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社会 >正文

从现代芭蕾《难说再见》看上芭年轻的“制作体”成长

2018-08-02 12:51    

图说:现代芭蕾《难说再见》 上芭供图

作为本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暨青年艺术创想周”邀约剧目,昨晚,现代芭蕾《难说再见》献演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实验剧场。谢幕时,这个平均年龄不足25岁的年轻“制作体”台前幕后共15个成员一同上台,接受掌声和喝彩。

聚光灯下,年轻人自豪的笑容闪闪发亮,灼热着人们的眼,也抚慰了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提着的那颗心:“年轻力量的成长,不只是在台前,幕后的编创人才的扶持也很要紧,尤其现在我们都是以编导为核心。好像他们这样以制作体形式‘抱团成长’,才是最平衡的发展。”

一张流程的“用心”

《难说再见》有一张清晰、详尽、精确到点的演出流程单,别看就薄薄一页纸,它凝聚着一群年轻的心血,也给总担心“不知道他们会弄成什么样”的辛丽丽吃了颗定心丸:“安排上能精确到每分钟,任务又落实到每个人,看到这样的流程表,我觉得他们心里都有谱。”

近年来,上海芭蕾舞团大力扶持青年编导人才。除了频繁邀请国外青年编导,如英国国家芭蕾舞团凡·尼高格此前来上芭编创《波莱罗》,也在国内“征集”优秀人才,如此前招募的毕业自上海戏剧学院的青年编导陈琪。此外,更尽可能挖掘团内青年演员潜藏的编创力量,吴虎生的《难说再见》就是被“逼”出来的。

图说:现代芭蕾《难说再见》 上芭供图

虽然隐约有编创意识,却没想好到底要做什么的吴虎生,在年初接到了这个任务。在辛丽丽的鼓励和推动下,吴虎生着手搞编创,选择了舞台上搭档的小伙伴,而团里演员队副队长张尧担任制作统筹,串起了这个青年制作体的其他环节。

这支年轻的队伍首次尝试“独立运作”,大到灯光、舞美、服装设计,和剧场的沟通协调,小到宣传册的印刷、发放,乃至订盒饭都要自己学着操心。如同蹒跚学步的孩子,他们虽是“人生第一次”却坚定地迈着步子。

一次“家长”的欣慰

“开始他们都不让我进排练场,大概是我邀求严格,怕被我说,他们关着门闷头排。我也是在巡演回来后才看到成品。”对吴虎生这部编导“处女秀”,辛丽丽表扬得含蓄:“小虎从20岁开始跳主演,跳的又都是《白毛女》《天鹅湖》这样结构严谨的大戏,他心里是有大格局的。”

辛丽丽说,年轻人编现代舞作品,最让人担心的是:“根本不知道要表达什么,心里也没有结构。”“编不出来,就在台上乱滚、乱跳或是拼命跺脚;或是,一听是现代舞作品,就自我设限,千篇一律都是那种灰暗晦涩的调调,除了宣泄痛苦,全然不见美感。”鉴于存在的这种种误区,即便是被“挡在门外”,“家长”辛丽丽还是会旁敲侧击地给予小虎点拨,同时随机伺候给予青年制作体以帮助。

图说:现代芭蕾《难说再见》 上芭供图

无论是吴虎生或是张尧,《难说再见》团体每个成员被采访,总再三强调这是“集体成果”。辛丽丽也希望上芭未来会有更多青年编导团队成长起来。

团队成长才是“家长”的欣慰

辛丽丽坦言:“不论是演大戏、小戏,我总跟台前的年轻演员说,你们要记得,今天你们能这样光鲜亮丽地站在台上迎接鲜花和掌声,要记得幕后无数人的默默付出。如今,好像《难说再见》这样的尝试,也让他们能够转换身份身临其境地感受幕后工作的繁琐、辛苦。”

伴随着《难说再见》这样年轻“制作体”的成功运作,辛丽丽希望未来上芭会有更多以青年编导为核心的团队成长起来:“年轻力量的成长,要台前幕后同步,才是真正的平衡、充分的接力。”(新民晚报记者 朱渊)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