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育儿 >正文

凌晨母亲教做“番茄炒蛋”令人感动?背后隐情让人忧伤......

2018-06-07 04:36    

昨天,朋友圈都在刷一个视频:《世界再大,大不过一盘番茄炒蛋》。

很多人看完眼泪直流,有一种说不出的心酸。

视频是这样的:

在美国留学的伊恩,要参加朋友的party,大家都会准备自己的拿手美食。

伊恩决定做一份番茄炒蛋,他给妈妈发微信语音问,番茄炒蛋是先放番茄还是先放鸡蛋。

妈妈语音远程教程并不顺利,爸爸还总在旁边插嘴,男孩焦急又很生气地回复:

“妈,你这是说的什么?你这不行啊!“

眼看着聚会的时间就要到了,男孩突然收到了妈妈做番茄炒蛋的小视频,手把手教他。

男孩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跟着妈妈一步步做起来。

经过妈妈的视频教学,他很快就完成了这道美味,朋友都夸赞非常好吃。

聊天中朋友问到他来自哪里,时差相差多少,这时候他才意识到中国和美国时差相差12小时。妈妈给他发视频的时候,正是中国时间半夜4点多。伊恩这才意识到父母是彻夜不眠,教他远程烹制了这道西红柿炒鸡蛋。

而且,爸爸妈妈还一直守着手机,询问他后来的情况,在收到他的回复后,秒回。

视频的最后,用你的世界,大于全世界来煽情,搞得大家鼻头一酸,泪水连连。

但大家感动之后,也在思考:

为什么一个成年留学生,竟然连最简单的西红柿炒鸡蛋都不会,自理能力在哪里?

半夜向父母求救,父母辛劳付出,感动背后难道不是教育的失败吗?

是的,教育是场修行。撒手不管的散养肯定不负责任。但是管得太多同样会有问题,因为过犹不及。在管和不管自己,把握好平衡,正是为人父母需要懂得拿捏的分寸。

只要你给孩子机会,孩子会给你惊喜。

以下我要讲到的三种父母,就很典型。他们其实为孩子做了很多,花了很大心血,却因为在该撤退的时候没有退,在该放手的地方没有放,最后养出了一大批不能独立自主、不敢尝试就先选择放弃的孩子。

看一看,他们身上,是否也有你的影子?

NO.1 无所不包的父母

有一种父母,拥有超级无敌的慈母心,他们心疼孩子,凡事都要自己做。他们包揽了全部的家务活,还包揽了该孩子自己做的事儿,帮孩子收拾玩具,衣物,自己的房间,吃饭的时候为孩子准备好碗筷,孩子需要什么东西,他们早早地就帮着准备好了。真正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一些幼儿园老师就发现,现在孩子的牙齿似乎都开始退化了,以前换牙都是先换门牙,现在有些则先换大牙,因为很多家长喜欢把食物研磨碎,打成浆状去喂孩子,如此就省去了孩子咀嚼的力气。可是,孩子长牙后,通过接触软硬不同的食物,一方面可促进孩子语言的发展,另一方面会锻炼孩子咀嚼肌的灵敏度。因为牙齿得不到有效锻炼,连自然的换牙顺序都起了变化,这可不是好事。

我曾见过一位妈妈为孩子吃饭头疼,因为孩子顿顿饭都必须要研磨的细碎才行,否则就吞咽不下去。去医院检查过,也没有发现任何生理上的问题。一深入了解才知道,从小奶奶照顾孩子特别周到,吃点米饭什么的都是碾碎了喂,结果现在,孩子已经快3岁了,仍然无法适应任何硬一点的食物,只能吃流质食品,说话也一直口齿不清。

孩子是靠动作去感知这个世界的,从孩子咀嚼食物,到孩子触摸各种事物,爬坐跑跳等,通过种种方式感知自己的力量。这些无所不包的父母看似心疼孩子,却只不过无意中用了温水煮青蛙的方式,一点点减少孩子可以动作的机会,把孩子变成了自己温柔的笼子里的实验物,剥夺了他们自己体验和成长的空间。

NO.2 控制型父母

有一类父母,在孩子面前特别强势,在很多时候替孩子做了很多事情,而根本没有寻求宝宝的意见。譬如我曾经遇到这样的个案:

我儿子刚刚初中毕业,死活不愿意继续上高中,整整一个月时间,他天天自己关在房子里面,我们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过了一段时间,我趁孩子去上厕所时候悄悄潜入房间,发现原来孩子电脑主机开着,估计在上网。上的什么?不知道,因为孩子可能出去的时候把画面关掉了。这孩子到底是怎么了?罗静老师,能帮帮我吗,我心非常慌。

我在咨询的过程中了解到,这孩子从小到大所有的路,所有的选择都是妈妈做的,包括上哪个小学,穿哪件衣服,出去打哪把伞,甚至小到我当天穿哪件衣服,所有都由妈妈决定。想一想就能体会到,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还有什么乐趣可言?他没有任何选择的权利,也没有任何自己做决定的快乐。他几乎已经被妈妈逼到无法呼吸的地步,于是只能用沉默又极端的方式表示自己的反抗。

孩子是靠动作去感知这个世界的。

还有一位妈妈向我抱怨她已经成家立业的儿子。如果说上面的个案,孩子还会潜意识里要反馈,这个则已经是“习得性无助”的“成品”了:

我儿子都二十多岁的人了,婚也给他结了,孩子也出生了,可是到现在也不知道操心,什么事都不会做,我给他做饭洗衣,给他找媳妇,现在还要帮他赚钱养家,我怎么养了个这么样的孩子啊!

抱怨了半天后,我了解了情况,原来又是一个强势的妈妈,总担心自己的儿子什么都做不好。从小到大,她事事都要为儿子操心,替儿子做决定。等儿子大了,该谈恋爱了,相亲对象也是妈妈安排的。有一天,看着要下雨了,妈妈交待儿子说:去给人家姑娘送把伞吧。于是儿子拿着伞找到了姑娘,说:我妈让我给你送把伞。结果人家姑娘一脸黑线,第二天就跟他分了手。

讲出来像是不真实的笑话。妈妈埋怨孩子这么大了还不会做这些那些事情,原因不在于他不会做,而是因为妈妈没有给他这个机会去做。孩子从小到大等于都生活在妈妈的强气压之下,这种强势控制着他的一切,他很难有机会体验独自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相反,他只感受到自己对于一切都是无能为力的,最终丧失信心,陷入了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干脆什么都不做,把自己的人生摆在那里,等待着妈妈去亲手安排和料理。

NO.3 期望过高的父母

一位妈妈本身是大学老师,谈吐很有修养,她有一个儿子,刚刚升入初中。孩子各方面表现一直都还算稳定。可是妈妈却问我:

我总也弄不明白我的儿子好像总对自己没信心。其实,我内心里觉着他应该会是个优秀的孩子,所以尽量在他的前面做个好的领路人。每当他取得了好成绩的时候,我都会帮他整理思路,让他看到,下一步,他的目标应该是什么。我不断对他说,只要他肯努力,就能做得更好。

这位妈妈自己也承认,她对孩子抱有较高的期望值。这一点尽管她没有亲口对孩子说,孩子也能接受到她所传达的信息。因此,她越是对孩子说“只有你肯努力,就能做得更好”,就越容易让孩子体会到一种无能感。

作为处世经验丰富的父母,实际上我们清楚地知道,现实中的很多事,并非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得到回报的,可是,他们却拿着这种说辞去“鼓励”孩子。他们强烈希望孩子加倍努力以达到自己的期望值。这种“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只会让孩子不安。孩子不懂得设定一个又一个没完没了的目标究竟是为什么,他们所感受到的只有压力。

孩子只会发现,每一次付出辛苦努力之后,总不能达到父母的那个标准。因此无论他做什么,无论怎样努力,都会觉得他能做的和被要求做到的距离很远,对他来说,永远没有句号,每次都是逗号。于是,他的情绪里是大量的挫败感,斗志也会随之丧失,最终,孩子有可能会放弃所有的努力,真的陷入绝望当中。

所以,一盘番茄炒蛋虽然做法简单,但是背后却隐藏着很多父母教养上的问题。

但愿,每对父母都能不被凌晨求助的电话吵醒,因为他们教给孩子的本领,已经足够。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