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军事 >军史 >风云人物 >正文

毛泽东:批《海瑞罢官》的文章只有湖南没转载

2018-02-04 09:51    

本文摘自:《炎黄春秋》2011年第6期,作者:朱永嘉口述 金光耀整理原题《"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发表前后》

江青为何找到姚文元

毛泽东在1967年谈到批《海瑞罢官》一事时说过,江青到上海找姚文元他们搞了一个班子,写出这篇文章。姚文元的这个班子指的就是我们市委写作班历史组。江青为批《海瑞罢官》是1965年2月来上海的。在这之前,1964年10月江青在北京先找李希凡写批判文章。李希凡是搞文艺评论的,他把批《海瑞罢官》理解为写一篇纯粹的学术文章,与吴晗讨论"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还认为要把《海瑞罢官》与1962年的单干风联系起来很难,因为两者扯不到一起。11月间,江青为批判周扬的文艺思想又找过李希凡,但李希凡认为周扬是自己的上级领导,水平比自己高,所以也没有按江青的要求去做。

这些事都是李希凡自己告诉胡锡涛,我是从胡锡涛那里知道的。胡锡涛原是复旦中文系的教师,后调华东局内刊编辑部。"文革"期间李希凡到上海来,当时我问李希凡批《海瑞罢官》的事,他没讲。江青找李希凡没能达到目的,就到上海来找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然后通过市委文教书记张春桥将任务交给了姚文元。

那么江青为什么会先后找李希凡、姚文元这两个人呢?这就要提到当时的"北李南姚"之称了。他们两人都是毛泽东一手培养的党在思想文艺战线上的"尖兵"。在学术上,小人物向大人物挑战,有其积极意义,可以推动学术的发展,但在政治上,小人物则往往成了工具。以小人物牵制大人物,"以小制大"历来是帝王驾驭权臣的一种手段。对毛泽东来说,使用小人物还有其方便的地方,他可以进退有据。有了差错,可以说他们年青,有片面性;问题严重时,随时可以弃之一旁。而这些"小人物"又尽心尽力、感恩戴德地效忠于他,他们很难有独立的人格,这一点也正是"小人物"最可悲的地方。而小人物有了毛泽东的支持,也会以势压人。

123...1011下一页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