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国内 >正文

服务人才 嘉定工业区很“走心”

2018-05-19 16:32    

嘉定工业区是位于上海西北的一个市级开发区。近些年来,伴随着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核心区的建设以及产业向高端迈进,工业区的人才能级也开始“换挡提速”。园区用于产业开发的面积仅有19平方公里,却聚集了16位中央“千人计划”、8位上海“千人计划”成员以及众多海外归国人才,他们是高端医疗、激光、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领域的世界级精英,个人及团队所带来的项目有的填补了国内空白,还有不少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党建科学化发展带来的先进思想理念、广泛的组织动员,是嘉定工业区做好人才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嘉定工业区人才工作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的改革,切实推动人才工作有序开展,一系列党建品牌项目在这里生根发芽:“三味党课”项目,以“书记说党味、党员说风味、顾问说品味”的形式,提升党员教育质量;“两新暖课堂”项目不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党政干部前往“两新”组织开设专题党课,满足园区企业人才“思想上解惑、文化上解闷、心理上解压”的需求;“头雁工程”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发挥园区人才联合会、区归联会等社团组织活力,启动“暖才实践基地”创建工作……在这里,党建、企业发展、个人成长良性互动,党的发展目标和企业发展、员工个人发展同向进行。

尽管嘉定工业区的交通、医疗、教育、商业等资源丰富程度都不如市中心,但在一系列贴心服务之下,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人才都选择在这里举家落户、安居乐业。

从“不”到“行”,留人才“以心换心”

六年前,几位海归人才带着几张规划图纸来到工业区,他们心潮澎湃地介绍了自己的宏伟蓝图。他们不缺资金,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能够尽快落实一块足够大的土地,建设厂房,尽快投产,因为商机不等人。当时负责接待的工业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集团董事长郁建华尽管对项目不是十分了解,但却被几位合伙人干事创业的热情所打动。可是要迅速拿地建厂房投产,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怎么办?

郁建华用一个变通的方案说服他们留了下来:工业区腾出现有的厂房供他们先使用,新厂房尽快落实用地,企业只要出具设计图纸,由工业区代为建设、装修、验收,这样一来企业的商机不会贻误,也省去了办理大量手续的时间和精力。

三年后,一幢12万平方米的建筑拔地而起——这就是现在蜚声海内外,立志打造高端医疗装备民族品牌的联影医疗。联影董事长薛敏事后动情地说:“初创期的联影非常艰难,在郊区要留住我们的人才是个难题,政府一下子就给了我们百余套人才房名额和各项人才补贴,为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现在哪里都有土地和政策,要把好人才、好项目留下来已不能像过去那样‘伸手摘桃子’了,而是要有耐心栽树,培育它长成大树。”郁建华说,企业只有在初创期才最需要政府的扶持,政府要做的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一个“不”字可以让人才创业路上荆棘丛生,一个“行”字却可以让人才如沐春风。

师从光纤业界知名元老TheodoreF.Morse 教授、在美国恩耐公司工作数年的李骁军博士带领团队回国创业。长期浸淫国外激光行业,李骁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国内的激光行业又处于起步阶段,一个关键人物的出现会带动一个产业的蓬勃发展。因此,李骁军无疑是“重量级”的人才。

初创期的企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资金短缺让李骁军成立公司时遇到了“拦路虎”。在关键时刻,工业区集团公司以创投基金的形式,注资500万元与其携手成立了飞博激光科技公司。仅仅4年,飞博激光就开发出了20余款激光器产品,填补了国内光纤激光器领域的空白。随着社会资本的导入,公司发展也步入了快车道。在公司发展顺畅后,工业区退出资本,让企业的发展之路走得更顺畅。

及时进入,适时退出——一“进”一“退”间,彰显了工业区对自身角色定位的思考:创新和市场的主体终究是企业,政府要做的是将企业推上舞台,然后自己退居幕后,心甘情愿当好“后勤部长”的角色。

一个企业要生根发芽,但更要开花结果。顺利把企业送入正轨后,工业区没有做“甩手掌柜”。在意大利留学多年的付常俊博士带着其多年研发的新型环保无卤素阻燃母料项目回国创业,这是一种环保的阻燃母料,在建筑材料里添加后,可以起到绝缘的作用,但是付常俊走了几次展会后,都没有找到客户,一筹莫展。工业区了解情况后,统筹园内园外资源,专门为其量身打造了一个研讨会,邀请了若干下游企业,将产品和客户进行了有效对接。目前,付常俊的安凸公司年销售额已经达到了3000万元。

“政府一小步,对企业来说就是一大步。”郁建华认为,政府手握资源,见多识广,但企业往往专注于一方面,不可能做到全能。政府引才聚才的过程中,懂他们,理解他们,他们才愿意留下来。对政府来说,和人才“交心”是最关键的。

要理解,就要做足功课。根据产业趋势发展,工业区的招商队伍也必须适应新形势,跟上新步伐。近年来,区里重点发展四大战略新兴产业,园区将招商队伍分为新能源汽车与汽车智能化、高端医疗装备与精准医疗、集成电路与物联网及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四个梯队,有针对、有系统、有计划地学习相关领域知识,关注行业动态,研究行业发展发向。

从“短期”到“长效”,服务人才注重实效

管理、投融资、技术、财务、人事、市场,人才创业面临着多种多样的困难问题。“一事一计”固然能为人才创业解决“急难愁”问题,但却无法做到事无巨细和长期跟踪。在为个别处于困境中的企业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过程中,工业区也尝试着探索长效举措,力图能够想得更周到、覆盖更广泛、服务更全面。

聘请园区成功的企业家,对人才的初期创业开展“一对一”辅导,是工业区的一项开拓性举措。“创业导师”就像是人才的“贴身保镖”。“中央千人计划”成员张仕进博士带着智能水刀技术回国创业,他在技术上是一把好手,但忽略了市场渠道的拓展,产品投入市场后,反应远不如预期效果,自有资金已经不能支撑公司发展,急需获得融资。他的创业导师钟斌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人脉资源,在他的牵线下,上海华领资产管理公司为张仕进融资5000万元,让企业获得了生机。目前,园区已经聘任创业导师13名,为23家企业提供了辅导。今年,工业区又将这项品牌升级为设立创业导师顾问团,为企业提供“组团式”服务。

能力强、素质高、擅创新的高技能人才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不少回国创业的人才发现,现有的人力资源无法支撑企业未来发展,高技能人才十分短缺。工业区一方面利用科研院所集聚的优势,为企业搜罗人才,另一方面开设了“工程师(技师)学院”,邀请高校老师和园区一些技术能手和专家,面向企业一线员工开展双休日培训课程,以“传帮带”的形式,源源不断地培养产业工人,夯实人才基石。

教室里座无虚席,30多位企业职工正认真聆听由大陆泰密克公司高级技师朱士升主讲的“PLC编程”培训课程,时而眉头紧锁思考,时而抓紧记笔记——这是此前上海嘉定工业区开办的“工程师(技师)学院”课堂上的一幕。“PLC编程”是指向控制器输入指令以实现自动化控制设备运行的过程,目前广泛运用于工业制造领域。为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步伐,从前年5月开始,嘉定工业区就从入驻企业中遴选出一批高级技师作为讲师,面向企业一线职工开设“工程师(技师)学院”,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传帮带”模式。一年来,首批PLC培训项目的32名学员全部通过考核。如今,第二批学员已开始招生,多门课程正在组班中。

对企业员工来说,继续深造是不少人的渴望,但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要么培训费太贵,要么培训点太远,要么好课程难觅,学不到真正能用的东西。“工程师(技师)学院”的开设,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嘉定工业区“工程师(技师)学院”利用周末时间开班,每阶段课程约30课时,学员考试合格后将获颁相应技能证书。如今,“工程师(技师)学院”的培训课程涵盖新能源汽车、电器控制、机械数控等新兴产业领域,开设《现代工业实用PLC 编程及应用》《机械三维软件建模及加工》等5门专业培训课程,面向企业招生。培训讲师有来自上海工商职业学院、天华学院的老师,也有来自工业区重点企业大陆泰密克、创帛、中科力帆、熙可食品等企业的技术能手和专家。今后,嘉定工业区将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推出更多不同产业领域、不同层级的培训项目,满足企业职工的学习需求。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拓宽引才聚才渠道

作为上海建设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的核心功能区,嘉定工业区的使命是瞄准世界前沿技术,发展高端产业,配置全球资源,参与全球竞争。人才是第一资源,园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不断搜罗全球人才。

前段时间刚刚获得1.1亿元融资的禾赛科技,由三个从硅谷辞职的中国年轻人所创办。在一次由工业区举办的创业大赛上,这三个年轻人被一眼相中。虽然起初没有创业资金、没有办公场所,但在工业区的一路扶持下,这家企业成长速度惊人,仅仅三年,就在自动驾驶领域崭露头角,研发出了无人车上的40线混合固态激光雷达,成为了自动驾驶领域的“独角兽”。

每年春暖花开之季,一场名为“创业中国”的创业大赛就会从园区走向全球,向全球发出“英雄帖”,广招天下英才,亚太、北美、欧州12个站点的创新创业人才云集响应,持续时间长达半年。最终经过遴选,各路群英汇聚工业区,进行巅峰对决。胜出者将有机会获得100万至500万元不等的投资基金支持,外加办公空间、市场拓展、税务支持等六个月的免费孵化服务。

海外人才浦浩向的团队,凭借国内首个多基因全外显子级别的多重扩增捕获技术方案在2015年的“创业中国”大赛上脱颖而出。如今他的“茂槿生物”已在育成生物科技园落户,成为了国内名列前茅的基因捕获技术的输出方,今年有望实现销售收入3000万元。五届赛事,57位人才落户,“创业中国”大赛硕果累累。

“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引进来”。中以创新中心、心峰汇、德国医谷等一批国际化的创新平台先后引入园区,中美科创节、麻省理工学院中国创新与创业论坛等科技创新对接交流活动接续举办,不断促成海外高端人才归国。

从“一人”到“一家”,事业留“脚”生活留“心”

从场地落实、资金筹措到审批手续、人员招募,搞定了人才事业上的一条龙服务,也只是留住了人才的“脚”。留住人才的“心”,更重要的是给人才提供归属感。

安居,是归属感的重要来源。园区的高新企业、科研院所的一大批青年科技骨干都处于住房中的“夹心层”,普遍存在住房困难。针对这个情况,2012年,嘉定区委区府、嘉定工业区与中科院上海分院一起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在中科院六所的周边,将原先规划的产业用地调整成了住宅用地,建设了9幢1080套人才公寓,以远低于市场的价格租给中科院六个所的青年人才,满足他们的过渡性居住需求。而9万多平方米的地块如果以产业用地价格出售,建设厂房、办理企业、收取税收,经济收益远高于住宅用地。但工业区更看重的是从增强软实力着手,长远推动区域产业发展。

这两年,园区把对人才的服务从人才本人延伸到人才的父母、人才的配偶和人才的子女。人才父母的医疗问题、孩子上学问题,就连婚恋问题,也有人操心。嘉定工业区总工会等联合推出的“花海寻友觅知音”联谊平台,将园区内的优秀单身青年聚集起来,让平日里专注于干事创业的青年能“心有归属”。中科深江电动车辆有限公司研发部的技术人员小郑,是个典型的“技术男”,沉稳内敛,社交圈子比较狭窄,家人一直为他的婚姻问题发愁,在“花海寻友”这个红娘的牵线下,小郑与嘉定姑娘走到了一起,现在两人已经迎来了宝宝的出生。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