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军事 >军史 >正文

李德生上将1950年6月,朝鲜半岛爆发南北战争。美

2018-05-26 21:46    

李德生上将

1950年6月,朝鲜半岛爆发南北战争。美国公然干涉朝鲜内政,纠集了英国、法国、荷兰、土耳其、菲律宾等十多个国家的军队,组成以美军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悍然入侵朝鲜,并无视中国政府严正警告,越过北纬38度线,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鸭绿江边。应朝鲜方面请求,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0月19日入朝作战,开始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这场战争,锤炼了中国军队,也锤炼了中国将领,李德生就是其中之一。

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5师师长的李德生

1950年12月1日,12军奉命参加志愿军。当时四川璧山地区的土匪基本肃清,35师立即在江津地区集结,进行抗美援朝初步动员,番号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5师。李德生任师长,政委刘昌、副师长蔡启荣、参谋长张镰斧、政治部主任鲁之沫。

12月下旬,35师随军从重庆出发到达河北深县整编,进行短期训练,了解和熟悉朝鲜战场情况,熟练手中武器,着重解决近战夜战和防空等问题。

开展“三视”教育 鼓舞部队士气

1951年3月21日,35师由辽宁宽甸河口跨过了鸭绿江入朝沿朔州、云山、德川向南开进,于4月10日到达谷山、伊川地区。入朝作战,担负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光荣任务,心情极不平静。没有想到在打败以蒋介石为首的反动派以后,还要与他们的后台老板直接交手。跨过鸭绿江后,大家亲眼看到战火弥漫的朝鲜,城市乡村弹坑累累,一片废墟,田园荒芜,更加激起了无比愤怒,也更加坚定了奋勇战斗的信念。祖国刚刚获得新生,决不能再遭侵略者的蹂躏,必须以坚决的战斗,痛惩侵略者,为朝鲜人民报仇雪恨,为祖国守好大门。

1951年4月,我军到达前线时,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进行的第四次战役刚刚结束,在对敌进行坚守防御和战役反击后,进入机动防御阶段。敌人继续发动进攻,并从美国本土抽离其第40、45师运抵日本,企图从我侧后登陆,配合正面进攻,将战线推进到39度线以北地区。为了粉碎敌人企图,争取战场主动权,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联合司令部,决定提前打起第五次战役,向敌实施反突击。

35师刚刚到集结地,李德生立即赶到军部参加紧急会议,接受战斗任务。五次战役第一阶段,9兵团首长赋予12军的任务是,力争歼灭土耳其旅,尔后与15军合歼美第3师。军令35师先向法化洞、富兴洞方向突击,再向古文里发展进攻,会同34师合歼土耳其旅。经过短短一周准备,每人负重达30多公斤。时间虽然紧迫,准备也并不充分,但指战员情绪都非常高,“为祖国争光”,“为朝鲜人民报仇”,“为中朝人民立功”的口号声响彻营地;决心书、保证书像雪片飞来。

4月17日,35师由伊川地区出发,在开进途中,不断遭到敌人飞机和炮火的猛烈袭击。晚上,敌人投照明弹,在飞机上用广播作策反宣传。由于刚入朝,与优势装备的外国军队作战,还缺乏足够的精神准备,少数人产生了恐惧心理。我们及时派人下去了解思想情况,与团、营领导保持经常联系,要求他们加强思想工作,开展热爱朝鲜人民,爱护朝鲜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教育,以及仇视、藐视、鄙视美国侵略者的“三视”教育,鼓舞部队士气。

突破北美军“三八”线防御阵地

19日,部队进至涟川以北进攻出发地区。我们师的部署是:以103团攻歼阵机洞、三角洞之敌;104团攻歼光大谷之敌。两处得手后合击法化洞之敌旅部。105团为师预备队。4月22日19时30分,全线发起攻击。103团经过连续突击,激战数小时,占领了三角洞、阵机洞。104团以一营进攻光大谷。担任主攻部队2连直扑敌阵,与敌激战两小时,歼敌约两个排。后续部队一举攻占了光大谷。在过汉滩川时,遭敌机轰炸,105团团长吴彦生同志牺牲。

4月23日,敌人白天以航空兵和炮兵火力限制我军形动;以少量坦克和步兵与我保持接触,掩护其主力撤退。到夜间,我们攻击时,敌人已退入新的预设阵地,并以优势火力拦阻,迟滞我们的行动。尽管如此,部队为了战役的胜利,不顾一切向南猛追。35师进至穿石里地区。第34师进到炭洞以南地区,歼敌百余人,继续南进,于4月25日3时突破大田里以北美军第3师占领的“三八”线防御阵地。

4月25日上午,敌土耳其旅在飞机掩护下向永平方向溃退。美第3师乘汽车向东豆川里方向撤退。我军在追歼敌人时,由于加强炮兵全部受阻于汉滩川以北,炮火支援不上,步兵负荷太重,翻山越岭,加之敌人火力阻拦,两条腿难以追上敌人的汽车轮子,敌人全线退守汉江和昭阳江以南地区。29日,我们进到汉江北岸,上级命令停止追击,至此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结束。

攻占加里山 切断洪杨公路

12军在抱川东里休整、补给后,于5月14日到达春川以东地区,参加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作战。军在昭阳江以北召开了作战会议,赋予我师的任务是:首先攻占加里山,切断洪杨公路,尔后以一部兵力控制寒溪、长坪里地区要点,截逃阻援。我们灵活机动的近战夜战,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慌忙逃命,丢弃了大批武器装备。不仅103团6连一举攻占了加里山主峰1050高地,消灭了守敌。同时第1营也突破了914高地。104团也一举攻占了加里山西南侧的790高地。

5月17日21时,103团2营以偷袭手段击溃了法国营后,全团占领了大小平川以东诸高地和扇坪以北诸高地,完成了切断洪杨公路任务。105团于18日晨攻占了毛老谷及其以东、以北地区,对自隐里外围之敌发起攻击。这一战,35师共歼敌美2师23团3营全部,2营、法国营及南朝鲜军1个营各一部。毙伤敌440余人,俘敌200余人。缴获坦克12辆,汽车230辆以及其他军事装备一部。

金城防御一年

五次战役后,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地区,敌我双方形成对峙局面。党中央和毛主席提出了“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争”的指导方针。军事上则实行了“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以消弱敌人,壮大自己,改变敌我力量对比,最后战胜敌人。

1951年7月10日,敌人被迫与我军进行停战谈判,当其无理要求遭我军拒绝后,中断谈判,向我军发动“夏秋季攻势”。

11月3日至8日,我军奉命接替67军在晋城地区的防务,归第20兵团指挥。为坚决贯彻“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方针,35师进入防御阵地之后,坚决执行了军提出的防御作战的5个思想:即:1.坚守阵地,积极防御,大量歼灭敌人。2.持久作战,艰苦斗争,克服困难。3.在实战中学习,打一仗进一步。4.一切为了胜利,全力支援前线。5.人人争取立功,发扬荣誉。我们要求全军干部战士熟记这5条,形成上下一致的认识。思想统一了,就出战斗力。

35师阵地,西起金城南北公路,东到北汉江,横宽14.9公里,纵深15.5公里。防御地区的地形特点是:西部较为开阔,东部山高路窄,敌我阵地极为靠近,西部600高地与敌阵地仅一沟之隔,东部的科湖里南无名高地与746.5高地均楔入敌阵地,而与我后方阵地却有一沟之隔,我师当面之敌,西部是美军24师;东部为南朝鲜6师第2团。根据这种地形和敌情,起初,我们是后三角配置,以103团担负西部、104团担负东部防御任务,各自的防御正面都是7公里多。105团为师预备队。

重置三角兵力

35师上阵地之初,正赶上敌人“秋季攻势”后的所谓“余威”,敌人不断以一个排到两个营的兵力对35师进行骚扰和进攻。35师在第一线的指挥员依托野战工事,在上级各种火力的支援下,英勇机智地进行战斗,歼灭了大量的敌人,守住了阵地。

在粉碎敌人的进攻中,李德生一直在一线阵地上指挥。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引起了李德生的注意,就是两个团在前、一个团在后的后三角部署,每个团防御正面太宽,一线14.9公里的正面只有4个营防守(每个团也呈后三角配置,前面两个营,后面一个营),兵力太少,通信手段落后,电话线经常被敌人炮火摧毁,团的机动力量少,敌人很容易从某一点突破。此时,电话联系不上,弹药送不上去,伤员运不下来,师预备队远在10多公里之外,被敌飞机、炮火阻拦,不能及时赶到,就是赶到了,因地形敌情不熟悉,也难以发挥战斗力。

李德生总结出:我方前沿阵地多次出现丢失后再反击收复的情况下,说明我们防御阵地的韧性比较差。李德生认为我们要打破常规,改变后三角兵力配置,把3个团全部部署在一线。李德生向军长曾绍山作了请示并陈述了理由:3个团投入一线,每个团的防御正面从7.5公里减少为5公里;兵力集中,缝隙减小,纵深增加,韧性加强,各团一线部队和预备部队距离短,后面和前面联系方便,平时可以轮番到前沿锻炼,熟悉敌情地形,战时能迅速增援前沿,充分发挥战斗力;起伏的山地,敌人能展开兵力的地方少,不可能集结大部队进行大规模的进攻,我们占据几个主要制高点,以点制面,多控制预备队,对敌团以下兵力的进攻,各团投入预备队营,就能解决问题;我侧翼有友邻部队防御,防御纵深没有后顾之忧;更有利战斗勤务保障。曾绍山军长经过分析研究,在电话里又跟李德生讨论批准了这个方案。

11月底,改变战略之后,把105团插入阵地,这样,103团担负西部正面4.8公里;105团担负中部正面5公里;104团担负东部正面5.1公里的防御任务。实践证明这种并列部署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从1951年12月到1952年3月这4个月时间内,敌人向我军发动了大大小小的进攻达40多次,都被我军击退,没有丢失一个阵地,并歼灭了大量的敌人。那几个月,军委组织有关军区的同志到前线参观,开始,一些人对李德生把3个团并列部署有看法,认为这既不符合传统经验,也不符合野战条令规定,有人甚至还拿苏军卫国战争的例子作根据。李德生给他们摆敌情,论地形,讲战例,充分阐述了我们这样部署的依据,他们感到很有道理。后来,我军31师也采用了这种配置方法。

坑道防御反击术

列宁曾经讲过:“战争是一种形势繁多、差别万千、错综复杂的事物。不能用一般的模式硬套。”毛主席说:“战争情况的不同,决定着不同的战争指导规律,有时间、地域和性质的差别。”打仗用兵不能受常规概念的束缚,而是要在总的战略原则指导下,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审时度势,采取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使用最合适的兵力和部署,才能符合具体的客观实际,这才是战争中的唯物主义;这就是古人讲得“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李德生的体会是,“妙”就是灵活性;“心”就是指挥员慎重的考虑。

1952年4月,我军坑道工事大体完成,在巩固阵地的基础上,“抱住敌人的腿”,与敌人展开了“挤阵地”的斗争,变敌我之间的空白区为我进一步打击敌人、巩固我主阵地的前沿阵地。之后,敌我之间的空白区基本为我占领,35师全线直逼敌人阵地前。战斗中,敌人曾向坑道内投掷了一个约30公斤的炸药包,共产党员、排长常国华冲至坑道口,拔下导火索,保护了全排人员及坑道安全。这次战斗持续了8个多小时,歼敌150余名。

这是一次利用坑道,以少胜多的防御战,对整个金城防御部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李德生和机关的同志到一线了解总结了常国华排依托坑道歼灭敌人的防御战术经验,报到军里,在全军推广。随后,35师多次利用坑道反击敌人的进攻获得成功。

高地争夺战

9月6日17时50分,攻击分队在强大的炮火支援下向敌发起冲击。6分钟后,35师104团首先占领了座首洞东南无名高地,歼敌两个班并打退敌人从班到排的12次反扑,同时,101团向690.1东北无名高地发起攻击,经激战,占领了这个高地。敌人猖狂反扑,战斗异常激烈。李德生命令105团7连投入战斗,到13日共歼灭南朝鲜首都师1600余人。

9月6日18时10分,李德生指挥101团主力向618高地发起攻击。激战至23时,全歼守敌,占领了618阵地。敌先后投入南朝鲜首都师第1团、机甲团及南朝鲜第3师10团等部,在航空兵、炮兵的掩护下,不惜代价,轮番攻击,妄图夺回阵地。35师101团与敌反复争夺54个昼夜,先后与敌约150个连的兵力激战197次,共歼敌3954人。

经过座首洞东南无名高地和690.1东北无名高地的6次争夺战,南朝鲜“京畿师”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特别是其中的26团和1团,已丧失了战斗力,不得不把防守座首洞东南无名高地的任务移交给南朝鲜第3师接替。

我军取得多次争夺战的胜利后,士气更加高涨,战斗经验更加丰富。为了扩大防御阵地,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我军又向栗洞东山611高地之敌发起攻击。为了迅速占领阵地,减少我方伤亡,大量消灭敌人,在攻打611高地时,我军准备工作做得非常充分,李德生带作战科长狄循和103团团长王西军等,到离敌阵地最近的龙鹤山上观察敌人阵地,想对策,迅速有效地摧毁敌人的工事和火力点。

103团2营6连仅以4分钟时间就夺取了主峰。10月6日18时,611高地被我军全部占领,共毙敌300余名,俘敌63名。在之后的4天中,敌人以一个营的兵力向我军反扑21次,均被我军击退。此次战斗,共毙伤俘敌人营长以下1000余名。后来被军事科学院编为抗美援朝作战经验战例之一。

9月间,李德生被任命为第12军副军长,仍在师前线指挥所继续指挥战斗。11月1日,35师胜利完成防御任务,后把阵地交给67军防守。

金城防御一年,35师先后与美军24师,南朝鲜3师、6师、8师、首都师进行大小战斗421次,共歼敌19000余人,胜利地完成了上级赋予的防御作战任务。在防御、攻坚、依托坑道与敌反复争夺作战中,积累和丰富了经验,为以后参加上甘岭战役夺取胜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部队北撤时,第35师充分展现了“铁军”本色:

连续9昼夜战斗行军,有5天是在敌人炮火下运动的,有2天没吃上东西,于5月底到达金化以西地区,完成了转移任务。

战役结束讲评,志愿军总部点名表扬:李德生师在战役转移阶段表现很好,为全军(指第12军)的安全转移立下殊功。

第35师经历了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全过程,李德生认为这一仗对自己、对部队意义非凡:

我们入朝第一仗,就参加了第五次战役。战争的实践使我体验到,同现代化装备的敌人作战,只要我们发扬我军优良作风,发挥近战夜战的特长,一样可以消灭敌人。只可惜我们运输困难,弹药给养不能及时补足,难以坚持较长时间的运动作战,因而,也就难以更多地歼灭敌人。

今天,人们撰写第12军战史时,总是有这样自豪的表述:

(1951年)4月17日,参加第五次战役。在第一阶段,打垮土耳其旅,突破“三八线”,进逼汉江;在第二阶段,突破加里山,截断洪杨公路,鏖战自隐里,直抵兄弟峰。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