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抗战胜利后,接收台湾的部队为何登陆前进入战斗状态?

2018-06-23 01:53    

作者|丘智贤,网易历史专栏作者,黄埔同学后代联谊会会长,著有抗战史专论五十余篇。本文为网易历史频道独家稿件,谢绝转载。

1945年10月17日下午1时,美国海军LST-847坦克登陆舰,载运着国军第70军首批官兵抵达基隆港,日本虽然早在8月15日就已投降,但毕竟曾在台湾殖民50年,当时台湾还有日本约20万驻军与32万侨民,他们若是负隅顽抗,70军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

70军在抗战当中转战各地,据当时在部队当中的军官回忆,该军的排、连长,多是黄埔各分校的15-18期学生,中高级军官来自保定、陆大、黄埔,至于士兵,则以湖南籍占六成五左右。70军在登陆基隆以前,曾经在浙江宁波集结整备,并发给新的草绿色军服与军鞋,在当时来说,这已经是久战之师得之不易的装备了。

按照计划,第70军应于台湾北部基隆登陆,以一个团占领滩头阵地,而后分向宜兰、台北、新竹等要点推进;第62军则于台湾南部高雄登陆,向屏东、台中、嘉义推进。另外,以青年军第31军做为登陆总预备队,以应日军不愿投降的紧急状况。

由于从无在海上航行登陆的经验,在美军登陆舰上的70军官兵,很多人因为风浪而感到不适,但是包括该军正副军长陈孔达、陈颐鼎在内,都已经做好了必要的战斗准备,但是当军舰靠岸,曾经亲历「一二八」、「八一三」等两次淞沪抗战的陈颐鼎,却看见眼前满是前来欢迎的台湾民众,欢呼吶喊不绝于耳,此情此景,对于久经抗战的官兵来说,荣耀无可比拟,从基隆到台北不长的路程,因为沿途的欢迎、献花而花去了几倍的时间抵达,陈颐鼎直至晚年,仍激动不能忘怀当时的情景。

台湾主要报刊的民报,于70军登陆次日后报导当时盛况:「万人空巷欢声雷动,抗战壮士安抵台湾」,称「全省台胞鹤首待望之国军第七十军,由盟国美国之军舰输送,威武堂堂抵基隆港,搭满抗战胜利之我国抗战勇士之美舰,全部横于码头。」

陆军第70军军长陈颐鼎摄于台湾,该部赴台后,改为整编第70师,裁汰老弱,并有不少台湾籍青年志愿入营

台大教授回忆光复前后

到底台湾光复前后,一般民众对于日本即将败亡是否了解,又做何看法?时任台湾新报副刊主编,后来担任台湾大学中文学校教授的黄得时,曾留下了生动的记述。

1945年春天,盟军飞机时常轰炸台北,台北学校停课,百姓吃米实行战时配给制,有钱也不能解决问题,黄得时为躲避轰炸,于是从台北搬往郊区的新店安坑乡下,一家子人,靠着自己种菜、钓鱼补充桌肴,当时市面流言四起,许多人说,盟军不日即将登陆,台湾未来何去何从,人心惶惶。

某天,空袭警报解除后,黄得时发现了一张传单,上面以中文与日文,印制着开罗宣言的内容,「凡日本由中国所窃取之一切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及澎湖群岛)必须归还大中华民国,并须将日本逐出于其他一切藉暴力与贪婪所占领之土地以外。」黄得时手捧传单,知道日本即将败亡,与亲戚朋友一说,大家无不鼓掌叫好,日本警察则忙于收检传单,避免台湾民众知道实情。

1945年8月15日,这一天是黄得时祖父的忌辰,中午12时,黄得时与附近全副武装的日军,共同收听天皇广播,黄得时边听才知道,天皇宣布日本投降,当时便有不少日军放声大哭,黄得时则高声大喊:「日本投降了!日本投降了!台湾要归还中国了!」他回忆,最高兴的要算是70岁的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应该来的日子终于来了,50年前我看到日本人耀武扬威侵犯台湾,50年后再看到他们垂头丧气返回日本。」黄府当天在祖宗牌位前祭告祖父,报告日本投降。

一时之间,因日本统治,而不谙中文的台湾,掀起了一股学习中文的热潮,黄得时不仅教授许多小学老师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教材,让他们第二天到学校去现学现卖,教育儿童,也拿出孙中山所著的三民主义,细加研读,各地争相学习画国旗、唱国歌,直至国军登陆之前,有70天的时间,台湾的行政管理,因日本投降,中国国民政府尚未接收而处于真空,但台湾同胞都坚守岗位,使得邮政、交通,没有一日的中断。

只是,面对满目疮痍,百废待举的家园,以及战后,台湾由日本殖民地,将转变为中国一省的政治、经济结构急遽变化,千头万绪,必须解决,难以一蹴可几。

陈仪受命在台受降

1945年10月25日,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典礼正式举行,日本末任台湾总督安藤利吉接受台湾省行政长官陈仪颁给的「署部字第一号」命令,宣告日本殖民统治告终,陈仪随即广播公告:

本人奉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何,转承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之命令,为台湾受降主官,此次受降典礼经于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上午十时,在台北中山堂举行,均已顺利完成,从今天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权之下,这种具有历史意义之事实,本人特报告给中国全体同胞,及世界周知。现在台湾业已光复,我们应该感激历来为光复台湾而牺牲的革命先烈,及此次抗战的将士,并感激协助我们光复台湾的同盟国家,而尤其教我衷心铭感不忘的,创导中国国民革命运动的国父孙中山先生,及继承国父遗志,完成革命大业的蒋主席。

中国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警备总司令部署部字第一号命令,日本驻台军政当局签署受领证后,即依此办理投降各项事宜

陈仪受命担任接收台湾的重要职务,与他的资历、留日知日背景等均有关系。陈仪,字公洽,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日本陆军大学,早年参加辛亥革命浙省起义,北伐响应国民政府后,先后曾担任军事委员会委员、军政部兵工署署长、军政部常任次长、代理军政部部长、军政部政务次长、福建省政府主席、行政院秘书长、代理陆军大学校长等职务,在国民政府军政人物中,堪称资深识丰。

陈仪因留日背景,与日本军政要员相熟悉,并曾于1935年,率团赴台参观日本为庆祝统治台湾四十年而举行的台湾博览会,事后撰成「台湾考察报告」一书,做为主政福建参考;1944年,中国国民党于国防最高委员会中央设计局下,增设台湾调查委员会,以陈仪担任主任委员,将台湾定位为光复区,开始规划战后接收复员事项,汇整日本现行制度,准备训练接收人员。

1945年9月1日,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及警备总司令部临时办事处在重庆国府路104号正式成立,由于台湾长期经历日本殖民统治,制度与国内迥然不同,国民政府为希望顺利接收,赋予行政长官极大的权力,可受中央委任,办理中央行政,并且监督指挥在台湾省的中央机关,陈仪随即前往台湾部署军政。

面对被日本殖民五十年的台湾,陈仪提出建设「三民主义新台湾」的理想,陈仪对官员指出,过去日本是以严格法令拘束人民的一切行动,而现在希望每个人都能自觉自动自发地起来工作,「在一个民主政治的国家中,每个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翁,我们要爱台湾、爱国家,我们要养成真正民主自由的习惯。」

相较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在台湾大力推行以支持军事目的为首要的「皇民化」运动,陈仪却反其道强调给予台湾民众充分的舆论与参政空间,民国35年(1946年)5月1日,代表台湾最高民意的台湾省参议会即已透过民主选举产生,根据地方自治的理念,可完成地方立法、行政建议、审查岁出预算等,此时距离国民政府接收台湾,为时不过半年。

而随着政治参与,台湾的新闻媒体也呈现百花齐放之势,报纸上对于长官公署的施政颇多建议与批评,陈仪也不愿干涉:「我在台湾的施政也许有人觉得过分的宽大,与过去日人统治台湾时的严肃不相称,并且我对于报纸的言论更极宽大,我很尊重舆论不愿随便干涉,可是我希望听舆论的人,必须有能力辨别。不要随便听信或盲从,轻信或盲从,就谈不上民主自由。」

摆在陈仪面前的,是一个历经日本五十年殖民统治、十年皇民化运动、四年太平洋战争战火耗竭摧残的台湾,陈仪提出「行政不中断、工厂不停工、学校不停课」的行政目标,亦即以最大的努力,保证台湾同胞的基本生活,对于正在经历战后复员的所有国家与地区来说,这都是巨大的挑战,在台湾更是如此。

宝岛经济枯竭文化疏离

1943年11月9日,为因应二战后同盟国的重建需要,共有44国在美国总统罗斯福倡议下,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救济善后协议」(Agreement for United Nations Relief and Rehabilitation Administration),扶持那些饱经战祸摧残的国家,美国共出资提供27亿美元,在各国中最多。在二战中受害最深、人口众多的中华民国,前后得到5亿余美元的各种物资援助,国民政府为求有效运用分配,于行政院下成立善后救济总署。

1946年,年仅26岁的汪彝定,随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台湾分署赴台湾担任视察工作,汪彝定一到台湾,首先感到语言、文字、风俗的重大隔阂,「在三天之内,从一个我所熟悉的社会环境,来到一个语言不通、风俗殊异、对各种事情的判断与是非感都和原来环境大不相同的地方。这一份新鲜的感觉给我留下一生难忘的印象。」

在日本统治下,台湾上层社会通行日语,一般台湾民众待人接物,与日人谨慎多礼的态度也已颇为类似,当时台北经历战火,市容残破,但仍有整洁的气象;日本不允许台湾民众接受高等教育,却普设上千所小学,使得台湾民众识字率已达七成左右;曾在北平、上海、重庆等当时中国大都市生活过的汪彝定,很敏感地感受到日本治下,台湾基础教育普及、治安较好,电讯、交通、自来水与医院的普及程度,超过当时的大陆甚多。

日本在日俄战争后,逐步深化南进战略,台湾无疑是最重要的军事经济基地之一,芦沟桥事变后,日本加强皇民化运动,避免台湾民众心向中国,要求使用日语、敬拜神社与神道教象征、改用日本姓名,随着战事加剧,各种强制与宣传手段更深,日本在二战期间,也不断加强对台湾的各种开发建设投入,并且在战争中后期,征召大量台湾籍青年入伍或担任占领地的工作,正当如火如荼之际,第二次世界大战却突告结束,潜藏的冲击不可谓之不大。

于是,陈仪及其所领导的台湾行政长官公署,不久便迎来了多重的挑战与危机:

政治上,日据时代日本人自称「内地人」,称台湾人为「本岛人」,身分区别明显。日据时代,几乎所有重要官吏都由日本人担任,台湾人任职奏任官以上者仅27人,仅有6人担任职务不及县长的郡守。

尽管台湾人士不少提出「台人治台」的理想,但现实上当时台湾籍人士在日本统治下,根本未有如此的人才储备,于是陈仪只能尽力搜罗各种人才,同时在台湾办理人才登记,凡受过中等学校以上教育者,均可列为储备,并积极开办地方行政人才训练,一年间培训2,800余人,但仍有许多台湾人对重要职务均为外省人不满,更将行政长官比附日本总督。

经济上,日据时代的台湾,使日本经济圈当中的重要殖民部分,台湾八成以上的贸易,都与日本往来,盛产稻米的台湾,不可或缺的肥料却大量由日本输入,当抗战结束后,日本残破不堪,贸易大幅萎缩,使得台湾经济立时陷入困境;战后台湾稻米减产达一半,反而需要外地运进米粮面粉救馑,加上肥料难以取得,耕作陷入困境,行政长官公署既将贸易责任自揽,于是又成为众矢之的,不少台湾人士讥嘲,何以盛产稻米的台湾竟会陷入捱饿边缘,其实事出有因。

二战期间,盟军曾多次轰炸台湾,重要军事基地、港口、发电厂、工业设施、指挥中心均成为目标,战后相关设施,都需要一定时间的修缮与复原,以民生不可或缺的电力而言,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初期可用的电力设施仅能发电4万瓩,仅为战时最高发电量32万瓩的12.5%,经过一年抢修,也仅能恢复一半有余,连带各种民生势必大受影响。

日本殖民台湾时,自然而形成了依附于总督府的民间社会权力结构,即所谓的「御用绅士」,国民政府接收台湾之前,甚至有人与日本商议,脱离中国统治,事虽未成,但可以看出相关人士不甘利益受到冲击的深层心理,随着陈仪治下政治、舆论环境的宽松,各种势力也在各级政府、民意机关、中国国民党党部、三民主义青年团等组织当中互相争逐角力。

1946年8月,台湾仕绅组织「台湾光复致敬团」,由素孚众望的省参议员林献堂为团长,先后前往上海、南京等地,国民政府自主席蒋中正以下等党政要员,连日会宴不绝,致敬团并祭祀黄帝陵,以表慎终追远之意,一日在南京,致敬团被邀请听取国防部部长白崇禧报告,由于团员均不会中文,对于白崇禧的报告内容,可说一句不懂,但是却感受到白崇禧真挚有力的态度,不觉产生敬畏之心。原本致敬团中,有人猜想白崇禧应该是个弱不禁风的苍白斯文人,最后对白却留下了这样的评价,也反映出当时台湾与大陆看似接近,实则陌生的文化与想象距离:

这位军官非常精悍而有魄力,坦白说其面貌和神气与其说是中国的军人,毋宁说是日本的军人。

被污名的光复

甫光复的台湾,街道上仍是一片日本风情,年纪已过百岁,曾随丈夫陈颐鼎赴台的丁志凡,一回想起台湾当年的美食,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日本料理;无独有偶,当1946年10月下旬,台湾将届光复一周年之际,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首度抵达台湾视察,台湾省行政长官陈仪用来接待的,同样是日本料理,而蒋氏上一次吃日本料理,已经是1927年前往日本拜会军政要人时候的事了,巡视街头,蒋不禁感慨,「沿途但觉日本风习之深,想见其经营久远之心意,而今安在哉?」可见当时台湾由日本长期殖民地,而要转身成为中国一省的特殊情况。

台湾光复的几个镜头,反映出当时中国国力艰困程度一斑。开赴高雄的第62军,有三位身高仅到美国水兵胸口的少年兵,在航程中拍摄了一张照片,身高仿似家长的美国水兵,对这些孩子兵看上去颇感惊讶。

抗战期间面临补给困难的70军在登陆基隆时,先挑选军容较为整齐的队伍走在前列,由于全军进驻台湾,按规定携行五天主食、二至三天的副食,于是负责后勤官兵,挑着扁担搬运各种阵营具物品。

这些镜头,当时并未引起台湾民众的恶感,甚至深深感觉祖国抗战不易,但后来却常成为有心人士恶意解读的材料,甚至将苦战告捷的壮士贴上「叫化子兵」的标签,光复台湾的民族壮举,也在台湾常被污名,事实上,照片上的官兵,无一不是经过抗战血与火的锤炼,但是对于一些刚刚接受完日本军国主义动员的台湾籍青年来说,要他们由效忠「皇军」转变信仰,无疑极端困难,他们早已习惯了揶揄否定中国军人。

挑着扁担下船的陆军第70军官兵,据该军第107师军官回忆,该部基层军官,多为中央军校第二、第三、第四、第六分校毕业生

曾获法国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先后担任司法行政部部长、南京市市长、行政院秘书长、驻法国、美国大使、立法院副院长的魏道明,成为台湾省政府首任省主席。魏道明始终主张,光复后台湾面临的问题并不孤立,而是全球经历战争破坏后的一个缩影,其言发人深省:

我们要知道,今日不如往日,战后不如战前的这一个事实,不单是台湾如此,不单是中国如此,整个世界可以说都是如此。

过去,日本东京是世界繁华都市都市之一,战后,我跟朋友在(东京)街上走一趟,街上到处是废铁碎石,东京人很多家里炸了、烧了,只剩下一个铁柜。

要是今天台湾还在日本统治之下,各位想想,台湾是不是要跟日本本岛一样陷入于战败国的悲惨的命运?是不是许多工厂要拆做赔偿,是不是民众要挨饿?

过去在日本统治之下,一切只顾到日本人的利益,台湾光复以后,有一个最大的意义就是今后我们人民自己谋福利,美国今日的强盛,就是民力伟大的表现,要是美国人民件件都希望政府来做,美国政府纵然再好,恐怕也不可能达到今日的地步。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