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明朝史上影响巨大的七大战役

2018-05-11 22:29    

1、洪武二年常遇春,李文忠攻开平之战

据史料记载,洪武二年常遇春和李文忠攻开平之战,一举拔掉元朝上都,使元顺帝仓皇逃窜蒙古内地,一年后病逝。此战后,明朝修筑了开平卫,俯瞰整个北方蒙古草原,之后的几十年,虽然蒙古人偶有胜仗,但基本都是被明军追亡逐北。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与游牧民族作战,一是要作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二是要建立强大的骑兵队伍,三是要抢占到关键的战略要地。明军在开国初期,经历无数战争考验,打持久战和拥有强大骑兵都不是问题,此次夺取开平,无疑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试想,汉武帝反击匈奴,第一枪就是在河套平原打响,因此才有了后来匈奴的仓皇西逃;唐朝反击突厥,首战也是先取定襄,才有了重创突厥的奇功;而宋之败亡也在于幽云十六州的丢失,使得宋军痛失战略要冲地,百年来一直处于强敌的压迫之下。

开平战役的重要意义正在于此。尽管此战的战果算不上丰硕,但战略意义重大非比寻常。

此战后,明朝修筑了开平卫,作为继续进逼蒙古帝国的基地,之后徐达蓝玉等人的一连串胜仗,也正是此战打下的基础。遗憾的是,自宣德开始,处于削弱藩镇势力的目的,以及文官统治集团的短视,开平卫最终被废弛,松散的蒙古部落联盟得以继续骚扰长城沿线,以至于酿成了土木的惨案和明朝皇帝被俘虏的耻辱,前人创业,后人连守业也没守住,很是让当年病势于柳河川的常遇春将军悲哀。

2、洪武二十一年蓝玉捕鱼儿海大捷,灭敌数万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三月“大将军永昌侯蓝玉率师十五万,由大宁进庆州,闻虏主脱古思贴木儿在捕鱼儿海,从间道,兼程而进”,“丙辰,黎明至捕鱼儿海南饮马,侦知虏主营在海东北八十余里。玉以弼(即定远侯王弼)为前锋,直薄其营。虏始谓我军乏水草,必不能深入,不设备,又大风扬沙,昼晦,军行,虏皆不知。虏主方欲北行,整车马皆北向。忽大军至,其大尉蛮子率众拒战,败之,杀蛮子及其军士数千人,其众遂降。虏主脱古思贴木儿与其子天保奴、知院捏怯来、丞相失烈门等数十骑遁去。玉率精骑追之,出千余里,不及而还。获其次子地保奴等六十四人及故太子必里秃(指爱猷识理达腊)妃并公主等五十九人。其詹事院同知脱因贴木儿将逃,失马,窜伏深草间,擒之。又追获吴王朵儿只、代王达里麻、平章八兰等二千九百九十人,军士男女七万七千三十七人,得宝玺图书牌面一百四十九、宣敕照会三千三百九十道、金印一、银印三;马四万七千匹,驼四千八百四头,牛羊一十万二千四百五十二头,车三千余辆。聚虏兵甲焚之。” 十多天后,“大将军永昌侯蓝玉破故元将哈剌章营,获其部下军士一万五千八百三户,马驴四万八千一百五十余匹”。

捕鱼儿海大捷对明朝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利好。此战使得蒙古草原上的势力被分崩离析成了若干松散的部落,时合时分,相互征战不休却难以对中原政权造成致命的军事威胁。而几大蒙古部落也先后向明朝称臣并接受了册封,无论是从现代的国家观念看还是从封建时代的国家关系来看,从这一仗开始,所谓的北元与明朝的对峙已经不复存在,蒙古部落与明朝的关系,渐渐的由国与国的关系变成了地方诸侯势力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后来的史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3、斡难河战役

永乐八年,明成祖第一次北征,在斡难河战役中大破鞑靼军主力,蒙古各部纷纷向明朝称臣,此战进一步削弱了蒙古各部落的实力,并瓦解了蒙古部落的内部。战后明朝以势力均衡的原则对蒙古的几个主要部落进行册封,明朝在北方的武功达到了极盛时期

1410年,明成祖朱棣率军北征。他根据鞑靼军情势,集中兵力,首先进击西走的本雅失里部。

5月13日,在斡难河(今蒙古鄂嫩河)南追及本雅失里。朱棣挥军奋击,本雅失里大败,丢弃辎重牲畜渡河北逃。接着,朱棣立即移兵东攻阿鲁台部。

10月8日进抵斡难河东北方向的飞云壑,挥军过山,向阿鲁台部进逼。朱棣乘阿鲁台战和不定、犹豫不决之际,挥师直冲鞑靼营阵,大败阿鲁台军,乘胜追击百余里。

4、土木堡之变

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指发生于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惨败事变。土木堡是位于中国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一个城堡。土木堡坐落于居庸关至大同长城一线的内侧,是长城防御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正统十四年六月,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大举进兵明境,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七月明英宗令皇弟朱祁钰留守,亲率大军出征。八月至大同,闻前线战败消息后,王振决定回师。退至土木堡时被也先率军包围,军队死伤惨重,王振被杀,英宗被也先俘去, 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史称"土木之变",也称"土木堡之变"。

土木之变后,明英宗沦为瓦剌军队的阶下囚,于谦同文武官、内外臣拥立朱祁钰称帝,重新建立明朝政治核心。1450年(明景泰元年)放回明英宗,1457年夺门之变英宗复辟。

5、公元1521-1522年,明朝水师在广东屯门和西草湾接连重创葡萄牙水军,葡萄牙军队损失惨重,之后渐渐改变了对中国的政策,转而以欺诈手段骗取了澳门。此战对明军的影响在于,明朝的战船和火炮都在此战后吸取。在明朝中后期,由于西方大航海局面蓬勃发展,欧洲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纷纷派殖民者乘船来东亚建立殖民地,掠夺资源。这些殖民者与当时处于衰落中的明王朝,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系列武装冲突。由于当时的这些国家尚未发生英国那样的工业革命,实力仍不足,而且派来东亚的殖民者部队数量不多,每次只是数百人千把人左右,因此基本都被明朝击败。

6、平倭战争

明朝嘉靖年间,战乱纷纷的日本浪人长期入侵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烧杀抢夺,对明王朝南部的治安及经济造成巨大危害。明政府组织了对倭扫荡战争, 在朱纨、张经、胡宗宪、俞大猷、戚继光等名将的率领下,花了近二十年的时间一举扫平倭寇,赢得了中、日之间第二次大规模对抗的胜利。

平倭战争,从纸面上看,一小撮日本浪人敢于袭扰、侵犯堂堂的大明王朝,有点像螳臂当车,毫无胜算,但其实则不然。此时的大明王朝,处在极为黑暗腐朽的统 治中,从前后三位平倭主帅的遭遇就不难看出,如果不是涌现出戚继光、俞大猷这样优秀杰出的名将,胡宗宪(背后还有他的军师徐渭)这样有胆识的谋略家,抗 倭,并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任务。

7、明朝抗倭援朝战争

万历朝鲜战争(1592年—1598年),又称万历朝鲜之役、万历援朝战争(朝鲜称:壬辰倭乱;日本称:文禄・庆长の役),指明朝万历年间中朝人民抗击日本侵略朝鲜的战争。

日本:在经历了从1467年应仁之乱起长达一百多年的战国时代后,于1590年由丰臣秀吉完成统一并就任关白,基本结束了战国林立的局面,使战国以来延续百年的分裂局面重获一统。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全国后,执掌了整个日本的军政大权,为了满足国内封建主和商人贪财牟利的欲望,以及他自己骤然膨胀的野心,便开始了对外扩张。他乘朝鲜李氏王朝耽于党争内讧,朝纲紊乱,决定通过武力先侵占朝鲜,然后征服中国,进而称霸亚洲。

朝鲜:此时的朝鲜处于李氏王朝时期,国内长期和平,武备松弛,“人不知兵二百余年”。而朝堂上又党争不断,互相倾轧,政治日趋腐败。

明朝:此时也日暮西山。1582年,掌权十载、厉行变法,一度使明朝出现中兴气象的名臣张居正病逝后,独揽大权的明神宗先是废除变法措施,后又长期不上朝、消极怠政,并大肆侵占土地,搜刮民财。朝中大臣党派林立,斗争激烈。各地农民暴动、军队叛乱接连发生,辽东女真部落也在逐步壮大。明王朝国力衰退、积重难返,虽未到情势危急时刻,但已是祸根深埋。后人云:“明之亡,实始于万历。”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