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科技 >正文

如果把人工智能比作一颗早产的心脏,那么它曾经患有两个先天不足

2018-05-11 15:23    

接上篇《人工智能时代:当我们谈论数据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

数据生活距离我们有多远,很遥远么?不遥远,在新的技术条件下,数据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从未如此紧密过。我们的祖先在很久一起啊就学会有条理地存储数据,但是从没像今天的我们一样如此的活跃、具体地记录着与自己与世界。

从最初的计算器、摄像头,到家用计算机、智能手机,再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我们不断升级采集和利用数据的方式。而现在,从一辆车的每日碳排放量统计到全球气温的检测,从对每个人在网上发言喜好的分析到对总统选举时投票趋势的预测,从预测一只股票的涨跌幅副到观察评估整个经济系统的发展,我们都可以做到,数据将人与人、人与世界连接起来,构成一张繁密的网络,每个人都在影响世界,而每个人也在被他人影响。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辩证关系就如同在全人类身上发生了量子力学现象,其中孕育着解答无数问题的真理。传统的统计方法已经无法处理这种相互影响的数据。怎么?答案是让机器人自己处理数据,从数据里学习知识,这才是当代人工智能的本质。

在60年前,人工智能就已经被科学家当作一门严肃科学来研究,即便普通老百姓都对人工智能兴趣盎然,然而人工智能却在“二战”后人类科技高速发展的几十年间鲜有突破。直到今天,我们才忽然发现各种人工智能的概念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以大数据、AlphaGo、百度无人车等新面貌闯入我们的生活。

如果把人工智能的技术比作一颗早产的心脏,那么它曾经患有两个先天不足:一是在互联网爆发之前,研究人工智能所能调用的数据量太少,这是“供血不足”;二是硬件上的不足导致缺乏解决复杂问题的计算能力,这是“心力不足”。数据如同血液,硬件如同血管,直到互联网应用突飞猛进,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平均1年翻一番且计算架构出现革命性变化,这两个问题才迎刃而解。奔涌的数据血液进入物理身体的每一个角落,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睁开了眼睛、竖起了耳朵、张开了嘴巴,机器之心“活”了!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