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他因窃走敦煌宝物被历史记住,却是胡适口中的“西洋治中国学者泰斗”

2018-05-11 01:59    

导语

保罗·伯希和(PaulPelliot,1878年5月28日-1945年10月26日),世界著名的法国汉学家、探险家。就学于巴黎大学,主修英语,后入法国汉学中心学习汉语,继入国立东方语言学校,专攻东方各国语文历史。

伯希和声名鹊起, 虽与敦煌遗书关系密切, 却并非依赖垄断材料。作为国际汉学的领军主帅, 其过人头脑和深厚功力, 一开始便令中国学术界刮目相看。

他自幼天赋异禀, 精通13 种外语, 是个语言天才,而且博闻强记。二十多岁时花了两年时间学会了汉语,甚至能背诵整本书。伯希和与中国学者交流, 得力于汉语能力强和熟知中国学术。他是传教士以外, 西方汉学界中罕有的能讲流利北京话的学者。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事。有多了不起呢?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同样以精通汉学闻名的日本京大教授内藤湖南,虽能写一手地道律诗和古文,奈何来中国拜会朋友时,依然只能笔谈,就是不会开口讲话。

在二十世纪初殖民主义席卷全球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一名海外汉学家,会说一口流利汉语的伯希和成为让中国倍感亲切的外国人。

1926年8月24日,胡适在日记中写道:“伯希和是西洋治中国学者的泰斗,成绩最大,影响最广。”傅斯年《论伯希和》也称,“此君(伯希和)固中国以外全世界治汉学者奉为祭酒者也。”

伯希和并非单纯口语流利, 文字功力也相当深厚。1906 年他率考察队在喀什拜访当地官员时, 人们对这位年轻洋人所说“流利而漂亮的中国话”以及“能熟练地引用中国古书上的词句并能朗读会客厅内对联上所写的句子, 无不大吃一惊”。

王国维乃近代中国学术史上的旷世奇才, 1909 年初次见面时尚不知伯氏于中亚历史语言造诣精深, 已肯定“博士优于中学”。

就是这样一位与中国以及中国文化有着紧密联系的文化人,在后来“以文献学家开车的速度”,将敦煌藏经洞内全部一万五千个卷轴都打开了一遍,然后从中挑选了十箱精品带回法国。

但今天我们要说的故事不是这段广为流传的史料,而是伯希和在21岁时的遭遇。

1899—1901年,伯希和在越南、中国各地游历,义和团运动爆发时,他恰好在北京,亲历了使馆区被义和团围攻的全过程,随时局的发展,他抽零碎的时间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在小纸片上。

《伯希和北京日记》手稿

下面节选的这封信,是在动荡期间,伯希和写给自己妈妈的信,在这种特殊环境下写出的日记是零散的、碎片化的,然而极具现场感。

亲爱的妈妈:

我猜邮差已经经过您那里三次了,但都没有我的消息,我希望我发的电报能让您放心。

我们这里来往天津的铁路两周前已经中断了;两天前清政府的电报线也被切断,而俄国人经过张家口的电报线昨天被切断,由此,我们被完全孤立了,与外界失去了联系,不过,我们的人身安全还基本没问题。鞑靼城里出奇的安静,只有在中国我们才能做到当暴乱就在眼前、军队被叛乱者所左右时,还能理所应当地保持完全平和的心态。但当下的局势能给我们什么教训,又能给未来什么启示?

这些驻华公使们,要么出于小肚鸡肠的猜忌,要么不愿表现出听命于某些列强,于是将自己逼入了没有出路的绝境。当保定府最早发生问题的时候,公使们视而不见,抑或拒绝接受再清楚不过的事实,不愿意增派联军到北京,原因是保定府的受害者是受法国庇护的,其他公使觉得不应该被法国公使牵着鼻子走。法国公使在几乎无人支持的情况下只能放弃调遣联军,特别是所谓“友好国家”,实际上是所有国家的敌人,它反对自己的军队前来,以便为自己争取更有利的时机,于是火灾此起彼伏,杀戮源源不断。直至1900 年5 月 28 日的事件给了我们沉重的一击,柯莱耀尔将军和十五名军官之前刚刚到访北京,他们期待人们要求他们的水兵(来救援)。

伯希和缴获义和团旗帜

法国公使虽然与他们的想法一致,但却没有办法将他们留下,只能一言不发让他们离开了。他们的离开真是对中国人手下留情,总之这几位先生星期六晚上离开了北京,星期一早上九点他们又从天津出发了,原因是四个钟头之前义和团(欧洲人把这些叛乱者称为“拳手”,这称呼并不准确。)切断了保定府的铁路线,放火焚烧了车站并包围了长辛店———那里有二十五个欧洲人,几乎全是法国人,其中一半以上是女人和孩子。午饭后消息传到了北京,同一天我们得知北京和天津间的铁路服务中断,一个车站被烧,一个欧洲人--法国驻华公使的表兄拉弗郎斯先生,刚刚乘坐最近一班邮轮从巴黎抵达中国,就在那个被烧毁的车站和他的两个同伴走散了,还被人掷了石头,他奇迹般地逃离了那里,坐着驴车到了北京。义和团还上了马家堡到北京的电车的车头,电车上工作的人也都吓坏了。

一听到长辛店车站起火的消息,我就提议去营救被困在那里的我们的同胞,他们独自在那里应该也能撑得住。但有太多女人和孩子了,我们带了很好的卡宾枪,所以在我看来并没有什么危险,一开始公使还是支持我们去的,但受到周围诚惶诚恐的人们的影响,他又改变了主意,而且他怕担责任,于是不允许那些直接由他指挥的年轻的翻译学生和我们一起去。

就这样,5 月29 日我们六名欧洲人和一名美籍女士出发了,这位女士是北京饭店的老板的太太,未经太多周折,我们当天晚上就把长辛店所有的人都带回来了,我们离开还不到半个小时身后就燃起了滚滚浓烟,义和团已经放了火,虽然我们极想让义和团为他们的破坏行径付出代价,但是这帮人实在太分散了,我们连一个系红腰带的人都没能抓到。

......

(未完待续)

伯希和北京日记

著者:(法)保罗·伯希和

广西师大出版社·新民说

2017年10月

《伯希和北京日记》是伯希和的义和团运动亲历记录。1899—1901年,伯希和在越南、中国各地游历,义和团运动爆发时,他恰好在北京,亲历了使馆区被义和团围攻的全过程,随时局的发展,他抽零碎的时间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在小纸片上。在这种特殊环境下写出的日记是零散的、碎片化的,然而极具现场感。法兰西学院的编者将日记手稿详加辨认、整理,原样呈现出来,并且补充了伯希和第二次在远东地区生活时的日记,尽可能完整呈现这位学术大师青年时代充满冒险性的东方学术之旅。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