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社会 >正文

历久弥新 天府文化成为彰显成都魅力的旗帜

2018-05-20 12:31    

国际在线四川报道(刘垚):城市发展离不开文化进步,观念进步离不开文化浸润。从宽窄巷子、春熙路到远洋太古里,从过去到未来,在成都,处处都能感受到本土与国际接轨、文化与时尚交融的气息,一如既往地传递着成都的城市气质,表达着成都的文化自信。

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既需要壮大经济、做强产业,增强发展“硬实力”,也需要传承文化、做优文创,提升发展“软实力”。

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首次提出发展“创新创造、时尚优雅、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要让天府文化成为彰显成都魅力的一面旗帜,挖掘“天府文化”将成为成都建设文创中心的基础。

都江堰(何勃 摄)

创新创造是进步的动力

对传统文化遗产的创新式传承,是成都创新创造的一个生动切面。

从都江堰水利工程、文翁办学到《华阳国志》、雕版印刷等,成都历史上有数不清的伟大创举。当前,对传统文化在继承上的创新上,加强古蜀文化遗址、工业文明遗址、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里、古镇、古村落、古建筑等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传承成都故事和民风民俗,留住天府文化的根脉和记忆。加大天府文化品牌打造和营销力度,精准实施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和城市形象推广,高水平建成成都中心、天府中心等城市文化地标。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供图)

由文化部授权,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于2017年成立了三国文化研究中心,预计用三至五年的时间对全国24个省市4000多处三国文化遗产与泛三国文化遗产进行学术考证,以及对大批三国学术与文化资料的收藏,进而搭建一个面向东亚文化圈、面向世界的三国文化学术交流平台。

优雅时尚彰显文化气质

“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赵雷的一首《成都》,唱出了多少人对成都的想象和向往。在成都,丰富的文化生活不仅有民谣低吟,也有民乐交响;有创意设计,也有诗词歌赋。成都文化因富庶闲适而优雅别致,因开明进步而引领时尚。

2017“蓉城之秋”成都国际音乐季晚会现场(成都市文广新局 供图)

在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了打造“非遗之都”、“音乐之都”、“设计之都”和“会展之都”,彰显天府文化的时代风采,让人文成都享誉世界。

“成都音乐文化产业基金”合作协议签约仪式现场(刘垚 摄)

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是国内唯一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持续参与,与文化部和四川省政府共同主办的文化节会,已在成都连续举办了五届,今年6月10日至18日还举办了第六届,已经成为成都名副其实的城市文化名片和品牌。成都在全国第一个出台了支持音乐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并举办了成都国际诗歌音乐季,已经开始建设国际一流的城市音乐厅、音乐坊、音乐公园,今年也继续举办了成都国际诗歌音乐季,创办成都国际音乐产业博览会。各种音乐产业资源正在向成都聚集,努力建设音乐生产地、乐器及音乐设施设备集散地、版权交易地、演出聚集地,打造国际知名的音乐之都。

建设西部文创中心,是中央实施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对成都的城市功能定位,成都创意设计周已经举办了三届,今后将持续举办,将重点培育金熊猫文创设计奖,孵化创意设计产业,打造设计之都。在会展方面,近年来成都相继举办了财富全球论坛、世界华商大会、G20财长和央行行长成都会议、世界航线大会,今年9月还举办了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全体大会。

乐观包容体现文化态度

“乐观包容”是成都向上而达观、开放而兼容的文化态度。成都文化中蕴含对于自然、社会乃至人生的乐观包容。这是由自信而热爱,由热爱而坚韧,由坚韧而豁达,由豁达而接纳的文化态度。成都人乐观包容,经历多次大移民,融会各方文化,自成一家,城名不更、城址不变,持续几千年繁荣,堪称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

现场讲解人才落户相关政策及操作流程(高武辉 摄)

“乐观包容”还体现在成都对人才的引进和珍惜。2017年,成都出台多项新政,“先落户后就业”的人才政策在全国掀起了关注热潮。数据显示,自今年7月成都发布“先落户后就业”的人才政策以来,成都“蓉漂”、“人才公寓”、“人才安居工程”等人才热词在发布的第一周内就受到了超过千万人的关注。

“乐观包容”也体现在对不同文化的融合与汇聚,了美食、音乐、影视文化等,成都的书法同样具有非常悠久而深厚的历史积淀。自秦汉以来,成都便不断诞生和发现书法石碑石刻,历代文化名人和书法名家的书法手迹,镌刻保存在众多名胜古迹中的书法碑匾,楹联,碑刻,活跃在近当代书法史上的众多书法名家等。众多书法名家和名迹,共同汇成了成都文化史上的书法艺术长河,展示了成都这座历史名城丰厚的艺术成果,文人气息和艺术气息,构建了“书法成都”这座艺术丰碑。

王兴国近照 (王兴国 供图)

王兴国书法作品(王兴国 供图)

2015年,成都市文联委员、成都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成都大学美术与影视学院三级教授、书法硕士生导师王兴国受成都市文联委托主持撰写了“成都文艺书系”(五卷本)之《书法成都》一卷,系统地梳理了古今以来寓居成都或为成都籍的文化名人和书法名家们的书法作品,并按照时间顺序整理赏析和介绍,基本形成为一本有关成都地域的书法史。

友善公益做出文化温度

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溪水环绕,林塘清幽。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冬,诗人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人从秦州(今甘肃天水)经蜀道辗转跋涉到此。次年春,杜甫开始营建草堂。从公元759年到公元763年,杜甫一家先后在此居住了3年零9个月。

杜甫草堂(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供图)

留居成都期间,杜甫创作的第一首诗是《成都府》:“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杜诗研究专家祁和晖说,杜甫笔下的成都人民为“新人民”,其中“新”字蕴含着新鲜、新奇和新的希望。

古往今来,成都人素有秉性善良、脾气温和、待人热情、乐善好施的美名。“友善公益”是成都友爱善良、兼济天下的文化温度。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古代描绘成都的诗歌激发着对历史成都的审美想象,从古至今,无数文人骚客在这里挥毫泼墨,留下千古余香的篇章。今天,成都的文化温度历久弥新且永不减退,这正是成都走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人文基础。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