浴盆放水。科学就是这样,源于自然和生活,科学家就是要从常人熟视无睹的事物中找出道理。来啦,上厕纸成果,论文发表在《Human Microbiome Journal》,《人类微生物学报》上。

标签

这项艺术与科学联姻的研究,发现艾普尔提供的1970年代的厕纸中的近半菌种,在46年之后,还有45%留在他的体内。尽管期间这位艺术家换过生活环境,饮食习惯也有很大改变,但85岁时的艾普尔与35岁时相比,肠道中的微生物群种仍有近一半保留了下来。

分子生物学家在显微镜下观察一个老头收集了几十年的厕纸,并不是他们自己也想成为行为艺术家,而是在进行严肃的独特科学研究。因为,肠道微生物与人体进行着神秘的互动。而目前最具前沿的个性化药物研究,不仅要考虑人的基因组,还要参照微生物群系。每个人的肠道微生物是不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厕纸上留下的粪便痕迹可以类比指纹,称其为“便纹”。

研究报告发布后,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只是研究样本的稀缺就足够惊绝。想想看,您家里也就顶多留着一家几口一周内使用过的厕纸吧,人家那可是46年前的啊。物以稀为贵,您家可能有鉴宝节目里的专家给加持过的晚清国画,但要说能拿出一张千禧年前的厕纸的,这世上惟有艾普尔老爷子。我替您搜到了外媒报道的原文,标题呈上,有兴趣您自己摆一下去拓展吧,Artist Billy Apple donates feces to gut-busting research。

我们现在去看病,有时要抽点血或是留点尿,送去检验。以后会是什么样呢?往诊室一坐,大夫先问,“医保卡带了吗?”然后,接着问:“留着几年的厕纸?”怎么办?您也没法预测得准高速发展的医疗技术往哪儿去呀,万一以后吃药效果由便纹决定呢?毕竟智人曾曰过,有备无患。要不,就从今天开始先收集着?

爱谁,就把健康传给谁。

你的健康,我的关注。专业人员制作,以科学与人文视角多维度观察生命健康,包括医事、史话、日常、展望、心理、房内等系列,内容为作者魏宏岭及团队原创作品。拒绝未经许可的一切形式的盗用、盗链及转载,否则将依据相关法律予以追究。

标签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