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军事 >军史 >二战风云 >正文

二战末德军工的回光返照 1944年产品足以装备270个师

2018-01-17 14:25    

1942年2月13日,德国航空部大厅内,德国三军以及工业界的经济巨头们齐聚一堂,迎来了新任帝国军械部部长--经希特勒"钦点"接替托特(刚刚死于一次诡异空难)的阿尔贝特·斯佩尔。此时,莫斯科前线的德军刚刚经历了空前的惨败,喧嚣一时的"闪电战"已全面退潮。而在后方,对长期战争准备不足的德国战争经济同样前景黯淡。会上,巨头们承认:由于陆海空三军之间的矛盾和纠葛,政出多门的军备生产举步维艰,且浪费成风,迫切需要一个总揽一切的领导者。

那么,谁来当这个总头呢?巨头们当然不会把新来的门外汉斯佩尔放在眼里,而提出让深受戈林信任的航空部国务秘书米尔希统管一切。可是米尔希却没有接这个茬,因为这个老滑头深知希特勒与斯佩尔的关系非同一般。接着,"门外汉"斯佩尔第一次站了起来,宣布希特勒有话对大家说。会议中止。

2月18日,会议再开于艺术研究院会议厅。此前,希特勒已经公开表态支持斯佩尔。多数巨头见风转舵,转而附和"元首"的意见。最终,除海军代表有所保留外,众人一致同意授予斯佩尔全权。自此,德国战时经济步入"斯佩尔时代"。斯佩尔,这个从没拿过枪的年轻建筑师,成为出产成千上万飞机坦克大炮和军火的德国军事工业的大总管。

战后,西德经济研究所对"斯佩尔时代"如此评价:"这就开始了德国军火工业的新纪元--由于战时环境的迫切需要而掀起了军火工业的真正高涨。这种高涨首先是在工业中采取了新的领导方法的结果"。这些所谓的新方法包括:吸收年轻血液加入领导部门;由技术专家组成专门委员会和"瑞恩"组织。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将直接生产军火的企业联为一体,形成所谓的"坦克委员会"、"大炮委员会"等等;后者则是间接供应商(如金属加工、电气技术等等)的联合。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