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历代家族文学的贯通研究

2018-07-07 12:14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古代文学家族及其文学得到关注和重视,纵贯中国文学史的家族文学现象逐渐显露出其基本轮廓。因此,借鉴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历代家族文学进行贯通研究和全面把握日渐成为相关领域学术发展的客观要求。

从小处说,贯通研究使历代各个文学家族互为参照,研究方法互相借鉴,研究成果互相沟通,从而极便于个案研究的开展和把握。从大处说,这不但可促进对一代文学家族的整体性认识,而且还可贯通中国文学家族产生、发展的全程,通盘考察中国文学家族的基本情况和兴衰规律,增进对于中国文学多元面貌的认识,揭橥中国文学的民族特色。同时,这对于诸多已有研究成果的整合提升和历代世家大族及家族文化的研究,将发挥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

总况与普查

要达到总揽历代家族文学的目的,显然需要掌握各代文学家族的基本情况,我们不妨追问历代到底有多少知名的文学家族?尽管有文献佚失和现存文献不均衡的问题,但充分利用直接、间接文献来编制一份反映历代文学家族的名称、成员、占籍、著述、活跃时间等基本情况的总表应该是没问题的。当然,这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还牵涉"文学家族"、"文学世家"等概念的界定和标准的设置,而这些问题也只有在综合历代的总体情况之后方能给出一个比较恰当的采择标准。目前看来,如果将产生过两三个以上知名文学家的家族都算作文学家族的话,历代见于记载的文学家族至少有数百个,仅两宋就在45个以上,清代仅江南地区就上百个;至于连续三代及三代以上产生过知名文学家的家族数目,今天已得到专题研究的至少36个(以上均不含近现代文学的情况)。尽管这项调查不可能指望得到一个绝对准确的数目,但相对全面的数目还是可能的。

历代文学家族总表的编制,必然将文学家族的时代、地域、民族等分布情况和各类作家人数、性别构成等基本情况量化,由此可以绘制一系列数据表格,衍生一系列问题,并将有关家族文学的研究推向定量研究的阶段。且如:中国文学家族何时产生?何时兴盛?何时衰退?有何阶段性特点?其兴衰趋势与中国文学史盛衰起伏的大趋势关系如何?文学家族在当时文坛的地位和影响如何?哪个时代家族文学的影响更加显著?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普查工作的进行必将拉动相关研究薄弱环节的开展,使查漏补缺的工作随之得以跟进,被淡忘的文学家族和作家得到掘发,从而使家族文学研究得到显著的推进。

成因与类型

从目前相关研究来看,家族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普遍的现象,构成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甚至深受汉文化影响的周边国家如韩国也出现过类似的文学门阀。这种以群体、群落的方式出现的文学现象,显然并非偶然,那么中国历代家族文学兴盛的根本原因何在?答案自然应当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个母体之中。如浓厚的封建宗法文化、明显的人文文化倾向、千余年的科举制度等与家族文学突出的状况具有密切的联系。

东汉以来,文学家族大多具有比较明显的官宦、学术、文化背景,他们总是与学术文化家族、门阀士族、科举仕宦家族结合在一起,纯粹的文学家族很难找到。那么,在这些家族兼具的多重身份中,其主次关系怎样?文学与他们是孪生、伴生关系,还是寄生、衍生关系?这类复合体对文学发展的利弊如何?看来,对此的回答又不能一概而论,还须把握各代各家的异同。对于家族文学的形成应作宏观、微观、主观、客观等多向度的考察。

鉴于古代文学家族为数众多,具体的文化生态千差万别,我们不妨在可以纳入文学家族的集合中,按照其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突出特征对文学家族进行分类。试从不同角度可以得到如下几个类型,如学术型(如经学型、史学型、理学型)、文学型、艺术型、科举仕宦型、门阀士族型、皇族(宗室)型、土司型、少数民族型等。这些区别对于揭示文学家族的成因与家族文学的特点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家族文学与其共同特征

南朝谢氏、宋代晁氏和古代云南的多个文学家族在文学创作的题材内容、艺术风格上存在不少共同之处,那么其他家族的文学创作是否也是如此?同族作家的创作还有哪些内在联系呢?我们对历代文学家族做整体性研究,显然想知道异代的家族文学之间有没有共同特征?目前看来,敬宗睦族的和谐家族情怀是许多家族文学共有的思想内涵。那么这种情感有无历史变迁?特别是有无反映家族内部矛盾、冲突的异动呢?如果存在变异,那么这些变异与家族制度的变化、文学发展的大势、变动的社会思潮有何联系?家族文学创作的文体变迁与文学史上的变迁是否保持一致?此外,文学创作与家族政治经济势力消长的关系历代有何异同?

文学家族与女性文学、多民族汉语文学

长期以来,女性文学与少数民族汉语文学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稀有、弱小的成分,这种格局后来是否发生明显的改观?连通有关家族文学的多项研究,我们看到在明清时期不仅参与文学创作的女性作家和少数民族作家激增,而且往往以家族作家群的形式涌现,显示了与文学世家的密切关系。就女性文学而言,明清时代女性创作已属常态,与向来寥若晨星的情形形成鲜明的对比。中国女性文学为什么在此际会发生显著变化?通过明代吴江叶氏家族女性文学的个案考察,我们看到在时代风会推移的同时,女性主体意识复苏是女性群体文学兴盛的内在动因。明清时代女性作家高频度地出现于文学世家,说明古代女性作家的成长与文学世家的关系较男性作家更为密切,甚或可以说这是"文学世家的产物"。就少数民族文学而言,到明清时期,家族作家群(群落)既出现在西南边陲云南高原的白族、纳西族、彝族和回族等诸多民族地区,也出现在偏僻的鄂西南土家族地区,这比随着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的元朝出现一批少数民族作家更能反映少数民族汉语文学创作的兴盛态势。女性家族作家群和多民族家族作家群的同时涌现,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上述家族文学状况的统合关照,显然能够增进我们对中国文学总体进程的认识,领略中国文学的多彩魅力,同时也便于反观和考察女性文学、民族文学的阶段性特点和思想艺术特质(特别是它们区别于男性创作、汉族作家创作的共同特点),增强对中国妇女解放和多民族文化交流的进程、作用的认识。

————————————————————

本文转自2009-9-1《中国社会科学报》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