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教育 >正文

给你个机会想象未来学校,会是什么样?听三位创新学校创始人怎么说

2018-05-14 21:09    

看点:学校,一个美好的词汇。作为儿童的学习场所,本应是一块学习的乐土,一个家庭与社会连接的枢纽,一个社区的灵魂。但是,今天学校教育也面临着很多困境,比如那些被严重量化的标准化的考试,僵化的授课模式和学习空间,儿童逐渐丧失了学习的乐趣,家长为孩子的教育感到焦虑……教育正在遭遇越来越多的诟病。

但是,如果让我们脑洞大开,重新审视我们的学校,畅想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学校长什么样,你的答案会是什么?其实WISE(世界教育创新峰会)就曾做过一次调查,邀请全球645名专家来想象“2030年的学校”,结果在对理想学校的想象中,这些专家很容易就达成了一些共识:教师的角色将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课程内容将更加个性化以适应每个学生的需求,个人能力将大受推崇……

近日,在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主办的“重新想象学校”设计工作坊期间,三所创新学校的创始人和孩子们一起,从已有的教育创新实践出发,共同探讨未来学校的理想样貌和可能的形态,介绍了她们的初心、努力和困难。

“未来学校应融入更多的学习环境,而不仅是一栋符合规范的建筑”

——啊呜创想学校创始人木耳娘

在北京昌平别墅区一个安静的小院子里,有这样一个小小的教育“理想国”——啊呜创想学校。这所学校由木耳娘和她的朋友们创立,在这里,没有课表,孩子们自己决定每个科目的学习任务,自己选择在什么时间完成,培养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2016年,啊呜创想学校有8个孩子,4个念幼儿园,4个念小学。

木耳娘原名贾凌冰,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毕业于清华美院,有着20多年建筑设计师的经历。因为两个孩子的教育问题,让她重新对教育开始做出思考。从2014年和朋友兼职办暑期托管班,到2015年,木耳娘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决定将托管班转成全日制学校。木耳娘有一个越关注越困惑的问题:

孩子们在未来更需要什么样的能力?

“我们的世界从工业时代发展到信息时代,未来将何去何从?应该是创意、创新,而中国孩子创意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还是非常薄弱。”为此,她关注了大量的创新思维、设计思维培养相关的资料。

“在暑期托管班时期我们就发现一个问题,孩子门对物价没有任何概念,他们自己成立了一个企鹅餐厅,最开始的时候一碗米饭800元,一盆汤1000元。所以从那个时候,我们就开始了和儿童财商、组织能力、创新能力方面相关的项目式学习。孩子们也从刚开始的做菜单,到后来开始记账,再到后来进行菜品设计,绘制excel表格,一直延续到现在。”木耳娘说。

啊呜创想学校还有一个项目叫做“读城”,就是让孩子们走入城市,到人间百态中去学习。“这个活动就是没有目的的闲逛,在闲逛的过程中发现什么就给孩子介绍什么,引导孩子们观察建筑、市井、物价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对物价有了明确的认知,也有了理财意识。此外,在“读城”的过程中孩子们遇到过乞丐、城管和小贩,这帮助他们对社会有了一个多层次的认知。”

木耳娘曾经带着孩子们做过地铁出行调查:地铁出行有哪些不方便的地方?例如有点地铁站没有残疾人坡道,没有直梯,没有扶梯。那么对于残疾人来说怎么办?其实这个过程也培养了孩子们的同理心,孩子们也学会在人多时“自动合并”,三人俩座。从进入教育行业,木耳娘就在思考一个问题:

什么是学习?学习是如何发生的?什么是教育?

“我一直觉得儿童都具备主动学习的能力,他们有主动探索的欲望,所以孩子学习探索的欲望是天然就有的。”那么在帮助孩子们探索的过程中成人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在木耳娘看来应该是一个“服务员”,是一个“教练”,“在球场上踢球的是永远是球员,他们在碰撞实践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学会踢球。”

最近,她又给孩子们一个装饰设计的新任务:让孩子们把撕成小块的旧布做成一个3米乘3米的装饰品。“孩子们首先要目测三米的长度有多长,目测的过程就是估算,这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就是直觉思维。

一个人的知识体系是从哪儿来的?在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孩子们才会把以往的经验重新认知后再去应用,孩子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就在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在原有的知识经验不断应用的过程中就会不断养成。

未来学校应融入更多的学习环境

在木耳娘看来,学校应该面向社会的,除了基础的功能之外,还应该将更多的学习环境都融入到学校建筑中,而不是只关注建筑本身是否符合建筑规范。

“如果从学习的角度考虑学校的设计,更应该考虑到孩子学习的特性以及未来对人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觉得对于孩子们来说应该有一个大的工作室,有一个花园,有和社区融合的行走的过程,这样才能组合起一个真正的学校,而不是一栋符合建筑设计规范的建筑。”木耳娘说。

“教育要让孩子有思想,有丰富的感受力”

——日日新学校创始人张冬青

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快乐成长、接受全人教育,由王晓峰和张冬青夫妇牵头,几个家庭共同组成了日日新学堂,取《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寓意。

日日新学堂的校区选在果园里,希望孩子们能在自然中放松、自在地成长。学堂秉承“自然而然”的教育理念,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让孩子凭借自身的愿望成长。课程设置上参考国家课标并结合传统文化,重新设计课程。一二年级的孩子会在北京游学,三年级以上的孩子全国游学。

十一年的探索与实践,日日新学校做了什么,遇到哪些问题,是否实现了当初的理想?

在创始人张冬青看来,“总的方面是实现了,不足的地方有很多,中间也经历了很多苦难。”她认为教育最重要的是两个方面。

第一,要让孩子们有思想,因为有思想才会有人格。

第二,要有丰富的感受力,这样孩子们的情感才会发育的饱满。

“有了这些之后,孩子们的体会就会丰富,表达自己的时候就有思想有感受,这就需要孩子们更多的和大自然接触,和人接触,而不是说从学习得来。”张冬青说,“因为只有和大自然接触孩子们才能体会到冬天的土地踩上去是坚硬的,惊蛰之后土地开始变得疏松;下过雨之后的泥泞,踩着雪的咯吱咯吱;下过雨之后树叶上滚动的露珠。孩子们的眼里能够观察到非常多的细节,此外孩子们之间也会有很多的交流。此外孩子们不能脱离劳动,有了这些孩子们的感受就会慢慢积累,慢慢内化。”

那么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思想需要什么样的环境呢?

首先需要和成人关系平等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才愿意去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不是成人马上给出一个对错的判断。其实否定是打击孩子,肯定也是一种束缚,因为这种肯定是建立在标准答案的基础之上。

师生之间也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孩子们的任何想法都是值得被倾听的,跟他继续探讨下去就是一种肯定,而不用特意去表扬,对于学校来说建立一种师生平等的氛围很重要。

其次,只有大的是非,而没有标准答案。

在日日新学堂,这些理念都需要落实到课程之中,数学中可能需要标准答案,例如“7+8=15”。

“但是得出答案的过程可能不一样,我们会让孩子分享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分享的时候孩子们会发现不同的路径。对于语文来说语文教材是学校自己编写的,我们非常重视对文本的分析,更加注重文学的营养和普世价值的支撑。”

一所创新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困难有两类:

一类是,土地的合法性,学校的资质问题等,这非常依赖于大环境的宽松或收紧。

另一类的困难是整个社会的考核标准的压迫,真正的考试是生活,很多人都认可这个理念,但是孩子要中考、高考了怎么办?面对考试时家长们就显得非常焦虑。

其实最好的学习是基于任务的、基于生活的项目式的学习,在一年级的考试过程中,日日新学堂也是通过闯关类、游戏类、任务类的项目完成考试。

除了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尊重孩子成长的自主性,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提出了尊重孩子成长的模糊性和隐秘性,这也是反对工业化的教育模式。很多时候,孩子们的成长都是在看不见的地方,是模糊的,并没有很清晰的量化的标准,但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就忘了这个理念。

“我们更需要关注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获得”

——明悦学堂校长谢康

明悦学堂是位于北京顺义别墅区的一所“私塾”式学校,创始人之一的谢康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因遇到择校难题而选择和同伴共同建立明悦。创校团队具有教育、国学、音乐、心理等多元背景,其中包括前北大附中校长、北大教育研究院博导康健。

明悦学堂坚持“小而美”,采用小班制教学,让孩子在大自然、博物馆、运动场、美术馆、工厂和社会进行学习和探索。明悦学前启蒙阶段采用 “节气生活-故事游戏-艺术浸润-自由探索” 四合一的教学方式;小学阶段采用主题式和实践式学习,激发孩子兴趣,培养自学能力;中学阶段将导师辅导制、互助式学习和项目制学习相结合,加强孩子与社会的融合。

谢康是一位在美国留学、工作八年的“理工女”,美国的留学和工作经历也让她对科学和创新的概念有了彻底的颠覆。

在谢康看来,过去一百年中国的教育有两个特质:

第一,我们一直以来接受的教育是工业时代的教育。工业时代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在一个阶段快速生产大量标准化劳动力去推动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教育最本质的对人的关注。真正的教育创新应该是回归教育的主体,回到人本身。

第二,在人工智能逐渐代替部分劳动力的今天,我们的知识存量可能因为谷歌等搜索引擎的存在变得趋近对等,以知识为目标的学习过程会变得非常短。那人和人之间不对等的是什么?

首先,每个人的知识结构首先是不对等的,让学习法律的人去搭建一所房子,他可能会出现抵触情绪。因为教育的过程让我们的思维模式化了,把开放的思维变成模式化的封闭的思维,这不是教育要做的事情。

互联网时代可以让我们更接近教育的本质,因为知识变得唾手可得,获得知识的成本降低。由于欧美国家的工业化开始的比较早,所以在上世纪七八十年前就已经开始教改,他们已经看到工业化的以知识为导向的教育是不能持久的,因为越低层的劳动力才需要经过漫长的标准化的知识学习过程,高层的人才需要更多的创造力去产生价值。

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人的能力的培养,而不是所谓的知识的获得,尤其是人的学习能力被构建好了的时候,学习是一件无比容易的事情。

有了这些能力之后能否帮助孩子通过最终的考试呢?那什么是考试?我想生活就是最好的考试。

重新想象一所学校,需要考虑到哪些问题?

如果让我去想象一所新的学校,可能会回到最本质的几个教育问题上:

第一,什么是人?人生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这么多创新,对人类文明有正向贡献的到底有多少?

所以,我们的思辨能力变得非常重要,创造的时候是基于什么样的对生命的认识对世界的认识就变得非常重要。这些都需要反思,所以需要帮助孩子去提升思考这些问题的能力。

第二,什么是中国人,什么是中国文化?

这和我们的文化身份有关,真正对世界有价值的人一定是一个独特的人。现在的教育资源越来越多,但丰富性不是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在互联网时代,中国文化中哪些东西是值得我们跟孩子一起学习或传承?如果只能教一门课我们该教什么?

我想就教中国字,因为文字是一个文化最根本的传承,中国字非常清晰的呈现了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可以帮助孩子去建立认识世界的方法。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一直思考三个问题:

物质和精神孰重孰轻?个体和群体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和天地万物究竟是什么关系?

我们并不是要告诉孩子们这些问题的结论,而是老师们作为“教练”,作为学习伙伴一起探索这些问题,在生活中去探索和实践,这才是一所学校在这个时代存在的价值。

编辑:王雪涛/搜狐教育·智见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