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兰州榆中北山,这里曾经水草丰美,还是军事要地!

2018-06-16 07:27    

烽燧也称烽火台、烽台、烟墩、烟火台。如有敌情,白天燃烟叫烽,夜晚放火叫燧,是古代传递军事信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穿行在兰州近郊的千山万壑间,你会自觉不自觉地发现,在高高的山峦上,隔不多远,便突兀着一个“小丘”,像一位久经沧桑的老人,在诉说着这片土地所发生的故事;又像一个个哨兵,伫立在那里,日夜守候着这大山深处的安宁。马鸣风啸,残阳如血,矗立千年历经风雨的长城遗址与烽燧台苍凉而悲壮……

据说,这些小土堆,其实就是曾经的烽火台。

而兰州附近的,基本都是明代建立的。

与其他历史古迹一样,经过千年的风雨侵蚀,烽火台大多也已湮灭在历史尘埃之中,而其中保存完好的几乎无一。

小编今天带大家看的就是兰州榆中北山的烽燧遗址。

甘肃榆中北山上花乡的明代烽燧遗址。与什川北疙瘩墩遥相呼应,上花这个烽火台叫糜不老墩烽燧,西与泥湾烽燧相呼应。烽燧依山而建,夯筑而成,形如覆钵。据明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载:明代兰州参将营所辖墩台十七座中,有黑窑洞墩烽燧。

目前这些烽燧已经成为了保护遗址。

据《金县志》记载,榆中北山曾是大片森林之地。上古时期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茂盛,水草丰盛,牛羊遍地,是游牧部族繁衍生息的好地方(中连川有梅花鹿)。汉王朝西征军至韦营,辟林为寨而驻营。明初向明太祖朱元璋进贡的御马即放牧于草原和森林地带的贡马营(现在定西县境内)贡马井。民间传说,由于连年干旱,泉水干涸,马群皆被渴死,唯其中一匹马在半坡上择地猛刨,至刨出泉水而未死,迷信称之为神马。此泉距沟底高三十余丈,状似井,故又称“天生井”。元朝蒙古族在哈巴岘(现哈岘)、园子岔的绊马岔、上花岔的马儿岔、梁坪的大耳朵、中连川的鞑靼窑等地居住,马群在这里放牧(至今这些村庄都是蒙古族人的遗民)。

还有哈岘的柏木洼、园子岔、柏木沟、上花岔的石圈子等地方,都是原始森林和畜牧业发达的地区之一。距县城67公里的上花岔,元王朝统治时期,这里森林茂密、草原丰盛,蒙古民族放牧羊群、马群于此,并定居后以此地为中心,建立了两个火葬场,葬大孩的称大化场,葬小孩的称小化场,后来的上花岔、下花岔地名就是按地形将大化场、小化场分别转音流传下来的。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