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 >心理 >正文

拿生命换文章的作家,并不对吸烟有执念

2018-06-16 22:23    

当代作家中,对香烟不离不弃的大有人在。被成为“中国的巴尔扎克”的路遥,他说:“没有烟,我将一事无成!”他每晚必抽两包香烟,以至鼻孔熏黑,鼻涕如墨。

路遥的早晨是从中午开始,静谧的夜晚才是他伏案写作的时间。漆黑长夜,万籁俱静,袅袅的香烟点燃了他如泉的文思,也煎熬了他的心血,文采在香烟中升华,生命却在香烟中燃尽。

和鲁迅、路遥一样拿生命换文章的,还有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他每天要吸20支雪茄,临终前发展到没有烟就无法思考的地步,癌症使他的嘴部、脸部多次手术,变了形的嘴费劲而艰难地叼着烟,至死方休。

作家嗜烟,不惜拿生命换取那烟雾缥缈中的如痴如醉,实在让倡导戒烟的人无法理解。也许真的如林语堂所言:“毫无错误、正直而无感、毫无诗意的人们,从不会领略吸烟在道德上的和精神上的裨益。口含烟斗者是最合我意的人,这种人比较和蔼、较为恳切、较为坦白,又大都善于谈天。我总觉得我和这般人能彼此结交相亲。”

从吸烟引人深思,促生灵感的妙处上来看,文人吸烟也许有着特殊作用。然而,令人扼腕叹息的是,香烟中所含致癌成分是危害文人身心健康的致命杀手,鲁迅和路遥那拿生命换文章的先例无不处处提醒着人们,吸烟有害健康!

事实上,吸烟给了文人灵感,却不能说,吸烟是写作必须的辅助。与鲁迅、林语堂、徐志摩同时代的另一位散文大家梁实秋先生,在戒烟上面堪称文人瘾君子的模范。

他在《吸烟》一文中谈及自己留学期间,因为百无聊赖看人吞云吐雾,自己也学着抽起烟来,后来由一日一包,到一日两包,最后竟达一日一听,有一天终于下定决心戒掉烟瘾。

戒烟的过程自然是痛苦的,他说:“我吸了几十年烟,最后才改吸不花钱的新鲜空气。如果在公共场所遇到有人口里冒烟,甚或直向我的面前喷射毒雾,我便退避三舍,心里暗自诅咒:‘我过去就是这副讨人嫌恶的样子!”’可见,戒烟是难事,却不是不可成功的。

相较于许多文人瘾君子宣称离开了烟什么都干不了,梁实秋戒烟之后,依然译著不断,以一人之力翻译40册的《莎士比亚全集》,成绩斐然,且长寿至84岁。不难推断,吸烟只是他们的一种生活习惯,而不是生命的必须。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