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这个民族处于56个民族之外,有人说是明朝军队后代

2018-06-15 07:31    

最近发现一些历史自媒体发布了不少关于贵州西北地区穿青人的文章,这些文章基本上都认为在贵州西北地区,譬如毕节、安顺等地的穿青人是明初军队的后代。那么,这种说法究竟对不对呢?

穿青人问题可考的最早的由来是清咸同年间的各民族起义,光绪《平远州续志·地理志》当中记载当中提到“穿青夷民”一词。不过作为民族问题拿出来研究,则是要到解放以后。1955年,在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的组织下,以费孝通教授为首的考察团来到贵州毕节、安顺等地,对穿青人的民族属性进行调查。

最后,费孝通教授得出的结论是穿青人不是少数民族,而是早期汉人移民的后裔。1955年的这份报告并未公开,而是留存于民族委员会供研究使用。在上世纪50年代,大多数穿青人是被划入了其他少数民族。

到了1978年9月,费孝通先生在政协全国委员会民族组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仍把穿青人等归入汉族当中的一部分,他说:

迁居到少数民族地区去的汉人,前后有若干批。早去的汉人曾经长期和内地隔绝,和后去的汉人,在语言、风俗习惯上有一定的区别,并且受到后去的汉人的歧视,因而自认和当地汉人有区别,解放后,有人要求承认是少数民族。例如贵州的穿青、广西的六甲等。

“穿青人”在有些地区亦称为“里民子”,他们并没有自称的专名,有时也称“大脚板的”。“穿青”这个名称主要是用来区别于称为“穿兰”的汉人,这个名称始见于清代的文献之中。费孝通先生调查的结论很多是来自于穿青人的家谱和地方传说,根据家谱和传说,他们的祖先是在明洪武元年间“调北征南”和“调北填南”随军入黔的,最多的是说穿青人是江西籍的军人后裔,穿青人的说法是因为这些人“衣尚青”。

但是,穿青人是明初军人后裔的说法在上个世纪80年代遭到了反对。从80年代开始,有很多贵州地方学者开始认为穿青人的源头是贵州本地土著。根据贵州当地学者在1986年撰写的《贵州省穿青人民族成份问题的重新调查报告》,穿青人的历史源流可追溯到宋、元时期,据大量史志和专著记载,“穿青人的先民是贵州的土著民族一一土人”。 “土人”的称谓早期是对南方土著少数民族的泛称,宋朝以后随着民族发展变化,在一定区域便逐渐形成对某一族体的专称,多用于贵州地区。

根据地方史志记载,穿青人的先民——土人早期确实是从内地迁至贵州,但这是在宋元之前,而不是明初。土人到了贵州之后,又经历几百年的变迁,最后到了明以后才进入了黔西北。

那么,究竟哪种说法正确呢?事实上,二者都有道理,但都不是完整的真相。穿青人并不是一个有着纯粹血缘源流的人们的共同体。既不是费孝通先是所认为的仅仅是明初军人移民后裔,也不是贵州地方学者所认为的土生土长的贵州人,而是包括了汉人和当地土人的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宋元以前的土人,极有可能也是内地汉人移民,只是久而久之与内地汉人在文化风俗上出现了分化。但是,相比较贵州原来的苗蛮等民族,土人的汉化色彩是很明显的。譬如,明万历时郭子章《黔记·诸夷志》就说:“土人,在新添司者土官与卫人间通婚姻,岁时礼节渐染华风。”

明朝初年,朱元璋平定云南之后,认为贵州不稳定,“虽有云南不能守也”,因此派大将傅友德、蓝玉、沐英进兵贵州,并从江淮地区征发大量军民进入贵州。为保障军队供给,驻扎贵州的明军实行屯田制度,驻军屯田所得部分上交,部分自用。

朱元璋在位的31年中,在大力整修元代贵州通往相邻省区的五条驿道基础上,先后沿道设置了24卫及2个直隶千户所,驻兵十余万人。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军屯制度日渐废弛,很多屯堡卫所的军人开始逃亡,有很多融入到当地土人群体。原先的移民——土人加上卫所军人,逐渐融合,这才形成了一个新的民系——穿青人。

在很多穿青人家谱中,一般都喜欢将自己的祖先来源写成江西吉安府庐陵县,这或许是因为在清代科举制度环境下,为了获取科举考试机会而进行的附会吧。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