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娱乐 >电影 >正文

全球电影节排名:多伦多、戛纳、釜山前三,服吗?

2018-05-10 08:29    

(哈麦/文)二月柏林、五月戛纳、六月上海、九月威尼斯和多伦多,十月釜山和东京。随着东京国际电影节即将闭幕,国内影迷关注的全球各大电影节又走完了一轮。

从今年,以及历史的状况看,到底哪个电影节含金量高?哪个值得参与?

作为一个多年报道电影节的记者,对此有一些比较私人的感受。不过,的确有些标题党了,电影节怎么可以用排名的方式来比呢?

其实想说的是,在所有重要的国际电影节中,个人最喜欢的是多伦多、戛纳、釜山。威尼斯、东京、上海相对没什么特色,存在感比较低。柏林遗憾还没去过。

多伦多:特立独行打天下,不过也开始流俗了

为什么多伦多电影节地位这么高呢?原因很简单,特立独行,让人感觉轻松、自如。

戛纳、威尼斯、柏林,最重要的是竞赛,釜山、东京、上海,最重要的也是竞赛单元,都是由各国请来的最精英的评委来评选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这些奖项,模式大同小异。

多伦多电影节多年来主做的是展映,就是放电影,十天三百多部,你就瞪瞎了眼选吧。

所以它没有负担,不像其他竞赛类电影节,选片子大都要求是全球首映,所以有竞争拿好片的压力。多伦多电影节可以邀请来一月圣丹斯、五月戛纳、九月威尼斯上放过的任何好片子,再放,很多至少也是国际首映、北美首映、加拿大首映,对观众来说,新鲜劲儿还在。而且,经过了其他电影节的曝光,期待值更高了。

当然,还有不少全球首映的片子,放在了多伦多,因为它设的单元非常多,那些知道自家片子可能在欧洲三大拿不了奖,但又有一定艺术性的,会选择在多伦多亮相。毕竟,来报道多伦多电影节的媒体,不比其他电影节少,曝光量是足够的。而且,多伦多的电影市场也很成熟,可能是继戛纳电影市场之后,买卖版权最好的去处了。

举个例子,去年圣丹斯电影节口碑炸裂的《海边的曼彻斯特》,戛纳电影节获奖片《我是布莱克》、《只是世界尽头》、《私人采购员》等,威尼斯电影节获奖片《爱乐之城》、《夜行动物》、《第一夫人》等,都在多伦多电影节的展映片单中。

今年,在圣丹斯大热的《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泥土之界》,戛纳获奖片《自由广场》、《每分钟120击》,威尼斯开幕片《缩身》(马特-达蒙)、竞赛片《母亲》(詹妮弗-劳伦斯)、获奖片《水形物语》、《三个广告牌》等,也都出现在了多伦多电影节的展映片单中。

当然,多伦多电影节也有奖项,是人民选择奖,由看过片的观众、媒体记者、影评人投票选出(每年的总观影人次超过45万),今年票数第一是《三个广告牌》,去年是《爱乐之城》,前年是《房间》,再往前是《模仿游戏》、《为奴十二年》、《乌云背后的幸福线》。

因跟奥斯卡的评选机制相似,即大基数票选,所以人民选择奖成了“奥斯卡前哨战”。

据统计,过去在多伦多展映的几千部片子中,有5%以上获得了奥斯卡提名。最近十年的观众选择奖中,除了一部黎巴嫩的《吾等何处去》,其它九部都获得了奥斯卡提名。除了《东方的承诺》,其它八部都有获奖。其中,《为奴十二年》、《国王的演讲》、《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三部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近十年多伦多电影节人民选择奖获奖影片奥斯卡“战况”

2016年 《爱乐之城》 奥斯卡奖-最佳女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摄影等

2015年 《房间》 奥斯卡奖-最佳女主角

2014年 《模仿游戏》 奥斯卡奖-最佳改编剧本

2013年 《为奴十二年》 奥斯卡奖-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女配角

2012年 《乌云背后的幸福线》 奥斯卡奖-最佳女主角

2011年 《吾等何处去》(黎巴嫩/法国/意大利 )

2010年 《国王的演讲》 奥斯卡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剧本

2009年 《珍爱》 奥斯卡奖-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女配角

2008年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奥斯卡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等

2007年 《东方的承诺》 奥斯卡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人民选择奖”的颁奖典礼也是十分低调、务实。记得《模仿游戏》那一年,颁奖礼就是在一个大厅里摆了很多桌酒肉饭菜,像一个婚庆堂。电影节主席在临时搭起来的小站台上发奖,大家在下面吃吃喝喝,然后聊天、交友,场面十足地接地气。

不过,从2015年第40届开始,特立独行的多伦多电影节也开始“流俗”,设了一个竞赛单元,叫“站台奖”,是以贾樟柯的《站台》命名的。规模比较小,每年选十二部电影,三个评委,前三届分别有贾樟柯、章子怡、陈凯歌出任,看来对中国影人很重视。

入围影片全球首映的很少,比起老牌的戛纳、威尼斯、柏林,目前来看还远不成气候。要拿到好片源,必然要加剧跟以上欧洲三大的竞争。

总之,不管对于电影人,还是对于观众、媒体记者,多伦多电影节都是一个又丰富又轻松的

存在,因为最重要的事情都回到了一个电影节的本质,就是给观众放好电影看。

比如有一个老外观众对中国电影感兴趣,在这里,他既能看到像杜琪峰《单身男女2》、宁浩《心花路放》、吴宇森《追捕》这样的商业类型片,也能看到像侯孝贤《刺客聂隐娘》、贾樟柯《山河故人》这样作者向的文艺片,或者像管虎《老炮儿》、冯小刚《我不是潘金莲》、《芳华》这样的现当代题材剧情片。对观众,多伦多电影节就像个精选超市一样。

戛纳:尊老认熟,名利秀场

戛纳的精英主义跟多伦多的亲民主义是两个极端。戛纳是电影人的电影节,而非观众的电影节。来这里的竞赛片,只放给媒体记者和影评人看,不对外售票。也有观众拿到票的,都是通过各种渠道转手的嘉宾票,或者作为当地居民申请的限量入场票。

片源方面,戛纳可以说是最有优势的,夹在一早一晚的柏林和威尼斯中间。五月,正是电影一年定剪和曝光的好时期。而且,戛纳这些年来的影响力,在很多电影人心目中是高过柏林和威尼斯的,所以不愁来客。

戛纳有尊老、认熟的传统,凡是在戛纳入围过或是拿过奖的导演,其新作都会被特别关照到,所以有所谓的“戛纳嫡系导演”之说。

主竞赛单元和一种关注单元,一个倾斜笼络大师,一个倾斜培养大师,有不同的评审团。比如1989年生的加拿大天才导演泽维尔-多兰,自从处女作《我杀了我妈妈》亮相导演双周单元大获好评后,其后的作品除了送去威尼斯的《汤姆在农场》,其他的全都入围戛纳,先是《幻想之爱》和《双面劳伦斯》入围一种关注单元,到后来的《妈咪》和《只是世界尽头》入围主竞赛单元,并且分别拿了评审团奖和评委会大奖。

戛纳还有培养新导演的电影基石单元和短片竞赛单元,比如去年凭《小城二月》拿了短片金棕榈的中国导演邱阳,在墨尔本大学维多利亚艺术学院导演系时候拍的《日光之下》,就曾入围过短片基石单元。未来,他的长片戛纳肯定会盯着。

戛纳的优势和模式让它每年都有稳定的片源,不用很费劲地去寻找,整体水准也不掉档。但也同时会有问题。有时候太注重导演的过往成就,会出现让人期待落空的情况。不用心去全球各国挖掘新生导演,也会错失一些有活力的好片子。

比如去年明星导演西恩-潘的新作《最后的模样》,有查理兹-塞隆、哈维尔-巴登、让-雷诺等明星主演,前期热度很高,结果被媒体骂惨,记者给出的场刊分数只有0.2分,创下戛纳历史新低。西恩-潘的《誓不罢休》曾入围过戛纳主竞赛单元。

再比如今年已过完的70周年大寿,迈克尔-哈内克、托德-海因斯、河濑直美、洪尚秀、弗朗索瓦-欧容、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等等,一水的嫡系名导,结果整体看下来让人感觉老气横秋,很平庸,有些甚至能把观众看睡着。

最后金棕榈大奖给了《自由广场》。瑞典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2014年的《游客》曾入围过一种关注单元,作为戛纳新导演,第二次就拿了最高奖。评委会大奖给了《每分钟120击》。罗宾-坎皮略作为导演是第一次来戛纳,但他也不是突然闯入的,他曾编剧的《课室风云》拿过金棕榈,编剧的《天文馆》入围过戛纳展映单元。

除了艺术,戛纳其实也很“商业”。这主要体现在交易量很好的电影市场上,以及明星云集的开幕式等秀场上。戛纳有欧莱雅、肖邦、雷诺等等大的品牌赞助商,这些赞助商花了钱,就需要曝光,需要广告效果,而曝光,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用明星。所以,每年的戛纳红毯,看点比电影本身都多。

尤其是经过中国明星、艺人、网红们,戛纳黄牛,中国媒体,合力热炒后,这几年简直成了戛纳的一个黑点,张馨予的东北大花被裙、赵尔玲的鸡毛掸子裙、徐大宝的国旗拖地裙,轮番上阵,没人复制成功前辈范冰冰的中国风,倒是给国内网友贡献了一年一度的槽点。

再说戛纳电影节本身,也是需要关注度的。你看70周年的评委会成员,请作品从没入围过欧洲三大的范冰冰、威尔-史密斯、杰西卡-查斯坦,难道没有为聚人气的嫌疑吗?

釜山:专推新导演,作品大胆、鲜活、生猛

釜山电影节跟欧洲三大以及多伦多的规模和影响力没法比,但是放在亚洲,跟比它老牌的东京、上海比,私以为它是最好的。

它的竞赛单元,专注于挖掘亚洲新人导演,展映他们的前两部作品,颁发最高奖新浪潮奖,以及给一笔3万美元的奖金。所以不像东京和上海那样没有特色,选片范围铺在全球,但又很少能拿到全球首映的好片源。

因为专注,只盯着亚洲几个国家的新导演(当然,它后来还设了未来景象单元,关注其他国家的导演,不过,也都是新导演),所以釜山的片子整体品相很不错。而且,因为新,无论在题材上还是电影手法上,大胆、鲜活、生猛,跟戛纳主竞赛单元的观影感受有些相反。

比如去年的11部片子,题材涉及卖肾、出轨、恋物癖、同性恋、杀女友、宗教冲突、非法移民、暴力男权、癌症等等,有些揭露现实,有些反思人性,有些控诉政府,看下来身心会有或多或少的反应,没有一部让人感觉闷的。今年遗憾未能参加,但相信整体质量也不差。

从釜山电影节走出过享誉世界的名导,比如李沧东,他的《绿鱼》就是在釜山拿的新浪潮奖。比如贾樟柯,他的长片处女作《小武》也是在釜山拿的新浪潮奖。现在中国影坛活跃的陆川、乌尔善,其处女作《寻枪》、《肥皂剧》,曾分别在釜山拿过新浪潮奖和国际影评人协会奖。

但釜山因为都是新导演,没有明星演员,曝光度很低,这些年来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小。

尤其是中国,自从2006年第11届杨恒的《槟榔》之后,连续9届中国电影都没有收获。

直到去年第21届,两位中国导演臧启武的《捐赠者》和王学博《清水里的刀子》同获新浪潮大奖。可惜,这并没有得到多少国内媒体和大众的关注。

今年,12部新浪潮奖入围片中,有《蓝天白云》、《西小河的夏天》、《在码头》、《最后的诗句》四部华语片入围,但除了《西小河的夏天》获得KNN Award观众奖,其他均空手而归。

釜山电影节的另一个特色还在于它的独立性,以艺术为尊,不受操控。2004年,揭露韩国腐败问题的岁月号沉船事故纪录片《潜水钟》放映,当时韩国政府急了,施压让取消放映,电影节坚持,结下了梁子。

后来,政府给电影节的支持资金减砍,监察院对电影节实施特别监察,釜山市政府还以电影节运作资金管理使用不善为由,向检察院举报执行委员长李庸观等三名最高负责人。电影节方面指责这是公然报复。

再后来,事情越闹越大,韩国电影导演协会等9个团体组成委员会,对釜山市政府的政治干预发起抵制,其他国际电影节同仁也联名声援。最终,电影节虽然受到了影响,但没有流产,还是顺利举办了。

对比一下国内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那些可能直接看不到但是能感受到的谨小慎微、政治正确、敏感剔除,以及领导指示,真的没法让一个电影节真正独立起来,或者,艺术起来。不过,我们也有可以夸耀的,就是我们这几年吸引力速增的电影市场。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