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社会 >正文

外眼看上海 | 陈葆德:井然有序的上海给予他科创土壤

2018-05-31 22:16    

>>>人物名片

陈葆德 美国籍,中国气象局特聘专家/上海区域高分辨率数值预报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带领团队完成华东区域气象评估报告,研发数值预报上海区域模式,在我国气象现代化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曾经获得上海市政府颁发的“白玉兰纪念奖”。

图说:陈葆德在工作中 资料图片

【新民晚报·新民网】“坦率地说,上海的气象预报水平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也不逊色。到2020年,我们希望能实现分辨率1公里的数值预报业务化。届时,在每平方公里的网格上通过超级计算机提供分钟频次的气象预报,这是国际上目前无人达到的业务化数值预报精细度。”在陈葆德博士的眼里,上海不仅仅是繁华、文明、快速发展的国际大都会,更是数值气象预报中越织越密的网格、越来越快的计算、越做越精细的产品……告别在NASA(美国宇航局)的优渥工作,来到上海创造一番新事业,不知不觉已有10年,他觉得,还有很多年很多事可以继续。

数值预报起步晚进步快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数值预报就逐渐成为现代气象预报的“首席预报员”。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数值预报起步较晚。2007年,祖籍浙江、长于兰州、又去美国学习和工作了十多年的陈葆德回到中国时,即便是在相对发达的华东地区,数值预报模式还处于研发试用状态,预报员更多时候只能参考并不“合身”的欧洲和日本的数值预报结果。

而现在,全国气象会商中主要使用两套数值预报产品——欧洲中心EC细网格模式和上海区域模式。经过多次“实战”检验,上海版数值预报是目前预报效果最好的一个中尺度模式,在近两年汛期的局地强降水过程预报中屡建新功。

现在,第二代数值预报产品已实现分辨率9公里和分辨率3公里的业务化,正在挑战分辨率1公里。届时,全国范围使用“9公里版”,东部地区使用“3公里版”,华东六省一市使用“1公里版”,各种尺度的天气都能精细预报。

“最初打算回来两三年”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大气科学博士学位、马里兰大学地球科学技术中心副研究员、NASA高级科学家……陈葆德回中国前的履历,属于典型的“成功人士”。“然而,你几乎可以看到未来10年、20年,甚至30年的工作和生活会是怎样,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就这样,他决意归来。

“离开美国时,前老板说随时欢迎我回去。我起初也没给自己设定时间表,先来两三年试试吧。没想到,在上海一干就是10年,每一天依然充满挑战。未来还可以干很多年吧。”陈葆德说。这十年里,他带领团队在数值预报的世界里不断挑战,分辨率从9公里到3公里到1公里。

别小看这些数字!当数值预报分辨率越来越高,意味着网格越织越密,同时意味着对计算量和计算速度的要求呈幂指数增长。目前,“实验室版”的1公里分辨率数值预报产品初见端倪,待真正实现“1公里版”的业务化时,超级计算机需要具备每秒300万亿次的运算能力。为此,上海超算中心的升级扩容工程中,为气象部门预留了足足700万亿次的高性能计算资源。

目前世界上分辨率最高的业务数值预报产品,是英国的1.7公里。因此,上海数值预报产品的进步备受关注。在一些国际同行的眼中,上海在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核心技术上的部分研究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每次取得一点点进步”

在上海生活了10年,陈葆德说“很习惯”“很方便”。但要他具体说说上海哪里最迷人、最喜欢上海哪里,恐怕还是答不上来,因为大部分时间他都给了工作。业余,他爱打打羽毛球;还有,便是每每报准了某个高难度天气,约上团队成员吃吃饭鼓鼓劲。

陈葆德很喜欢上海这座城市:“上海市民素质高,办事效率也高,很有规则感。在这里,很少有人插队。”就是这样一个井然有序的上海,给了他科学创新的土壤。“人们总是对科技创新充满期待。然而,不同学科有不同特点,数值预报就像搞工程,要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改进完善,很难看到明显的成绩。不要期待动不动就有核心突破,我们的工作是如工匠般精心打磨,每次取得一点点进步,公众可能5年、10年后才会感觉到‘现在的气象预报比以前更准更细了’。大家互相理解,这也是我愿意继续在上海奋斗的原因。”

2014年,上海区域高分辨率数值预报创新中心成立,陈葆德被聘为首席科学家。如今,他已精心培育起一支近30人的团队,创新技术也创新体制。

“我们也正尝试引入VR(虚拟现实)和AI(人工智能)技术来创新预报。也许,不久的将来,你可以看到机器人气象预报,可以‘钻’进云层切身感知一下哪里正在下雨、哪里将要下雨。”陈葆德期待,能为上海的科创事业尽更多力。(新民晚报记者 董纯蕾)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