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社会 >正文

【特稿】剪纸“日记”:定格平凡生活的诗情画意

2018-06-03 18:33    

原标题:剪纸“日记”:定格平凡生活的诗情画意

白海燕给学员上剪纸课。

剪纸《酥饼摊的早晨》

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总是有值得记录的人和事,大多数人一般会采取书写、倾诉、隐藏等方式让自己的平凡经历以另外一种方式存在。然而,对于年过四十的白海燕来说,记录生活最好的方式则是剪纸。

童年趣事、民俗民风以及家人的生活轨迹,都成了她手中剪刀在纸上翻飞的灵感之源。多年以后,那些发黄或正在褪色的剪纸,自然成了讲述她半生故事的最好留存。

1“剪纸的颜色会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褪色,但被记录下来的生活片段终将成为人生珍贵的记忆。”

剪刀娴熟地在白海燕手中上下翻飞,慢慢地,游走在手中红纸上一幅生动的生活画面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手中的这幅剪纸作品时断时续已剪了几天,眼瞅着即将完工。

眼前,一张红色烫金纸上,梳着马尾、翘着屁股的小女孩趴在鹦鹉前逗乐。剪纸上,女孩衣服上的花蕊和虎须图案,刀工精美,细如发丝。

“画面选材女儿和她养的鹦鹉玩耍的情景。”白海燕边剪边笑着说。

女儿喂养鹦鹉的快乐情景白海燕用剪纸定格下了这个瞬间,也记录了她成长中热爱生命的喜悦。

10月上旬的一天,在天水市秦州区白海燕的家中,每一处,都让人感受到剪纸艺术所营造的浓浓氛围。张贴或悬挂的《飞天》、《吉祥宝宝》,或裙带飞舞、身姿美艳,或憨态可掬、喜气洋洋。一摞摞装订起来的废旧报纸、杂志,随手翻开一本,里面全夹着五颜六色、形式多样的剪纸作品,而与人物有关的作品,似乎都在讲述一个故事。

“这幅作品是秦州区自由路一处清晨打酥油饼、卖凉粉的小摊。”白海燕指着其中一幅作品说,以前上班时,她几乎每天都买这家的酥饼,时间久了,摊主起早摸黑劳作的画面就深深映在了脑海中。

一张铁灰色的纸上,月亮明晃晃照着,一名女子行走在树影斑驳的林荫道上。白海燕指着这张作品笑着说:“画面看着很唯美,但女子当时的心情却是十分忧郁。”当时,白海燕当时心情不好,出门散步,她用剪刀记录下了自己。

今年年初,她应邀为麦积区马跑泉公园长廊创作的二十四节气剪纸作品,件件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立春》:桃花开了,树上的喜鹊喳喳叫着,年幼时的她拎着元宵佳节的灯笼站在树下;《清明》:她和弟弟跟着爷爷去上坟;小时候,父亲曾带她去在嘉峪关铁路部门工作的地方玩耍,于是创作《立冬》作品时,铁轨、祁连雪走进了剪纸……

这些年,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白海燕灵感一动便用剪纸生动地记录了下来。

1999年,剪纸作品《五牛图》在“1999中国民间剪纸博览会”上荣获优秀奖。

2011年,剪纸作品《碾粮》获2011中国·桐庐国际剪纸艺术大展暨第四届“神州风韵”全国剪纸大赛优秀奖。

“剪纸的颜色会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褪色,但被记录下来的生活片段终将成为人生珍贵的记忆。”剪纸已成为记录她生活的一种方式。

2“剪纸是门艺术,剪出的作品力求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

白海燕是一名公务员,剪纸是她的业余爱好。1971年,白海燕生于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农村,剪纸是当地人十分喜爱的一种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受当地民间文化的影响,小时候她就对剪纸产生了浓厚兴趣。

白海燕小时候,陕北的农民几乎家家户户住在窑洞里,窑洞窗棂上,都用各式各样的剪纸装扮着,显得十分喜庆。在她的记忆里,当地人大多都会剪纸,自己的外公和母亲也不例外。那些老人剪的花卉、动物等图案虽说不写实,但却非常生动。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当地人都习惯用剪纸烘托氛围。

“母亲非常喜欢剪胖娃娃,有时为了逗孩子开心,她常常会点盏煤油灯放在窗前,然后就剪个胖娃娃在煤油灯前晃动,那感觉就像演皮影戏一样,每每此时,家人的欢笑声就此起彼伏。那种快乐的生活情景,让我难以忘怀。”时过40载,白海燕说,那是她快乐充实的童年。

童年时,白海燕除了跟着外公和母亲学剪纸外,还专门找村里的剪纸老艺人学习。高中毕业后,白海燕随父亲去了嘉峪关。在那里,第一次见到望不到边的沙漠、戈壁滩以及精美绝伦的敦煌飞天壁画。这些和陕北迥然不同的景致令她着迷,遂产生了用剪纸的方式将自己所见讲述出来的强烈愿望。她开始拿起剪刀模仿着剪一些具有甘肃风情的剪纸,其中有灵动飘逸的飞天,也有神秘的沙漠风情……

白海燕回忆,一次外出旅游的不期而遇,让她对剪纸有了新的认识。

1994年,白海燕已经到天水参加工作。一次她去北京旅游,路过当地一家工艺品店时,意外看到一些剪纸作品在销售,而且内容、形式丰富,包装十分精美,让她深受启发。

“这些新颖的剪纸作品,无论构图样式还是花色都与传统剪纸截然不同,细节非常逼真,题材十分广泛。这也是我首次发现剪纸中,竟还有这么大的文章可做。”她说。

也就是从那时起,白海燕决定利用自己业余时间搞剪纸创作,并前往当时的天水师范学院美术系拜师学艺。

在名师指点下,白海燕开始学习绘画,并初步掌握了点、线、面的布局和灰、白、黑的对比,同时刻苦练习花蕊、树干等多种景物造型速写。

“二十七八岁的时候,是我剪纸的高峰期,那时见啥剪啥,不论哪种题材,不论何种形式都会去尝试,现在我手里的大部分作品,都是那个时期创作的。”白海燕笑着说。

在她看来,自己的剪纸不但要继承传统,还要推陈出新。从一开始剪动物、团花、蝴蝶等简单题材,再到后来剪自己身边的故事,并创作出以伏羲、女娲、麦积山等为题材的系列原创作品,她对剪纸的创作几近痴迷。

“剪纸是门艺术,剪出的作品力求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白海燕说,这些年来,她的作品素材大多来源于生活,增添了生活的温度和亲切感。至于表现形式方面,则会融入一些寓意和美、喜庆的元素,让作品更贴近生活。

3“只要有人想学,我会尽我所学把剪纸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多农村地区已经很难见到剪纸了。

然而,令她欣喜的是,近几年来,随着当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力度的加大,剪纸艺术作为非遗中一项技艺,已进入当地中小学第二课堂。而她,被秦州区文化馆邀请为剪纸老师,对此,她乐此不疲,积极参与。

“课业之余,教孩子们剪纸,既能舒缓紧绷的神经,又能学到一定的技艺,这也算是一种传承吧!”白海燕说。

于是,无论工作再忙,一有活动她总会想方设法挤出时间,她先后到多所学校为孩子们义务上剪纸课,在教他们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和技艺。

2015年,因在非遗传承方面成绩突出,她被评为天水市秦州区群众文化、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先进个人,优秀代表性传承人。

近年来,经有关部门推荐,白海燕还获得了不少外出学习的机会。2016年,她在西北民族大学参加了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培训班。2017年又参加了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成为振兴中国传统工艺清华大学创新工作坊第一期学员。

“国家现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常重视。在清华美院学习期间,有那么多教授给我们上课,还有机会能与全国各地那么多优秀的剪纸传承人相互切磋、交流,让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白海燕说,自己这两年有幸能外出学习,就一定要将所学到的新技艺,传授给更多的剪纸技艺爱好者,从而让其能够传承下去。

白海燕说,除了年节时参加一些单位举办的公益剪纸互动活动外,她还建起了剪纸爱好者微信群,与大家分享新感受,有时还自掏腰包,买来剪纸工具,找地方组织了几次免费剪纸教学活动。每当看着她忙碌快乐的样子,女儿就会拿她的这份执着开玩笑:“别人讲课都要收费,你一分钱不收不说还要往里面贴钱。”对于女儿的调侃,她则一笑而过。

“双手能而巧,心灵慧亦聪。纸随刀剪转,须臾万象生。”这是民间对剪纸艺人的客观评价,但在白海燕看来,这更是一种鞭策和鼓励。

白海燕说,等换了大房子,她要在家里开个工作室,让感兴趣的人都来学习剪纸。

“只要有人想学,我会尽我所学把剪纸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她说。

文/图 首席记者 王兰芳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