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旅游 >正文

南朝名士隐居讲学之地诞生了金华书院的雏形

2018-06-16 20:47    

原标题:南朝名士隐居讲学之地 诞生了金华书院的雏形

金华山探秘

南朝名士隐居讲学之地

诞生了金华书院的雏形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朱浙萍/文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笔下的方外世界,是古往今来无数人心中的向往。不为人知的是,被东汉左元放称作“江东名山”的金华山,也是历代许多文人士大夫隐居或修炼的优选之地。

从秦代的安期生、西汉的刘仲卿,到晋代的郭璞,千百年来,这些厌倦了凡尘或官场的文人方士,选择把心安放在金华山,来度过他们生命中无法排遣的寂寥时光。

而在这些文人隐士中,南朝文学家刘孝标,是一个不能绕开的人物。因为他曾经不可一世的文学才华,因为他写出金华最早的一篇地方文献,还因为他在山中讲学授业,成就了金华书院摇篮。

啸歌弃城市

归来事耕织

公元462年出生的刘孝标,8岁被拐卖,11岁出家,读书废寝忘食。齐永明四年(486)回建康后,刘孝标为《世说新语》注释,引用的书达400余种,名声大噪;《广绝交论》《辨命论》等骈文辞藻华丽,文采斐然。

梁武帝萧衍登基后,刘孝标被诏为典校秘书,但才华太盛,又率性而动,常惹梁武帝不痛快,一直对他抑而不用。他编纂《类苑》,梁武帝就组织另一班人马编《华林遍略》。

郁郁不得志的刘孝标,于晚年(大约50岁时)称病去官,来到金华山,过起“啸歌弃城市,归来事耕织”的隐居生活。

筑室于金华山

授学于讲堂洞

说起刘孝标,不得不说他的《山栖志》。《山栖志》写于梁武帝天监八年至九年(即509-510年)间,不仅反映刘孝标晚年退隐思想生活,又记载了金华山概况,对山川形势、四时美景、风土物产都有详细描述。

光绪《金华县志》记载,刘孝标作《山栖志》时,筑室于紫岩山(金华山别称),授学于讲堂洞。讲堂洞可以说是金华书院雏形。金华山有道教、佛教,而刘孝标讲授的是最正统的儒家文化,形成了儒释道三足鼎立局面。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