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军事 >军史 >抗日战争 >正文

国防大学教授徐焰:抗日战争的真实战况

2018-02-03 08:07    

中国在上世纪进行的抗日战争,几十年来一直是激发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教材,这是应当也是必然的。不过,在一段时期,宣传口径根据政治形势的需要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这使得今天遇到现实争端时产生了困惑。例如钓鱼岛争端加剧后,人们愤慨"战败国"敢占"战胜国"之地,对内还产生诸如"软弱"一类的指责。由于多年来国内强调突出"正面教育",强调中国才是打败日本的主力军,结果反而引来不少人的疑问--既然如此,为何日本不肯谢罪甚至其政要多不承认侵略?为何中国要放弃对日本要求赔款?如今,人们已能接触到多方面的信息,对当年那种片面的"正面教育"已不易全面接受,大量"愤青"的出现恰恰是对僵化教育的逆反。客观地说明当年中国抗战胜利存在的某些局限性,多数人才能冷静客观地正视中日矛盾的历史由来,从而在目前的争端中以理性的态度爱国。

1、毛泽东对中国抗战的作用有很客观的评价

在很长时间内,中国因积贫积弱,为振奋民气往往希望突出自己的战绩。例如一些宣传口径强调,抗战时中国战场是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中国是打败日本侵略的主力军。这种说法虽反驳了西方贬低中国抗战作用的论调,歌颂了当年抗战军民的功绩,不过严格而论却不太准确。事实上,毛泽东在接待外宾时的讲话,对中国抗战的作用有很客观的评价。

1956年9月24日,毛泽东同参加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代表团谈到中国在抗战中的作用时说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我们是一个支队,不是主力军。"(《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当年中国太贫弱,虽有大国之名却无大国实力,只是以持久战拖住日本。世界上打败法西斯的主力军是谁呢?从实力看还是苏、美、英三国。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