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教育 >正文

这位海宁语文老师有种特殊教学技巧 来一起学一下

2018-07-12 17:54    

人物名片:谢昌霖

1977年出生。2005年浙江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高级教师。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宏达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教龄:17年。

谢昌霖老师是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宏达高级中学的一名语文老师,从教17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多篇论文获奖或发表,所带的2013届学生施丹旖获省文科状元,在“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和“新视野杯”阅读竞赛中,指导学生多人获奖,成绩斐然,其中全国特等奖1人,一等奖11人次。

今天,谢昌霖老师向大家分享课堂上老师如何提好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提问是相当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要引起学生“对某种类型活动的十分强烈的需要”,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教师要巧妙预设提问,让学生在教师的设问中,激活思维,探究讨论,从而体味语言,感悟语境,提高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

那么,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有效的预设提问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总结出了一些方法。

语文教材中的篇目,大多属于名篇名作,例如,小说《祝福》中单独成段的一句: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如果不加细究的话,它告诉我们的无非是她的称呼,但在教学中,我没有放过这细节,耐人寻味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用“仍然”二字?同学们一下议论纷纷,“是呀,为什么要用‘仍然’呀?”并不时地相互之间询问探讨究竟,后来有一同学举手站起来回答道:“祥林嫂先前嫁给祥林才叫祥林嫂,后来又嫁给了贺老六,本理应叫贺六嫂,作者在这里用了‘仍然’二字是有别的用意的。”我趁机追问了一句:“有什么用意?能给大家说说吗?”这一同学接着说:“我们知道,在封建社会里提倡妇女守节,寡妇再嫁当然不能容忍,所以尽管鲁镇的人们都知道祥林嫂曾改嫁贺老六,但人们不认可也不愿认可她改嫁的事实,自然不会叫她贺六嫂,而坚持称呼她‘祥林嫂’。”这同学一说完,全班报以热烈的掌声。的确,在这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多么的精彩。教师在耐人寻味的地方进行预设提问,既可以使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飞翔,又可以使学生对文句有全面深入地体味。

预设提问是一把双刃剑,假如阅读设问过多、过细,学生就会因此失去充分感知文本、领悟思考文本的时间。同时学生对教师的那些来自教参的设问,兴趣远不如来自教师精心预设下的提问,所以教师的注意力应放在如何对阅读文本进行有效的预设提问。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