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军事 >军史 >抗日战争 >正文

真实的地雷战实施很艰难:八路在屋顶晒炸药

2018-01-17 15:02    

《地雷战》是中国人最熟悉的电影,但很多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不禁要问,当时的中国北方庄稼汉对地雷知之甚少,而八路军中也极其缺少地雷制造的专业人员,他们怎么能够将地雷制造得如此精妙、运用得如此神奇?

鲜为人知的是,华北地雷战中,有一批科学技术人员。这些科技人员为地雷战付出了极大的心血,甚至是生命。

从大学来到根据地的科学家

冀中抗日根据地,地处大平原,没有山脉、湖泊,被日军重点驻兵的三条重要铁路包围着,又靠近日寇统治中心北平、天津、保定、石家庄,成为开展游击战最为艰难的地区。1938年春,抗日战争处于艰难时期,在这种条件下,抗日军民被逼出了地雷战这个适合冀中平原的战法。

可是,问题又来了,一没有人会造地雷,二缺少造地雷的器材、原料。这个时候,冀中军分区司令员吕正操想到了科学家,他找来了冀中军区二分区参谋长张珍。

几经周折,张珍联系上清华大学的熊大缜(又名熊大正)。了解冀中情况后,熊大缜找到导师叶企孙。

叶企孙先生是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是中国物理学事业的铺路人。著名科学家华罗庚、吴有训、钱三强、钱伟长、李政道、杨振宁、邓稼先等,都曾受过叶企孙的培养。吕正操司令员派张珍到北平时,叶企孙先生正在天津养病。熊大缜是叶企孙最看好的门生,也是他的助教。这时,叶企孙正准备让熊大缜去德国深造,熊大缜也正准备完婚后远行欧洲。但熊大缜听说八路军准备开展地雷战的事,兴奋异常,觉得这是科学工作者为抗日战争直接出力的好机会,决心放弃出国机会、推迟婚期,到冀中抗日炮火中去。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