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社会 >正文

“扫码乞讨”有违移动支付善意

2018-01-14 13:07    

背着背包、拄着拐杖,手里拿着小包装着零钱,是地铁乞讨者常见的形象。但近日有网友反映,在地铁5号线宋家庄站附近看到,乞讨者身上多了一项“装备”,即胸前挂了一个打印出来的二维码,可以扫码付款。对此,北京交通执法总队表示,无论采取何种支付方式均为乞讨行为,目前总队已经派相关支队进行摸排。(11月9日《北京青年报》)

此前据媒体报道,一些职业乞丐,或装残装病,或摆摊卖艺,骗取公众爱心,令人生厌;他们有的月收入过万元,跻身“白领”行列,更令人心生不平。殊不知,乞讨者在地铁沿线成群结对行动,严重影响了城市文明和市民的安全出行,给有关部门出了一道管理难题。再者,地铁乞讨者,成为一种不劳而获的社会群体,有违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特别是,一些乞讨者也“与时俱进”,进行“扫码乞讨”,更令移动支付蒙羞。

自2011年7月1日支付宝在广州发布二维码支付技术后,移动支付迅速占据了中国人生活的一席之地。艾瑞咨询发布的《2017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移动支付交易规模约为58.8万亿元人民币,一年内体量增长近5倍。目前在中国本土市场,扫码支付在支付宝、微信等推广下相当普及,成为移动支付主要力量。特别是,社交性强是许多人对中国移动支付软件的直观感受。移动支付将高端技术和传统习俗结合起来,让用户在和钱打交道时,不忘人情温暖。如此语境下,“扫码乞讨”现象的出现,显然有违移动支付的善意。

不可否认,乞讨者在地铁等交通场所成群结对地行动,影响了市民安全出行。特别是,“扫码乞讨”现象,有损社会文明形象,也不利于移动支持的健康发展,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对其进行管理和救助。事实上,我国历朝对乞讨者都建有收容救助制度。比如,宋朝时就曾禁止在严冬乞讨,以避免乞讨者冻死街头,并由官府向他们提供吃住;明代对这一问题尤为重视,政府把他们整编起来,由地方团头管理,并严格限定了乞讨者的聚处及活动范围。

问题是,目前我国对乞讨问题的相关法律尚未完善,很难辨别乞讨者的真伪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之收容遣送条例寿终正寝,导致乞讨群体中鱼目混珠,乱象丛生。特别是,“扫码乞讨”行为,不仅骗取了人们的善心和金钱,而且干扰了正常的移动支付秩序,更使社会救助的整体效率偏低。因此,有关部门对“扫码乞讨”现象,不能置之不理。目前亟须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完善,做到有法可依,并形成有力的监管体系,去扶持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同时打击骗取社会同情心的“扫码乞讨”行为。* 以上只是作者个人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