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娱乐 >电视 >正文

为什么胡歌说,《猎场》是“教科书式的剧本”?

2018-07-08 10:47    

《猎场》终于在今日11月6日于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开播了!它毫无疑问是今年呼声最高的电视剧之一,即使在开播之前,各方都已为它黄袍加身、口碑造势:

广电总局,早早给其颁发了《2015优秀电视剧剧本一般扶持项目》的实际性殊荣;

业内编剧,更是同行相惜地盛赞“有幸看过剧本。只能说,太棒了。可以负责任的说,豆瓣九分+的剧”;

演员胡歌,在接到《猎场》剧本后,反复推敲剧本,发现什么也改不了,郑重地推荐给公司,称“这是教科书式的剧本”,并告诉经纪公司,“不需要谈任何条件,我要演这个剧,我太喜欢这个剧本。”

甚至传媒1号的读者们,在日常留言、在1号评奖、在1号社群中,也反复提及、探讨这部未播先火的剧,希望传媒1号关注、跟踪、研读这部剧。

那么,这部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猎场》,到底是一部怎样的剧?

《猎场》是中国首部聚焦猎头的行业剧。讲述的是小人物郑秋冬从职场底层逐步奋斗走上事业巅峰、金牌猎头的十年奋斗生涯。他的职业之路是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的,陷入过传销漩涡、惹上过牢狱之灾、经历过好友去世、遭受过一夜挫败,然而他却不放弃自我、轻易言败,在奋斗的路上接连遇到更多的人物,事业上的拍档、思想上的导师、职场上的对手、猎场上的对象,每个人物的出现,都给他带来帮助、反思、挑战,也磨练着他一路攀上了事业的高峰,并赢得了意中人的芳心。

于是,从剧情简介中,你可以看到,第一,这是一个“大男主式”的题材,围绕着一个核心人物展开的波澜壮阔的十年生涯,而这个“大男主”,正是胡歌;第二,这是一个“群像式”的书写,以大男主为线索,串联出无数的职场人物,而这也是本剧的厉害之处,集合了包括孙红雷、张嘉译、陈龙、祖锋、李强、胡兵、徐阁、李乃文、赵立新、林熙越等一系列实力派演员。

而在此,本文最大的好奇是,为什么这部剧能被胡歌称之为“教科书式的剧本”呢?

原因一:作者感

回答这个问题,恐怕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姜伟。

姜伟是《猎场》的编剧兼导演,也是中国电视剧领域中在编剧能力与导演能力上都十分拔尖的全能型创作者。他编剧的作品《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是中国家庭暴力题材丰碑式的作品,他导演的作品《青鸟的天空》是十年前都市爱情剧的代表之作。

但他最优秀的作品,更多是身兼编剧与导演的。比如9.2高分的《潜伏》,比如8.8高分的《沉默的证人》、比如8.5高分的《迷雾》。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取得极高的口碑评价,甚至作为电影学院里教科书式的案例,就在于身为导演的姜伟最能理解身为编剧的姜伟,如果说编剧是一度创作、导演是二度创作,那么身兼一度二度创作的他便把自己最完整的艺术表达浑然一体地呈现而出。

这便是所谓的“作者论”,当一部作品能够最完整地表现创作者的意图,当一部作品能够最鲜明地沾染上创作者的个人风格。而这样近乎艺术化的创作方法,几乎成为了目前中国电视剧圈儿的孤品。

近些年来,圈内人找到了一个似乎很保险,似乎很市场化,似乎很流水线的“模式”,便是IP改编。首先,先让网络小说在文字市场中优胜劣汰一番,其次,择选优胜而出的小说经过评估与改编,再次,交接此类型最优秀的导演进入二次创作。这个模式好则好矣,却不经意暴露了圈内浮躁的创作风气,更是推波助澜了如此风气的甚嚣尘上,所以,近年来IP改编失灵的案例也屡见不鲜。

而《猎场》则不同。姜伟颇有一股“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文人侠士之风,在IP改编的浪潮里,却沉淀了近五年的时间,先是用心打磨一个剧本,再是用心拍摄一个作品。如果说16年前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成为了中国家暴题材电视剧的教科书,如果说8年前的《潜伏》成为了中国谍战题材的教科书,那么,《猎场》也可能以姜伟艺术家般的坚持与打磨,成为中国行业剧题材的教科书。

原因二:职业感

曾在香港寰亚影视制作部工作的编剧陈阳在接受澎湃有戏的采访中谈及过“行业剧”的“三大爽点”:

第一,在于行业的戏剧性。

《猎场》聚焦的是猎头这一职业,其工作内容是,一面帮助企业猎获高级人才,一面帮助高级人才物尽其用,即让最优秀的人才在最适合的岗位下发挥最大的效能。可以说,猎头这个行业是职场中戏剧性最强的工作之一,它要启用跟踪、偷拍的方式,它要全面搜集情报、各方整合资源,它要与被猎对象展开一击即中的心理攻防战,可以说,这就是商战中的谍战,其戏剧性极强。

第二,在于行业的包装。

警察题材、律师题材、医生题材、航空题材,是行业剧中目前最主流的类型,其成功之处就在于这几个行业的服装、装备是一种极好包装形式。

高端猎头题材虽然才在《猎场》刚刚开头,距离形成类型效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从猎场中,我们已经看到了猎头这一职业在行业包装上的天然优势:

《猎场》中,胡歌及其他主要角色一律身着高级西装、拎着品牌公文包,出入高级写字楼、酒店、西餐厅,参加全英文会议、对谈商业精英甚至国家干部,所有对猎头这一行业的包装都指向了精英范儿,极具收视魅力。

第三,在于行业的知识。

行业剧对观众的魅力之一,便在于观众对这一行业陌生知识的好奇。于是,从这一点来说,作为首部猎头题材的《猎场》便因为给观众的新鲜感最多,而占到了最大的优势。而职场生涯几乎是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关于猎头如何猎人,关于人力如何考评,关于才能如何界定,几乎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而这便是观众或许能从《猎头》中汲取到的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营养。

然而,虽然行业剧有上述的种种之好,做到精致必有市场回报。然而,多年来,行业剧却成为中国电视圈的一条鸡肋,打着行业剧的幌子,行着情感剧的里子的作品不胜枚举,其最大的根源仍源于行业剧需要非常深厚的行业知识积淀,而这却是中国编剧圈内最稀缺的精神。

而在姜伟近五年的打磨中,《猎场》终于打磨出了一个行业剧本应有的职业感。

胡歌说,“其实我身边有一些朋友是做金融的,虽然没有做猎头人,但是他们有跟猎头打交道经历,我跟他们探讨过这个行业。我把这个剧本也拿给相关行业朋友看。因为里面有一些非常专业的术语,有一些我不是很了解。但是他们看完了剧本之后反馈给我的第一感觉这个剧本写的太专业了。就是以一个专业人士眼光看这个剧本,他们都认为这个剧本是专业的。”

即便作为评论者,我也希望《猎场》能够大火,因为这将意味着,市场以最真实的声音告诉资方、告诉剧方,行业剧在中国市场内并非没有市场,只是没有作品。

原因三:精英感

其实,中国观众是喜欢行业剧的。

只是在内地市场上找不到作品的出口,于是把视线转向了内地之外。无论是美国的《纸牌屋》《实习医生格蕾》《广告达人》《犯罪现场》,或者是香港的《壹号皇庭》《冲上云霄》《妙手仁心》,这些行业剧在中国观众中大受欢迎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期间的“精英感”。

那么,什么会让一部剧具备“精英感”?《猎场》又是否具备“精英感”呢?

第一,在于人物。

香港的行业剧一直以十足的“精英感”称道,其核心原因之一,就在于港剧选择演员的标准,并非以演员的五官外貌为重,而更倾心于有气质、有格调、有学历,即有精英感的演员,比如陈慧珊,比如宣萱。

《猎场》的幸运之一,就在于身为编剧的姜伟也身为导演,他有足够的话语权把握哪些演员能诠释他作品中的精英感。所以,你看到他所启用的演员名单,其阵容让观众觉得豪华,并不在于流量的大小,而在于精英感的强大:胡歌、陈龙、孙红雷、张嘉译、祖锋、万茜……在角色之内,这批演员有着精英范儿的演技实力,在角色之外,这批演员的作品口碑也已然树立了业界精英的形象,而演员品牌对于角色形象的影响,亦是举足轻重的。

第二,在于细节。

行业剧的精英气质,往往不着痕迹地融入在剧情之中。比如,在TVB行业剧中,主角们不时飙出的一些职业英语,虽然只是细节,却把逼格骤然拉升。

《猎场》未播之前,一段胡歌在剧中狂飙英语的预告片已然在网上火了起来,甚至有公众号围绕着这段预告片大做文章,说胡歌教你面试英语云云。原因便是,中国观众似乎很容易将英语与高级感挂钩,能说上一口流利英语的人一定是国际精英范儿,说不清楚一口流利英语的便还是下里巴人。虽然这个定见稍显偏见,但对于《猎场》需要展现的高级猎头而言,高级感的英语的确是必备技能。

结语

在学院派中,姜伟几乎是一个绕不开的教科书式的人物。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潜伏》成为一届又一届编剧方向学生在家庭剧、在谍战剧学习中,必须研读的经典案例。而或许,随着《猎场》的上映,学生们在行业剧方向上也终于有了教科书式的案例。

然而,那一届又一届的人,从学生走向职场,从实习编剧走向了主编剧,他们是否还记得曾经那些教科书式的案例,是用心、用时间、用抵御诱惑的勇气垒出的丰碑?

希望,《猎场》如期大火,教会行业以赤子初心。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