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军事 >军史 >风云人物 >正文

抗战中真实的“翠平”:敌后秘密守护电台

2018-02-01 12:47    

抗日战火中她与他假戏真做成伴侣

离开"余则成"40年"翠平"用字纪念

日军轰炸时,广州市内的大小传媒打出了"保卫大广州"的口号。热血沸腾的她响应号召,与同样疏散到各地乡下的好友在信中相约:回到广州,为抗日救亡做点能够做的事。

黄埔夏园村一栋民宅里,午后的光线有些昏暗,徐佩珩佝偻着腰坐在旧藤椅上,双手摩挲着一枚自制的纪念章,淡淡地笑着,只是目光悠远。这枚纪念章是今年抗战胜利纪念日前,志愿者们送给她的礼物,其上刻有16个字:"卫国勇士、民族英雄、浴血奋战、救国救亡"。

19岁那年,徐佩珩投笔从戎成为一名无线电报务员。为了守护沦陷区内的秘密电台,她与搭档由假夫妻变为真伴侣,故事堪比《潜伏》中的"余则成"和"翠平"。燃烧弹中抢救电台,电池耗尽自制电池,及时发现敌情使日军兴建军用机场的计划胎死腹中……时光荏苒,如今她已94岁。在过去的岁月里,她将经历写就50余万字回忆录,手稿已被广东省档案馆收藏。

1937年日军轰炸广州时,不满18岁的徐佩珩刚从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中毕业。为了避难,她随家人好不容易挤上了从白云路广九火车站开出的火车,返回家乡黄埔夏园村。徐佩珩与好友陈粹声见大轰炸中解散的公立学校许多还未复课,不少孩子失学在家,便想办一间简易的街坊小学。

"采用复式教学,我俩轮流上课,该有的科目一样也不少。"徐佩珩说,学校越办越好,学生渐渐增加到30多个。然而,好景不长,日军很快又对广州进行轰炸,警报来时,她领着学生躲避,警报解除后,又继续上课。随着警报越来越频,学生也越来越少,街坊小学只艰难地坚持了四个多月。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