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寻祖追宗 你的老家可在南京?

2018-06-17 14:34    

原标题:探秘 | 寻祖追宗 你的老家可在南京?

责编 那朵

宝秀十二营盘

笔者祖籍石屏坝心镇王家冲。

听祖辈们说,先祖来自南京应天府柳树湾高石坎。在明朝初年随傅友德、蓝英、沐玉平定云南后,就留居于此。据家谱记载已有二十余世。

先祖随军来云南时,家里还有兄弟一人。怕以后天各一方万难见面,于是将一瓷碗一分为二,作为后辈相认的凭证。“在文革前,那半只碗一直在家庙里供着。”家族老人说,文革中那半只碗也遗失了。

宝秀十二营盘

近年来,因工作关系,才发现“南京应天府柳树湾”在红河乃至云南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古地名。

不论城乡,甚至是一些边远的乡村,遇到汉族老人,只要问起他的祖籍,十有七八都回答“来自南京应天府柳树湾”。

也有的说“来自柳树湾高石坎” “大坝柳树湾”或“柳树弯弯大石板”。

虽然说法不同,但“柳树湾”三个字是一致的。不仅口头上这样说,许多人家的家谱和古墓碑文上也有同样的记载;不仅汉族人这样,甚至一些少数民族也是这样说。

宝秀十二营盘

云南汉族大多是明朝初年迁来的?

难道云南的大部分汉族都来自南京柳树湾吗?云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也来自柳树湾吗?非也!一些我州研究地方史的学者说,其实这种现象反映了云南古代“移民屯边”的历史。石屏宝秀的“十二营盘”、建水的右所、蒙自的新安所、弥勒的新哨等类似的地名,就是这种文化的遗存。

宝秀十二营盘记载的老书

为什么你家叫“哨、所、营、伍”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朱元璋任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和沐英为左右副将军,率24.9万人(号称30万)征讨云南。

当时驻守都城南京的部队有20万人,也有一部分被抽调赴云南。

大军出发时,朱元璋亲自到龙江(今南京下关)送行,其余南征部队是从各地调派的。大军经贵州入云南击败了梁王的10余万元军,于1382年初建立了军、政机关——即云南都指挥使司、云南布政使司,管辖各州、县和新设的14个卫,但是军粮供应却很困难。

宝秀十二营盘

1383年,明王朝令傅友德、蓝玉率大军回京,留沐英率数万人镇守云南,并开始屯田。

洪武十五年(1382),改临安路为临安府,府治由通海移迁建水州(今云南建水县),属云南布政使司,辖4州5县9长官司。同时,在临安设立军事指挥机关临安卫指挥使司,简称“临安卫”,统辖卫所军队。下辖千户所8个,其中5个千户所驻建水,2个千户所驻通海,1个千户所驻蒙自新安所。

千户下辖百户,百户下为营,营下为伍。全州各地以“哨、所、营、伍”为名的地名大多由此而来。

除军屯外,明代还大力推行民屯、商屯。民屯就是将内地人迁入云南屯种,早在1384年就“移中土大姓以实云南”;1387年,又命令湖广常德、辰州二府“民三丁以上者出一丁,往屯云南”。常德、辰州属人口稠密之地,三丁抽一,数量可观。

蒙自新安所

上百万人移入云南?

据《滇粹·云南世守黔宁王沐英传附后嗣十四世事略》载:1389年,“(沐)英还滇,携江南江西人民二百五十余万入滇,给予籽种、资金、区别地亩,分布于临安、曲靖、北胜……(沐)英镇滇七年,再移南京人三十余万。”入滇屯种的还有流民(难民),充军罪犯等。

商屯是招募盐商去屯田,所产粮食交给军队换取食盐。

商屯在云南也很兴盛。

明代从内地移入云南的人口有多少,无准确记载。有的说几十万,有的说上百万,有的说三百万。据有关资料,1393年,云南人口59576户,259270人,而到1578年(万历六年)已达135560户,1476692人。大致可看出移民的规模。

明代的屯田移民改变了云南“夷多汉少”的人口结构,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促进了边疆开发和稳定,增强了民族团结与融合。通过“夷汉通婚” “夷娘汉老子” “军士上门”等方式实现了“夷汉融合”,有的汉民被“夷化”,有的夷民被“汉化”,汉族与少数民族在云南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蒙自新安所

那到底柳树湾在哪

1983年秋天,弥勒县县志办给南京有关部门写了一封信,恳切要求帮助查找“柳树湾”。

南京的有关专家反复查阅了解放前后各种图籍史料,并无“高石坎”的地名,只是现在城东南有一处叫“石门坎”。石门坎是否即高石坎呢?如果是的话,柳树湾应在其附近地段内。

专家们一方面继续查阅史料,一方面到石门坎至明故宫一带实地访问踏勘。后在明故宫的遗址上看到有一块明万历四十年九月初九立的大石碑,这块碑的一段碑文帮专家解决了难题。

碑文曰:“看得疏通沟渠,乃王政要务。除十三门内大小渠陆续疏通外,惟洪武冈口(以)东,从口口关首下北东城兵马司门首下北标营,柳树湾、关王庙,太医院等处过西下各沟,向来不得下流之处,所以虽经疏浚,水仍不。”

从这段碑文说明:柳树湾的地名在明代确实存在,而且就在明宫城附近。于是,专家们又查对了《明宫城图第十》,上面标有“东城兵马司”、“太医院”。将碑文与宫城图一对照,说明柳树湾的位置原在东城兵马司与太医院之间,正与现在的石门坎相去不远(筑城后由城墙隔开)。至此明白,“高石坎”应为今“石门坎",柳树湾即在今天的城东南角。

蓝旗街与御道街一带

金陵旅游网还有一篇文章提到:在南京举办的一次学术座谈会上,南京史学界的人说:明故宫遗址内有一块明万历四十年(1612)立的石碑,碑文中有柳树湾地名的记载,也就是说,在明代确有“柳树湾”这个地名。从南京的水道资料及《明应天府城内坊厢图》对照,柳树湾应该在“标营”、“太医院”、“大中桥”的区域内,具体位置在当年太医院的上游,东城兵马司的下方,即今天南京市的蓝旗街、御道街一带。云南祖辈们流传下来的“高石坎”实际上是一种口传之误,现在该处称作“石门坎”。

御道街直通明故宫,是去明故宫的直通大道

现如今笔直的御道街 宝秀十二营盘

从南京来的不一定是南京人?那是哪里的?

一些专家学者认为,云南的很多汉人甚至少数民族都说自己的祖先来自应天府柳树湾,虽有一定的根据,但不完全正确。只能说,有一些人是来自柳树湾的,但来自柳树湾的也不一定是南京籍人,祖籍有可能是别处。根据明代云南的屯田史和柳树湾的情况,姑且推断如下:

1 朱元璋定都南京兴建明故宫时,有可能把原居住在此处的居民迁往云南屯田,明故宫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2公里,范围很大,居民应该也不少。这些被迫离乡的居民牢牢地记住了故土的地名“柳树湾”。 2 皇帝派傅友德征云南时曾抽调了一些驻南京柳树湾的部队,如金吾前卫和羽林左卫都是驻扎过柳树湾后到云南的,后来这两个卫可能随沐英留下镇守云南,成为屯兵,他们记牢了部队在京都的驻地“柳树湾”。 3 公元1384年,皇帝“移中土大姓以实云南”时,有可能从应天府迁移了一批人到云南屯田。 4 公元1389年,沐英“携江南江西二百五十余万入滇”,三年后“再移南京人三十余万”时,有可能应天府所属各州(县)的一些人被移至云南屯田。 5 南京柳树湾驻有许多军政机关和部队,他们当中的一些犯罪者,被充军发配至云南屯田。 6 一些来自南京的商人、工匠到云南参加商屯;来自应天府的流民(逃难者)、投亲靠友者到云南屯田。 7 在明代“三征麓川”时,朝廷先后多次从南京等地调入部队近百万到云南征战,战后因伤、病(残)、逃、掉队等诸多原因落籍云南的内地军人有成千上万,他们的后代也自称来自“应天府柳树湾。”

总之,明代到云南屯边的汉族军民,有来自江南南京一带的,也有来自西安、湖南、四川等地的,但来自南京的多一些;在30余万军屯户中,来自应天府柳树湾的也有不少。慢慢地,大家觉得以来自京都、来自军营为荣,于是逐步统一说法,均自称是来自“应天府柳树湾”的。 延伸阅读:宝秀十二营盘 宝秀十二营盘,是指分布在宝秀镇坝区的十二个村庄。每个营盘就是一个村寨,每个村寨的村名都是以当时驻军军头的姓来命名。具体分为中营、团山营、许刘营、盘营、兰梓营、卢营、吴营、胡士营、恒胜营、小陈营、大杨营、小杨营。其中,中营(今宝秀街)为当时军屯首脑所在地。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明军平滇,留沐英军屯田,其中一支明军浩浩荡荡来到石屏,置石屏屯十六伍,宝秀屯十八伍(每伍5~7人),屯田军伍,就地垦荒种粮,免朝廷军饷。到宝秀的这支明军在军头的带领下,在赤瑞湖畔安营扎寨,择地而居,当时的村名一直自用到今。

来源:人文红河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