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国内 >正文

【十九大访谈】用好“两个宝贝” 玩转“美丽经济”

2018-05-22 02:16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贾过之 金妮/文 吴蔚/图 宋玟瑾/视频)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明确要求,也是贵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近年来,具有世界级民族文化资源和生态优势的贵州,凭借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两个宝贝”决战脱贫攻坚,奋力全面小康。

10月22日,党的十九大代表、黔东南州委书记黄秋斌,党的十九大代表、印江县委书记田艳,特邀专家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其才,特邀专家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幸良等,在党的十九大贵州代表团集中访谈活动现场,分别分享了自己关于“两个宝贝”和“发展”的看法。

集中采访现场

将生态资源转变为“美丽经济” 百姓富生态美定要统一

“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黄秋斌说,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生态与发展统一的系统论述,让他印象颇深。

在黄秋斌看来,绿色崛起,发展“美丽经济”是大势所趋。以黔东南州为例,通过不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黔东南全州有大大小小2900多条河流,所有河流基本都实现了二类以上水质,其森林覆盖率已经提高到了80%以上,空气富氧含量是全国平均值的20多倍。“很多外地的朋友到黔东南说这里的空气感觉都是甜的。”黄秋斌骄傲地说。

党的十九大代表、黔东南州委书记黄秋斌说:“发展‘美丽经济’是大势所趋。”

凭借生态优势,黔东南州接待游客由2012年2400万人次增加到2016年6704万人次;今年1至9月,全州接待游客8349万人次,预计今年游客将超过1亿人次。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累计带动40万人实现脱贫,未来2年还要通过生态旅游带动25万人脱贫。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幸良,也有相似的见解。“很多地方土壤都受到了污染,贵州依山而建的千万良田,是世世代代传下来的最珍贵的财产。”陈幸良认为,生态优势是贵州实现后发赶超的重要优势,把这个“宝贝”用足,贵州的绿色发展、生态脱贫可以说是大有可为。

陈幸良认为,贵州依山而建的千万良田,是世世代代传下来的最珍贵的财产。

文旅结合 让文化自信与繁荣发展并蓄

在民族文化方面,贵州各市州可谓各具特色、独有千秋。

“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承良好的行为规范,有利于提高社会治理的水平。”高其才认为,全面总结贵州苗、侗等民族文化中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内容,对于深入推进十九大提出的“两步走”战略,以及乡村治理法制化水平的提升有着积极意义。

高其才认为,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承良好的行为规范,有利于提高社会治理的水平。

如何利用好“民族文化”这个宝贝?黄秋斌说,黔东南州始终坚持“保护优先、开发与保护并重”原则,大力实施民族文化保护开发工程,率先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计划,不断提升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推动繁荣发展。

“我们的雷山西江苗寨,通过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促民增收,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8520元增加到2016年的15400元。”黄秋斌表示,依托当地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黔东南州刚刚建成仅运营4个多月的丹寨万达小镇,吸引游客也超过200多万人次,带动1000多户实现脱贫。

铜仁文化多彩、生态多元,生态文化、民族文化、佛教文化、红色文化等百花齐放,书法之乡、名茶之乡、山歌之乡、温泉之乡等争奇斗艳。其中,印江自治县不仅有梵净山佛教名山文化,还是贵州省唯一一个“中国书法之乡”。

在田艳看来,印江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走了却又想来”的地方

“如果你置身印江,感受到的是书法文化的无处不在,体会到的是多彩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姿。来了就不想走,走了却又想来。”田艳表示,印江正在打造西南地区最大的书法作品创作、展示和销售基地。同时,正在积极筹划弘扬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革命精神影视作品,为梵净山全域旅游注入文化元素。通过坚持旅游与文化相结合,做好体验文章。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