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最详细的古代酒店介绍及中国古代酒店的由来?

2018-06-14 15:07    

客栈是古代酒店的称号,是为了满足人们外出郊游或远行的需要而出现的。人们在出外远行时便会找地方投宿,而提供这些地方供人暂住的就称为客栈。客栈,其实也是指以住宿为主的地方,设备较简陋的旅馆,有的兼供客商堆货并代办转运。现在客栈一词已由现实的东西转为聚脚地的代名词,在古代流传下来的,可现代人把住的地方大多称为宾馆酒店,为何在有些地方却又称为客栈呢?其实,客栈对现代人来说是比较文艺的一种叫法罢了,也是为了溶合某些地方的气氛。

自古以来,人们在出外远行时便会找地方投宿,而提供这些地方供人暂住的就称为客栈。在中世纪后期,因为商业贸易日益蓬勃,远行贸易的商人越来越多,而至世界各地传教的传教士、朝拜的信众、与别国进行交涉的外交官员、传递信件的邮差的数量亦不断增多,客栈的数量随之而增。因为当时人们远行主要是靠步行或是乘马车,因此,客栈主要出现于道路或驿站旁。初时,客栈只供应基本的食宿,让旅客可以有落脚的地点,并没有提供消遣服务。到了大航海时代,客栈的规模开始扩大,部分客栈已能提供30多间客房,并设有酒窖、食品室及厨房,满足客人更多的需求。而且环境亦开始改善,在客栈旁设有花园及草坪,内里设有宴会厅和舞厅,迈向现代化。不过不论怎样变化,客栈的建筑大多为原木建筑,这是客栈在人们心目中的一个鲜明形像。但整体来说,古时的客栈声誉很差,往往被人们认为是为了糊口谋生的人才干的低级行业。客栈内亦不安全,常常有不法之事发生,如抢劫、打架、聚赌等。至近代,客栈开始被集团式经营的酒店取代,因为现代化的酒店拥有很高的服务质素和住宿环境,古老的客栈已无法与之竞争,并从此在历史的长河里消失。

古代的中国虽然无法信息化管理户口,但很早以前就有完整的户籍制度。为了证明和区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古人发明了「路引」、「门券」抑或「鱼符」、「牙牌」之类证明身份的腰牌。不过有一点需要说明,古人的防伪技术是非常差的,因此经常出现假冒的身份证。

大部分古代中国人很少有出远门的机会,只有少数人有这个需求。如果是官员、商人出差,或得到官方授权的外事活动,都会持有「符节」或「符卷」,这种「符」、「节」、「卷」等,都是早期入住旅馆的身份证明,这些相当于现代的「介绍信」。后来的「驿卷」、「信牌」也都属于旅行凭证。

当然,在小说里出现的荒郊野岭的客栈,比如孙二娘开的人肉主题客栈、李凤姐开的美女主题客栈,理论上说,由于天高皇帝远,应该是不需要的。和现代一样,客人入住后要进行详细的身份信息登记,称为「店薄」,或「店历」,要妥善保存,留底备案,逐月定期交官方查验。

过去,我国民间一向把旅馆叫作“客栈”或“栈房”,把住宿叫作“写号”或“打铺”。亦如理发店门前有红白色旋转灯柱作为标志一样,客栈也有它的标志,那就是悬挂在屋檐下的长方形白纸灯笼。灯笼两面一般都写有联语,最常见的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入夜,灯火闪亮。旅客远远看见,便知来到了打点住宿之处,那一刻,所有身心的疲惫就顿然消减了。

四川人秉性幽默,喜欢搞点儿小趣味。锦城,曾见过灯笼上写着“未晚先投二十八,鸡鸣早看三十三”的。开初,不解其意。年事稍长,方才懂得,前者是指“二十八宿”,后者是指“三十三天”,把“宿”和“天”字巧妙地寓于其中了。不明这点,真会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除了这两句大江南北都习惯使用的联语外,也有别出心裁、富于感性色彩的。“日暮君何往?天明我不留”,这两句不仅对仗工稳,语言亲切温存,而且意境深邃:暮色苍茫之中,浪迹天涯的游子踟躅于旅途,正凄惶地寻觅一个安身之所。忽见善良好客的主人频频向你招手,呼唤你留下来美美地住一宿,第二天精神焕发地重上征程。如此殷勤的接待,你能不歇下来么?这样的客栈文化,不仅装点了客栈本身,也使服务员工受到了熏陶。他们在接待旅客时,常常也出语不凡,很有些儿文化味。那时的服务员被称作“幺师”。每当夜深时分,客栈关门后,他们照例要站在帐房的写号台前,声调悠扬地向客人宣布注意事项:楼上楼下客/听我幺师办交接/门窗请关严/灯火弄熄灭/嫖赌不许搞/小心防盗贼/住宿小店若满意/欢迎二回又来歇。瞧!四言八句,铿锵押韵,包括了“防火防盗”、“禁赌禁嫖”的精神文明内容,活脱脱的住店有关事项的音像版,还表现出了值得嘉许的职业素质。

旧时客栈墙壁大多是竹篾夹抹石灰,远不如现今宾馆抹涂料的墙壁光鲜。因而,旅客也不爱护,习惯于在上面涂鸦,发泄内心感受。虽说大多是粗言秽语,偶尔却也有通俗生动的。我曾见过这么几句歌谣:跳蚤公,跳蚤母,对床请你去过午(赴宴之意);人家宰的大肥猪,我家杀的抱鸡母。这位老兄肯定是被跳蚤咬得难以入寐,可又不失风趣,诙谐地请跳蚤去对床用餐。实在令人忍俊不禁!

谁如果愿意花上一点功夫,将客栈的那些打油诗、风味歌谣收集整理出来,不就是一幅幅世俗风情画吗!从中是可以研究当时的世态百相、人文心理的。这也算是一门边缘学问。

古代客栈的职位并不多

从最低的洗碗工,杂工,小二(跑堂的),厨子,帐房(收银的),掌柜的,一般就这四种。小二做的活很杂,包括拉客进来,引客人进房,打水,吃饭时点菜,或者送饭菜进客人的房里,抹台,客人吃完后还要收拾桌子等。有时店子小了掌柜会兼了帐房的工作。

中国的旅游业,是随着改革开放最早开放的行业之一。那个时候,人们对旅游的认知就是旅行社和星级宾馆。从1998年国际青年旅舍进入中国以来,“旅舍”、“客栈”这些词又逐渐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如今,对于自助游者来说,“客栈”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种住宿类型。

客栈---作为“度假”的实物载体,所提供的将不只是“住”的功能这么简单。住不同的客栈,体会“生活在别处”的新鲜、放松、舒展、安静祥和。这种生活是跟日常生活完全不一样、“非常态”的;不是因为去某地游玩、商务而客观需要的暂时栖身之地,是人们希望体验,而主观选择的一种生息修养方式。在这种前提下,“住”反而是被弱化的功能,客栈的气场、情调、氛围等等一切能让人身心舒展、有别于日常生活感受的元素,才是它最大的意义。

“客栈”的定义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既区别于商务酒店和快捷酒店,又涵括其传统接待客人的意义。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