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教育 >正文

2017事业编教师职称改革:中小学或取消教师职称工资改革

2018-08-03 05:21    

为防止分配不公已日益从经济问题造成民生问题演变为严重社会问题,因此通过工资改革“限高、稳中、托低”,逐渐淡化职称工资,或取消中、小学教师职称工资。建立效率与公平辩证统一的收入分配,势在必行。

延迟退休制度必将全面推进,目前上海正在探索试点,未来的趋势将全面普及,但是否延迟退休将充分考虑到每个人的工作意愿。

职称制度:职称不应过多挂钩工资待遇

现在很多人拼命追逐职称,并且社会上对职称制度有不少诟病,其中包括民办学校、民办医院、商业媒体以及许多企业人员参评职称存在障碍。但是我们需要清楚,职称考试是一种行政许可。其实按原来的制度设计,职称评定是单位内部管理的方式,不是面向全社会的。因此,在职称制度的定位上,我们希望把它变为一个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制度。用人制度是分类的,企业是劳动合同制度,机关是公务员制度,事业单位一直在推行聘用制度。职称制度改革要跟用人制度改革结合起来推进。

现在人社部正在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一个重点就是在全国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今年要完成全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工作,也就是说,之前的试点城市将全面扩大范围,此外同时推进其他专业系列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下一步,将逐步建立起重在业内和社会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确立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核心的职称管理制度,形成科学、分类、动态、面向全社会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制度。

另外有消息称:将在部分省市试点教师工资改革方案。目前教师工资以职称取酬,由于学校中、高级职称有名额限制的,特别是高级。达到条件的教师远远多于限制的名额,造成资历、学历、能力、工作量、成果差不多的教师之间(尤其农村义务教育的教师)收入差距过大:高级与初级相差接近一半,而且严重影响退休待遇。

办好学校,要靠90%以上教师。以教师职称高低定工资,不仅不能真正的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大部分教师职称原因收入差距过大,严重影响工作效率,特别是没有晋上级职称希望的,后遗症一大堆。因为教师也是人,也存在心理失衡问题。在失衡心理的驱使下,导致师资流失严重,无法跳槽的教师,产生的不良后果将越来越多,于是每次中、高级教师职称评聘,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教师与聘委矛盾重重,给腐败有机可趁。

为防止分配不公已日益从经济问题造成民生问题演变为严重社会问题,因此通过工资改革“限高、稳中、托低”,逐渐淡化职称工资,或取消中、小学教师职称工资。建立效率与公平辩证统一的收入分配,势在必行。

教师工资一直是社会商讨的重点;有的人说教师工资很高,买车买房轻轻松松;有的人说教师工资很低,仅仅只能维持最低的生活标准。为防止分配不公已日益从经济问题造成民生问题演变为严重社会问题,有消息称将会逐渐淡化职称工资,或取消中、小学教师职称工资。

职称工资是教师工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社会上对职称制度有不少诟病,其中包括民办学校、民办医院、商业媒体等方面。如果职称制度按原来的设计,它仅仅是单位内部管理的方式,是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制度。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职称却与工资相挂钩。

现在人社部正在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一个重点就是在全国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今年已经围绕它而开展试点,并逐渐扩大范围。

另有消息称:将在部分省市试点教师工资改革方案。由于目前学校中、高级职称有限,因此很多达到这一水平的教师无法得到相应的职称。从而造成教师收入待遇差距太大并严重影响退休工资与待遇。

要知道,想要办好一个好学校,想要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教师在其中占着非常大的重要性。教师也是人,以教师职称高低定工资,不仅不能真正的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反而会引起缺陷严重打击教师积极性。这给更多的问题和漏洞带来了可乘之机。

为防止分配不公已日益从经济问题造成民生问题演变为严重社会问题,通过工资改革,建立效率与公平辩证统一的收入分配,势在必行。

来自:湖南中公教育 2017-05-03、05-23

公务员考试备考五大禁忌

禁忌一:复习初期“眼高手低”。

复习初期,大部分考生的心情还比较浮躁,特别是有部分基础比较好的考生,认为很多内容都是自己会的,只把参考教材上的内容扫一遍就可以了,复习时不够认真,只是看书而疏于动手练习。持续一两个月之后,这样的考生就会发现自己经常遇到这样一种状况:拿到题目后自己做,磨磨蹭蹭花大量时间;看过答案之后,又好像技巧全都会,再做,还是慢吞吞的。这正是眼高手低的典型表现。

在我们还没有熟悉国家公务员考试结构之前,一带而过的复习必然会难以把握题目中的重点,忽略精妙之处。一道题目的技巧看懂了不代表这个技巧就掌握了,真正动手时会碰到很多问题,去解决这些问题就是提高自己的过程。只有通过动手练习,我们才能提高解题和运算的熟练程度,这些都要通过自己不断的摸索练习来加以体会。

禁忌二:复习过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有的考生认为现在离考试还远,没有紧迫感。今天没事干就看看书做两个题,明天有些事情就把书放在一边不理会了。这样的结果是看了后面忘了前面,知识没有连续性,形不成体系。国家公务员考试可用来复习的时间其实不长,如果想要取得好成绩复习过程往往还很枯燥,在复习过程中需要考生具有坚强的毅力才不至于心理压力过大而弃考。

禁忌三:复习资料大量贮存,只看不思考。

好些人很舍得投资,劈里啪啦买回一大堆资料,可是却不知道怎么用,恨不得序言看上几遍,书的角角落落都不放过。在他们的眼里,资料是花钱买回来的,就一定要全看完,是练习就一定要全做完。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心里有底,才会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结果呢,眉毛胡子一把抓,到最后什么也没有得到。重点就是重点,合理利用资料才是制胜的上策!

题海战术确实是一个相对有效的复习方法,但是没有针对性的将每本书都买回家,势必造成金钱的浪费。学习时间有限,不分重点的学习不仅不会使成绩快速提高,还会造成时间的浪费,大量没有来得及做完的练习题还容易在考前增加自己的心理负担。在这分秒必争的备考阶段,如何使资源利用最大化,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通常必备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复习资料有:国家公务员考试教材及配套模拟题、历年真题、学习过程中薄弱环节的专项教材、时政热点手册等。

禁忌四:平时练习不计时,没有养成好的做题习惯。

有的考生总是觉得自己在考场上的时候一定能够集中精力、抓紧时间做题。但是如果平时没有一个好的做题习惯、没有很强的时间观念,就很难在考场上充分利用时间。

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的题干和题目字数很多,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因此,若想不在言语理解部分花费太多时间,提高阅读速度是关键。尤其是片段阅读部分,如果阅读速度较慢的话,很有可能花费很多时间还得不到分数。

数量关系和判断推理整体来说题目难度不大,但是考生用常规方法来做题会非常浪费时间。然而掌握一些解题的技巧后就可以节省大量时间,有些题目甚至可以一眼得出答案。如果一道题用了2分钟以上还没有思路,那么考生应该暂时放弃该题;平日里应在自主计时结束后再继续琢磨出题规律。

常识考查范围也非常广,复习起来也很麻烦,所以对于这种题型,基础好的同学可以快速选出答案,基础不好的同学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优先选择看着熟悉的答案,考场上应尽量节省时间,因为常识题目的分值很小,不会对整体成绩起太大的影响。

资料分析虽然安排在最后,但是这部分题目的分值不低,掌握解题方法的情况下题目难度也不算大,所以这部分分数大家一定要把握住。资料分析的题目也主要是计算,用常规的方法计算的话非常麻烦,还不一定能够得出准确答案,所以考生要掌握做题技巧,并且多做题,提高对数字的敏感度。

禁忌五:死记硬背效率低,贪多嚼不烂。

国家公务员考试里总有一定量的时政题,常识考试范围广、题量小,并不是考生复习到的一定会考,也不是考生没复习到的一定不会考。如果在常识复习方面花大量时间,并不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成绩。这些常识光靠死记硬背效率是极低的。

公务员考试申论写作:大主题与小角度

1、大处着眼 小处入手

关于文章写作的角度,一是要发挥发散思维,多找几个角度,只要符合主题,能用主线串联起来为阐述主题服务就可以。第二,要把握重点,要有一个总体的、宏观的角度,比如资源重组改革,应该把握可持续发展这个最高层次的角度,所有的分论点要符合,可以说绿色发展、以黑补绿、打造阳光产业,也可以说安全发展、遏制矿难多发的势头,但总领性的观点必须有,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第三,要根据自己对问题的把握,来决定选择什么角度分析问题和提出对策,写的时候不同角度可以都点到,但要有重点,自己最有把握的部分,说的可以多一些,在微观层面有所侧重。这样就有话说,下笔更流利些,同时又是有重点的,不会偏离主题。

总的来说,应该把握住宏观的总论点,这是主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视角——例如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以总论点、主角度的统领下,可以有一个或几个微观角度,提一些具体的观点。

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来说,角度可以有宏观的、可以有微观,如果标题是统筹城乡发展,这就决定了角度必然是宏观的,在宏观的大视角下,可以统领许多具体的微观角度,比如优化空间布局、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保证高生态平衡性、贯穿以人为本的原则,这些都可以统一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角度下。

但总体观点是推进新型城镇化,抓住这个“新”字,来提出一个或几个新思路行不行呢?不说太大、太高的观点,具体一点,跟生活实际贴近一点,提出“三化同步”,重点解决在城镇化过程中促进农业现代化,这也是合理的角度。

优化城镇布局,不是不可以扩展成内容充实、观点具体的文章,问题是它有很强的专业性,而材料的信息太少,如果不是学产业布局、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就不可能写得很充实。

根据材料能够提供的观点、论据支持来决定选择什么角度,最好是宏观套微观,在宏观角度下提几个微观的合理观点,用它们来阐释主题、证明主题,就像优化布局应该统一在“统筹城乡”、“城镇化与工业化并进”、“城乡融合”、“合理布局与生态建设双轮驱动”之类的角度底下,不能片面地论述优化布局。

2、明确主线 把握主题

不能因为要写小角度,就把大主题忽略了,不管什么材料的总体思想、题目的核心提示,一心去按自己的思路去找狭小的角度,这样就走偏了。

写文章不偏离题意,首先要确立一条主线,围绕主题来阐述主题,所有的分论点都往这条主线上靠。 文章要有主线,即写作线索,写文章首先确立主题,之后按一定的顺序从不同方面表达主题、论证主题,这就是文章主线。确定好、表达好主线,文章才能脉络分明,观点明确,使表达的观点为阅卷者所理解。要说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就从头到尾一贯说什么、解决什么,前后一致,连贯到底。

材料的主题是教育改革,试题也要求以教育改革为主题写文章,但有的文章写的却是给“择校热”降温的问题,固然与教育有关,但却没有扣中教育改革的主题,不符合题目的立意要求。

不能忽视材料的中心是教育改革、题目的核心要求是“围绕教育改革”。 缓解择校热不是不可以作为具体的切入角,但必须同主题扣起来,出发点要落在推进教育改革上。要提出以改革的方式来化解教育资源供需矛盾,消除择校热现象。通过推进教育改革,均衡分配教育资源,使每个学校均衡发展,教师素质平均,硬件设施平均,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平均,校际差距缩小之后,择校热现象自然会消失于无形。而这也是缓解择校热一文的基本思路,只是文中没有注意扣题,把消除择校热同教育改革联系起来,没有反复提到教育改革这个关键词而已。

以教育改革来统领消除择校热的观点,把文章主题定为以教育改革为“择校热”降温,用题目规定的大主题来统领自己想到的小角度,时时处处呼应主题、写出代表主题的关键词,则文章应有的主题与实际写到的具体切入角就统一起来,立意上就站得住脚,立意分也就能拿到手了。

3、依据材料 明确主线 确立主题

那么主线、主题如何确立?

关于从材料中找总论点,也就是确定材料主旨和文章写作的主题,这需要从总体上去把握材料的含义。一个方法是注意看文章题和分析、对策等大题的核心提示。往往在核心提示中包含着主题。比如918联考题目的作答要求中含有“大进小退、优进劣退”和“资源整合重组”等字样,结合起来,就可以理解材料的主题是通过大进小退、优进劣退的方式来推进资源整合重组,文章中可以具体阐释一下这个大进小退、优进劣退的的实质,大就是大型企业集团,优就是具有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优势,通过优势大企业来主导重组,实行技术改造,实现产业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利国利民,这就是文章的主题,也是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的正确立意。

另一个找主题的方式就是看材料,查找出现频率最高、反复强调、来头最大、地位最重要的关键词。一般不是出现在材料首则,就是出现在最后一条材料,或是附录的政策文件节选中;不是由国家领导人提出的,就是文件或专家提出的。只要是材料的主题,一定会反复出现,所以抓材料中出现频率高、提出者地位最高(或文件层级最高)的观点性关键词,就可以把握材料主题,进而确立文章的总论点。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