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 >保健 >正文

国医大师临床经验大总结,治疗胃痛,这个方法不可不知!

2018-07-26 03:32    

胃痛,是临床常见病症。中医治疗本病症经验颇多,各有所长。国医大师周仲瑛认为,有一种胃痛临床非常多见,其治法亦有其特殊性,应引起重视。到底怎么回事呢?且看正文~~

胃痛以气滞、寒凝、火郁、湿热、食滞、瘀血及气虚、阳微等多见,但阴虚胃痛并不乏见,且治法方药有其特殊性。

凡阴虚胃痛,多久延不愈,反复发作,脘部痞胀隐痛,或觉灼热而痛,噫气,干呕,泛恶,食少乏味,或嘈杂如饥而不欲食,或以进食酸味和甜味为舒,口干、口渴,大便多见干燥,面白形瘦,苔薄欠润,或舌干质红、苔少无津,脉细或兼弦、兼数而无力。

养胃阴法一般均以甘寒滋阴为主,经投甘寒滋养胃阴之法而胃阴仍然难复,症状改善不著者,则当采用酸甘化阴法治疗。

酸甘化阴法主要就是将酸味药与甘寒药复合配伍,以达到加强养阴生津的目的。

酸甘化阴法用于阴虚胃痛,经现代医学检查诊断为萎缩性胃炎及溃疡病并发慢性胃炎久延不愈,胃酸缺乏的病例,均有较好的疗效。

一般用于治疗胃痛的酸味药有:乌梅、山楂肉、木瓜、白芍。

这几种药既可合用,也可按其不同特性,分别选择应用。

乌梅以敛阴生津为长,可用于胃津不足,脘中灼热疼痛,口干较甚者。

山楂以消食助运为主,可用于食少纳呆,脘腹胀痛明显者。

木瓜和胃理脾,舒筋和络,可用于脘部痞痛涉及胁肋,噫气呕逆。

白芍养阴缓急,可用于肝脾不和,脘腹拘挛急迫疼痛及胁痛。

甘味药则须根据病情,分别配伍甘寒、甘平及甘温等类药物,形成酸甘凉润、酸甘柔润、酸甘温润三法。

(一)酸甘凉润法

将酸味药与甘寒滋阴生津的重剂配伍使用,使两阴相济以资助胃液和肝阴。

用于胃阴耗伤的重症:脘中灼热疼痛,或嘈杂如饥而不欲食,甚则厌食不饥,咽燥,口干,口渴,大便干燥,舌质光红而干,苔少或无苔,或口舌起糜、生疳。

治用酸味敛阴生津,且防胃虚肝气相乘;并取甘寒润泽之品,如鲜生地、鲜石斛、天冬、麦冬、天花粉、知母等,以滋阴润燥。

至于因肾亏肝旺,阴虚血燥,肝邪横逆,耗伤胃液者,又当进一步重用滋养肝肾之品,如因火盛伤津而胃热内炽,脘中烧灼热辣疼痛,痛势急迫,心中懊恼,口苦口燥,渴而多饮,唇赤,苔黄质红绛,脉细数者,可在大队酸甘凉润的滋阴药中,酌情少佐黄连、黄芩、山栀等苦寒之品,以清胃泄肝,取酸苦相伍以泄热存阴,苦甘合化,泄热润燥之意。

虽然胃燥阴伤之症,每见虚火灼胃,但不能过予苦寒清火之品,必须采取滋阴制火,以润胜燥的原则,因苦药有劫伤胃阴之弊,对胃阴不足的虚火症尤当慎用、少用,叶天士曾提出“慎勿用苦燥劫伤胃汁”的告诫。

(二)酸甘柔润法

将酸味药与甘平养阴的轻剂配合使用,以化阴生津,调养肝胃。

用于阴伤的轻症:仅见脘部痞胀隐痛,食不甘味,纳少,口微干,大便虽干不燥,苔薄欠润等胃津不足之候;或伴肝胃不和的病理变化,因久痛不愈,肝胃两伤,胃弱气滞,肝少滋荣,厥气横逆,而致虚实错见,兼有脘痛涉及胸胁,每因情志郁而加剧,噫嗳较舒等症。

经投疏肝和胃理气药不效,且已不宜再用疏肝理气辛味香燥等耗动肝胃阴液之品者,治当用酸味养肝、敛肝,制其横逆之势,使肝气不致犯胃,复合甘平薄味濡柔之品,如干石斛、沙参、玉竹、扁豆、莲肉、谷芽等以养胃生津,使肝能得到滋荣。

如虽见肝胃两伤之症,但尚无明显阴虚现象者,可取酸甘合化之法,用乌梅、白芍配伍甘草、大枣等以养胃缓肝,而不必直接用滋柔养阴的药物。

(三)酸甘温润法

在酸甘柔润法的基础上,配合甘温补气类药物,以益气养阴,用于津虚不能化气,或气虚不能生津,而致气阴两虚,津气俱伤,生气薄弱,或肝阴与胃气交亏,既有廖不足的症状,同时又见神疲、气短、音低、头昏、肢软、口淡、大便不畅或欠实,舌质淡红而光,脉虚细涩等气虚候。

这类情况,虽见胃津和肝阴不足之象,但一般多未至胃燥阴伤,虚火内灼的严重程度,加之又有气虚的一面,故养阴当取上述酸甘柔润之法,不用或少用酸甘凉润的纯阴厚腻药,同时还当配伍补气的太子参、党参、黄芪、白术等,使酸与甘温相合,通过补气以化阴生津,对于津因气而虚者尤为要着。

此外,即使单纯表现胃阴虚证,用酸甘柔润法而阴不复者,只要没有虚火现象,亦可根据“阳生阴长”之意,参以甘温补气之品。

本文选自《中医病机辨证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周仲瑛、周学平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