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为了多生几个孩子,雍正帝在圆明园修了一座宫,名字很霸气!

2018-06-26 23:30    

约在雍正五年(1727),迷恋道教的雍正帝在圆明园修建了专门奉祀碧霞元君的神祠——广育宫。

该宫位于圆明园福海南岸山岗之巅,宫前有坊,坊额为“舍弘光大”和“品物咸亨”。正殿内奉碧霞元君,殿额为雍正帝御书的“恩光仁照”。广育宫的名称与西顶“广仁宫”相近,其中“育”字表明雍正帝将碧霞元君视为主管人间生育的神灵。

雍正帝在圆明园居住时,每逢四月十八日皆至广育宫拈香,并有首领太监充当僧人上殿念经。

由此,碧霞元君由民间神灵升格为官方神灵,并享受常例化的皇家奉祀。诚然,广育宫仅是皇帝、后妃(或由该宫太监总管代替)常例化的上香之所,带有很强的皇家私属性,并不对官员、民众开放。

广育宫拈香虽成为定例,但没有正式进入清廷的国家祀典。雍正朝的国家祀典分为大祀、中祀与群祀三等,祭祀对象为天神、地祇与人鬼。其中天神、地祇都是官方认可的符合儒家思想观念的本土神灵,即如《礼记·祭法》云:“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御灾捍患则祀之。”

自顺治帝至康熙帝,清廷在儒家与道教有别的情况下,从不曾将道教独有的神灵纳入国家祀典。由于碧霞元君在明代时已经被道教正式纳入其神灵谱系,雍正帝虽对其十分信奉,但限于历朝祀典的传统,终未将其纳入国家祀典。

相对于康熙帝而言,雍正帝对碧霞元君的信仰有过之而无不及。究其缘由,大致有二:

其一,雍正帝信奉道教道教的神仙之说,有意将道教作为人心教化的工具。他曾诏修泰山碧霞祠,赐额“福绥海宇”,并作《碧霞祠题宝幡步虚词》云:“子视群蒙敷惠泽,母临庇土荷帡幪”,“常将天福人间锡,奖孝褒忠佑万方”。由此诗句可见其意在借助碧霞元君教忠教孝的政治策略。

其二,出于“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的“礼治”之道。在王朝国家礼乐刑政不及的地方,鬼神信仰是统治民众、稳定社会秩序的有力工具,可以弥补儒家教化的偏颇之处,如魏源所言,“鬼神之说,其有益于人心,阴辅王教者甚大。王法显诛所不及者,惟阴教足以慑之”。

“阴教”与“王治”相辅的神道设教才能更有效地统摄人心。雍正七年(1729),清廷以官银整修泰山碧霞祠,雍正帝谕令内阁称:

“山东泰安州神庙,奉祀东岳泰山之神。历代相传,灵显昭著,佑庇万民。俾国家享升平之福者,明神之功德,其来久矣。远近人民,感荷默佑之恩,焚香顶礼,罔不虔肃。”

在民间广泛顶礼膜拜泰山神灵的情况下,雍正帝有意利用民众的这种功利性的信仰心理,发挥以神教民的手段,大力营造泰山神灵可以消灾赐福的文化氛围,将民众改变生活境遇的欲望与追求转移到神灵的身上,从而求取朝廷统治稳固的“昇平之福”。这是神道设教有助于统治稳定的功用之所在。

来稿/李俊领 运营/祥哥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