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育儿 >正文

早教VS蒙学:被看轻的古代教育

2018-06-06 03:23    

在写这些心得之前,说一些现象,很多孩子从小就背古诗,可是很少会有对古诗产生兴趣的,上学开始学科学知识,却也很少会有对科学产生兴趣的,有些孩子报了很多兴趣班,即使不是被迫,却也鲜有把兴趣持续下去的。

作为不算成功的家长,了解了孩子的教育确实没那么简单之后,不对上述现象做教育失败之类的评价,因为那么说并不客观,然而家长作为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缺失太多的同时反作用力又太大了,而这些责任又往往不自知,总是推到“他者”身上,孩子是学校的,也是国家的,但终究是家长的(直到长大,变成“是自己的”之前,然而即使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也往往不肯放手,可为什么小时候又要把责任推给教育制度呢)。

当然这话题有点跑了,那就拉回来,我们回到孩子五六岁到上初中之间的这段时间到底应该怎么教育。其实用“教育”这个词本身就是一种失败,“教育”是以家长或教师为主体的,然而知识是学来的,是孩子学来的,所以早期教育我们简称早教,而过去叫蒙学。

是“教”是“学”,我们实际上并不及古人看的更清楚,先别急着反驳,听我说件事,记得听一位老教授的公开课,这位教授是研究物理的,还很前沿,他应该是在讲科学史的时候,说过一句话,其实中国本来的教育模式是探讨式的,现在的灌输式教育却是从西方传过来的。

当时,听完这位老教育说完这句话,反思了一下历史,一下子就明白了一些东西,以前的尊师其实是因为学生从老师那里学到了对自己有用的一些东西,而现在才真的是“被”学,被迫的情况下自然不会产生尊重,即使产生也是从其他方面,而不是从“教”与“学”的过程中产生,这是很显而易见的。

当然,并不是说古代的教育制度是完美的,个人也并不觉得比现在更完善,只是觉得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并学习的东西,我们毕竟曾完全否定过,并完全接受了西方的模式和理念,是否需要反思一下我们曾经的教育理念是否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呢?

补充一下:那位物理学家是讲到哥本哈根大学说引出的这番话,与之相关的哥本哈根学派衍生出一种叫做“哥本哈根精神”的存在,对于哥本哈根精神,有人是这样描述:“完全自由的判断与讨论的美德”,而这位老教授在讲到爱因斯坦的时候曾大约说过爱因斯坦相当讨厌的就是德国的灌输式教育。

能和爱因斯坦论战的人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从思想上,现状是授业占了主导地位,这其实没问题,只是其他两项被忽视太多了,“道”传得太浮于表面,解惑也大多谈不上,只有那么了了数个学霸会去向老师寻求解决心中的惑。我们教育中确实缺失了很多东西,让一个物理学家引发我作为一个不成功家长的这些思维,我觉得这本身更是一种该反思的事。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这些《师说》里的名言其实是相当客观的,贤与不贤,和尊重不尊重是两回事,尊重是因为老师帮助了我们的学习,其实可以想见,中国古代大部分时间里,学生的学习大多是非常主动的。

我们的教育中加了很多古代没有的,小学如数学、入门级的科学、英语,以后还有更深入的数理化生物等自然学科,自然科学曾是我们的缺失,这自然是好事,但学习内容的改变和增加与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模式是两回事。

从心理学上来说,灌输式教育可能会把孩子最基础的求知欲消耗殆尽,而从客观上说,这些学科本身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也许无论使用哪种教育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遇到枯燥、辛苦的过程,但付出是需要回报的,如果孩子本身就失去了与那些学科之间的吸引力,学习就只有付出,没有解惑之时的心情上的愉悦作为回报,不爱学习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了,加上现在的教育和现实拉得太远,孩子无法从实际需求中用得上这些知识,甚至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大学,大学反而成了学生可以不用那么努力学习的放松之地,直到毕业才发现,最应该学习的时候完全浪费了,或者即使到了大学毕业也仍没有意识到大学的意义,在这些学生的心中学习的内容仍和现实的应用依然完全没有任何关联,因为至此他们心中除了毕业证书也没有其他的学习目的。

到底如何让孩子正确认识学习这种行为,早期教育的思想引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实《三字经》就有着非常科学的见地,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今天只分析一下第一句话: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押韵,对偶,练习语言能力,容易记忆……这既对于语言这种交流工具的熟练有很大的好处,还有利于古代诗词的创作。其实,古代蒙学里没有直接背诵古诗的科目,这是因为古诗虽然也同样利于诵读,却并不容易理解,而且很多古诗词很需要能理解后第一次得见时的那种震撼,同时还可能激发出某种创作的愿望和灵感。这句本身在说善,其实很多人的天性是否是“善”不以为然,但终究在最开始没见过哪个家长直接教孩子学坏,哪怕是恶贯满盈的家长,当然,性善性恶或者本性无所谓善恶都是哲学讨论的对象,但这第一句对儿童的影响是很重要的,你不可能拿荀子的性恶论来引导孩子。无论如何《三字经》对孩子“要学好”的这种引导绝对是非常高明的。接下来说习性,即后天的那部分,强调环境的重要性。而这一句也为了后来为什么要“学习”作出了铺垫。

这应是同时被我们所熟知的一句话,我们熟悉得简直快反感了,思想教育并不容易,很容易起到反作用,但启蒙的第一句却不同,第一次学习,第一次背诵,第一次……从新奇到熟悉,这第一句至关重要。

接下来三字经利用了这份新奇很长一段在说为什么要学习,我们不谈具体内容以及当时的思想意识形态,只是说这种结构、这种模式真的是我们欠缺的。

之后的内容架构也非常科学,然而即使我们有时候也可能带孩子读三字经,却完全忽视了有用的东西,反而因为不同社会形态形成的思想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对其内容耿耿于怀,其实在古代是探讨式的教育模式,其实不如说是探讨式的学习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才是主体,老师是把知识的传授给别人,学生是从不知道到知道的过程,也正是因此,老师才应该被尊重。

好奇心很重要

古今教育模式不同,也许一时也无法改变,但家长一定要记住一句话:孩子的知识不是别人教的,而是自己学的,老师只是把孩子引向知识的途径,作为人生最初的老师,家长先要学会怎么才能让孩子主动学习。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