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社会 >正文

越剧发展的回眸与启示 ——李惠康访谈

2018-02-11 23:03    

李惠康(1936—),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和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曾任上海艺术研究所副所长、《上海艺术家》杂志主编、上海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2010 年起担任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评委。

1990年3月,李惠康发表《重塑越剧在上海的形象》,从“老化”“分裂”“复旧”三个方面犀利批判了上海越剧的发展现状,一时间引发了戏曲界的热烈讨论,沪浙两地联合举办了为期4天的“越剧现状与对策”大型研讨会。在前不久举办的《李惠康戏剧评论与剧作选》新书首发式上,27年前的这篇评论仍反复被提及,“至今仍有前瞻性”。

出生于浙江乡村,成长于都市上海的李惠康,与其挚爱奉献了一生的越剧艺术之间,似乎有着某种相似性。越剧作为20世纪兴起的中国最具代表性的都市戏曲剧种,既内蕴着吴越文化温婉柔和的艺术品格,更得胜于现代都市文化所需的青春与爱情主题。对这一点,李惠康是很清楚的。因此无论是作为编剧,还是评论家,李惠康始终关注越剧与都市文化品格间的互荣性。上世纪80年代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兴起,使李惠康意识到越剧在上海的生存危机——这危机归根结底不是越剧中心的迁移与否,而是越剧作为一个现代都市剧种的发展困境。

今年是越剧进沪一百周年,借此机会,李惠康再次与本刊分享了他对越剧的情怀与思考。

越剧电视连续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陈颖饰祝英台 章瑞虹饰梁山伯(1985年)

经历是一种学问

《上海艺术评论》:您早期是做越剧编剧的,1979年进入上海艺术研究所工作后才开始转做戏曲评论,写出了《重塑越剧在上海的形象》和《大剧院的困境及面临的选择》这样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评论文章。是不是能与我们分享一下越剧创作和评论的经验?

李惠康:现在时代比较平静,如今的人没有曲折的经历。对于做学问的人来说,经历是一种学问,这些学问是学校里学不到的。我写剧本、写文章都离不开自己的经历。

1 2 3 4 5 下一页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