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育儿 >正文

家长,请立刻马上放下“屠刀”,不要再“扼杀”孩子最宝贵的财富

2018-06-06 17:56    

什么是孩子最宝贵财富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

关于人类最宝贵财富的论断,几乎在每位哲学家口中都有完全不同的答案,譬如时间、知识、进取心、品德、意志力等等。然而几乎所有人都忘记了一点,这些所谓的宝贵财富,我们随时、随地、随手都可以得到。

时间固然不能再生,但却随时可以得到,虽然我们可能会浪费掉一些时间,但是只要懂得珍稀就还不算太晚。

除此之外,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品德可以不断熏陶,而进取心、意志力这样的东西,即使被摧毁了,也还可以在鼓励下重建。

那么,按照这样的标准,世界上最宝贵,也是绝对不可能再生的财富只有一个——想象力。

从生理学上考虑,右脑的生理结构决定了人想象力的多寡,由此造成的结果是,许多孩子一生下来,就在这个领域落后于他人,而这种先天因素就标志着想象力注定不是人人擅长。

其次,想象力的保持难度,也决定了它的珍稀。

根据科学调查显示:人的想象力随着年龄增大而降低,想象力最强的人,往往是幼儿园中的小朋友。

当一个人的想象力被摧毁后,尽管他的智力可能毫发无损,但是决定想象力的好奇心以及敏锐的观察能力却远非培训所能造就的,我们绝难想象,一个已经成年,为世事所累的中年人,仍然能够保持高昂的好奇心,以及对周边事物的浓厚兴趣。

毫无疑问的是,想象力是人对未知事物在头脑里的一种虚幻的解释,正因为有了想象力,才会促使人想尽办法去实现想象中的事物。而正是在这种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失败,继而不断总结,又不断进步,以此周而复始,才最终形成了宝贵的经验,形成了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

在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里,许多事物、发明以及我们正在享用的文明成果,都来自于前人的想象,由此称想象力是发明、创造的源泉也毫不为过。

一个没有想象力的人,是不可能具有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的。想象力能增强一个人学习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创造性,能使人在学习中找到意想不到的灵感和捷径。

关于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来自于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他16岁那一年,爱因斯坦产生了这样一个“奇怪”的想法——假如我骑在一条光束上,去追赶另一条光束,将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基于这一点,爱因斯坦发明了后来著名的相对论。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的本质和艺术是一样的,需要直觉和想象力。

然而,在现时中国人的身上,最欠缺的恐怕便是想象力,比方说:从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发以来,到现在共有400多位科学家获诺贝尔科学奖,其中华裔科学家共有6位。然而,在这些获奖科学家中间,却没有一个来自中国大陆的!对于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文明古国来说,这样的一个结果实在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那么,当我们了解到这一事实之后,一个紧迫的问题就此出现在我们面前——究竟是谁在扼杀我们的创造力?谁在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越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越明,记忆力越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

类似于下面这样的情况,一定曾经在你身上发生过。

在你读书的时候,总是会做很多的习题。当某道习题的答案应该是A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同学却都会选择B。

为什么呢?因为参考答案是B。

就这样,在老师讲评答案的时候,这些学生仍然认定答案是B,但是老师宣布的结果却让大家大跌眼镜——参考答案印错了。

于是,又会有许多学生长叹一口气:“我们刚开始的时候也选A来着。”

这是一个非常普及的现象,但是,同时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第二种情况发生在两个不同的家庭里,其中一个是中国家庭,另一个则是美国家庭,它们的相同点则是都有一个刚刚上学的孩子。

每当中国的孩子画好了一张画后,他总是会拿着自己的画,飞快地跑到父母身边让他们鉴赏,同时会问:“你看,我画得像不像?”而每当美国的孩子画好了一张画后,则会向父母提问道:“你看,我画得好不好?”

在这一字之差中,我们的思考就此开始。

关于第一个故事,我们得到的问题是,学生为什么迷信标准答案?

在那些选择B的孩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脱离思考,直接抄录了之的,另外一部分则是经过了思考,却因为知识掌握不足而错选B答案,然而最主要情况则是——本来选对了,看到答案后则放弃了自己的选择。

无论是三种情况中的何者,都暴露出一个直接的问题——我们的孩子缺乏主见,缺乏自我精神,缺乏自我想象的能力!

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情况呢?我们的学校教育固然要负一定的责任,然而最主要的责任,则应当归结到这些孩子早年的家庭教育中。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着太多的规矩,太多的标准,当孩子在如此种类繁多又死板教条的规矩、标准下成长时,所受到的要求、管制必然导致了他们逐渐失去了自信、失去了想象与创造的潜质,继而变成无主见、无思想,无灵活性的“小机器人”。

当我们意识到家庭教育此方面的缺陷时,便不能不为其感到由衷的悲哀。

关于这一点,有一个发生在大洋彼岸的故事,颇为耐人寻味。

一天,3岁的小女孩朱迪告诉她的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的字母“O”。妈妈听后非常吃惊,于是便问她是怎么认识的。

朱迪说:“是她的幼儿园老师克丽丝小姐教的。”

于是,这位母亲在表扬了女儿之后,一纸诉状把克丽丝小姐所在的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该幼儿园剥夺了孩子的想象力。因为她的女儿在认识“O”之前能把“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一切圆形物体,然而当她学会了26个字母之后,朱迪便失去了这种能力。鉴于此,这位母亲要求该幼儿园赔偿小女孩克丽丝精神伤残费1000万美元。

经过审判,法庭得出的结果是起诉成立,判决幼儿园赔偿小朱迪精神伤残费100万美元。

在这位母亲因为女儿失去想象力而痛心不已,以至于不惜与幼儿园诉诸公堂的时候,几乎我们的每位家长,都在为自己的孩子能够多认识几个字而欣喜交加。

关于第二个故事,我们得到的问题是:为什么在相同的情况下,孩子的问题会有如此大的区别?

答案很简单,当我们的孩子第一次向父母展示他粉色的小熊画作时,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像!真笨!熊怎么可能是粉色的!”

反过来,当美国家庭的孩子作出相同的行为时,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一只粉色的熊,真不错,看上去很新鲜。”

于是在此之后,中国的孩子仍然会继续画画,但是在他的笔下,却再也不会有粉色的小熊诞生了;而受到夸奖的美国孩子,则会继续自己的创作,继续自己想象力的发挥,创造出蓝色、绿色甚至银色的其他动物来。

在中国,三千年的文明传统为我们缔造了太多的礼仪和规矩,当这些条条框框渗入到家庭中时,造成的最直接影响就是教育成为了传承这些条框的手段,几乎每一代孩子都在这些条框的限制下生活,等他们身上与生俱来的创造性被剥夺一空之后,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规矩的传承者,于是,调教下一代懂规矩、讲礼仪的过程便再度开始了,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了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我们整个民族在创造能力上的不足。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中国人的老传统是喜欢老实的孩子。父母总希望孩子规规矩矩,百依百顺,孩子稍一调皮就不能容忍,呵斥道:“你这孩子怎么这样不听话!”可专家们告诫父母:太听话的孩子问题可能更大,因为他们很可能失去更重要的东西——创造力。

经验证明,“淘气”的男孩子往往比“老实”的女孩子更有创造力。其原因就是淘气的孩子接触面广,大脑受的刺激多,充分激发孩子的智能。因此,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对提高孩子的创造力是有好处的。

“破坏分子”、“反叛者”……这些被老师和父母看做是没教养、不听话、学坏了的问题儿童,却很可能会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比同龄人高出一筹的能力。

淘气调皮的孩子尽管会给老师和父母带来许多麻烦,但却是完全可以教育的,而且如果教育得法,这样的孩子将来可能会很有出息。最好的方法是能对他们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味地限制他们,否则孩子的“天才”很可能会被扼杀在摇篮中,甚至因不合群受到排斥而变成真正的“问题儿童”。

据美国旺尼苏达大学教育心理学主任托伦斯研究,创造力高的儿童多数具有三个让人讨厌的特点:

其一、顽皮、淘气、荒唐和放荡不羁;

其二、所作所为时逾常规;

其三、处事不固执,较幽默,但难免带有嬉戏态度。

调皮、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创造力萌发的幼芽,只要不太出格,父母就不要对孩子限制太多。什么都看着大人的眼色行事,唯唯诺诺,将来注定是个没出息的孩子。

那么,父母如何使孩子创造力、听话二者兼备呢?专家认为:

第一、要求孩子行为上要基本听话,整天打架、骂人、不听话不行,但思维上可以不太听话,可以有自己的想法。

第二、孩子小时,以听话为主,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大了,应给一点“不听话度”,甚至行为上也可以有自己的做法。

美国总统尼克松写了一本书《领袖们》,他说,中国的教育制度可以为群众提供很好的教育,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过分强调每个人要样样都好,样样搞统一,从小把他们训练得十分驯服,不允许有独立见解,更不允许有爱因斯坦称的“离经叛道”,这样只能培养出守业型人才。父母要真心热爱创造型孩子,就不要对孩子求全责备,不要用传统的观点把孩子训成“小老头”。

美国科学家福克曼说:“固执与执著两者之间的区别非常微妙,如果你的想法成功了,每个人都说你非常执著、坚持不懈;如果你没有成功,人们就说你固执、顽固不化。”西方人认为应该允许孩子“固执”,因为那里面可能有执著;应该允许孩子“不听话”,因为那里面可能有创造。

创造型人格中“敢”字很重要:敢想、敢说、敢做、才有创造。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就是允许孩子有不同意见,敢于实践,这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家长实在应该接受“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的观念,对孩子的教育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将保护孩子的创造力和引导孩子听话很艺术地兼顾起来。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