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白起为什么能在长平之战中取得胜利?这样看来赵国输的一点都不冤

2018-07-04 15:52    

战争的走向和结局,是由多种因素共同综合决定的。国力、军力、时局、战略都是决定胜败的关键因素。

首先,来谈国力,秦之国力自商鞅变法后,便扶摇直上,追赶魏齐楚三大国,自秦孝公至秦昭襄王时期,经历四代的稳固发展,已是战国时期综合国力第一强国。而对比赵国,赵武灵王虽然进行胡服骑射快速增强军力,但是赵国土地贫弱,加之之前各代都没有多积累,可以说底子很薄,尚不及楚齐更无法与秦国媲美。秦坐拥关中、蜀中两大粮仓,600万子民,在单纯国力对比上,是碾压赵国的。赵国强军弱国,需要大量时间去积蓄国力,而选择在秦之巅峰赵之初起的时候选择和秦国单挑的话,对赵而言是最不明智的选择。

然后我们再谈军力,秦国有白起、司马错,有不败之秦军50多万;赵国有廉颇、李牧,有胡服骑射后赵军45万;而秦需要提防魏楚两国,赵要防备燕骑两国,彼此在战力军力上,可以说相差不多。长平之战后,赵军虽降,但是占据地利的秦军也死伤过半,足见赵军战力之强不弱于秦军。额外需要考虑的一点,就是人口,赵国只有秦的半数300万左右,如果倾国大战,秦可以再出兵20万以上,而赵已无兵可用。赵国由于人口限制,没有秦国那么大的战争潜力。

接下来则是时局,山东六国连纵抗秦已经是常态,但是这次长平之战为何无任何一国支援赵国?这主要还是当时时局决定。魏国自马陵桂陵两战后国力大衰,后又经历河西之战,最后被白起多次围歼,国力彻底衰落,对秦更是畏之如虎。而韩国,除了变法那会儿硬气点,基本就是挨打的命。楚国一样是被白起打的没脾气,骗局陈邑不敢收复旧都。齐国被五国联军险些灭国后,就彻底打酱油了。至于燕国,本身就贫弱,比之韩国还不如,而且和赵国有旧仇,不偷袭赵国就不错了。另外最关键的是战果时期零和博弈的格局,决定了各国都不想有人一家独大然后一统六国,所以才有五国联军灭齐和山东六国连纵抗秦。而赵国君臣,显然有些想当然的认为,各国会施以援手。而实际,各国是作壁上观,巴不得秦赵两家血拼到底死光光,然后自己又有机会崛起。

最后要谈到战略,国力不及秦,军力差不多,时局不助赵,按理说赵就不应该与秦交战。然而贪心的赵国君臣,吃下了上党之地,虽然从赵国利益而言,拿下上党可以遏制秦的东进,但是也导致赵国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直接提前与强秦决战,而在道义上反而赵国理亏(韩已割地与秦,取上党如同取秦地)。而我们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逗逼老爷子廉颇,不考虑国力和时局,也不看秦国势必拿下上党的想法,居然幻想秦国打不下来主动撤军(廉颇老爷子,秦国要是咽下这口气,以后山东六国谁还怕秦国?),结果打成持久战消耗战,内无粮草外无援军,楞把一个攻击力强劲的第二军事大国彻底,让人家秦国磨血磨死了。另外,廉颇说是死守,结果前三道防线被破,丢两关损四尉,一路被打到最后防线长平,连王龁都搞不定,真不知道哪来的勇气和白起对阵。而秦玩的最精彩的一手,就是在预计赵军粮草不济必然出城决战情况下,阴使白起做最后决战统帅,一战而灭赵国。浅显点打个比方,就是两个人角力,一方突然向后松力,然后快速蓄力一击反杀,人为造成双方力量差距变大,并在那一瞬间决出胜负。对比双方人才,秦有范睢、白起、司马错,而赵有廉颇(有点二,是个老成之猛将,但是距离一流名将还差一截)、蔺相如(半个脑残,不晓得你撞碎和氏璧对秦有什么损害,还有逼秦王击缶,赢了面子输了里子,逼着秦与赵交恶,本来关系挺不错的)、赵括(生不逢时,能以被围困之赵军对抗占据地利由白起统领之秦军,而且断粮后激战40余天使秦军死伤过半,也算一代名将了,只可惜出山之时,已经是被逼出城一战的危局,只能一搏,如果战局刚起就以赵括为帅,速战速决未必不能胜,赵可快攻不可满耗)。

总体来说,赵败得一点都不冤,国力不济,军力劣势,时局不助,战略乱套,或有一定几率获胜,但是胜算很小,胜算便在秦军初到长平,以优势兵力,败秦军挫起锋芒,使山东六国打消秦军不可胜的念头,再起合纵,虽说很难彻底击败具有天险的秦国,各国也未必那么齐心,但是至少赵国不会败得那么惨。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