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揭秘近代中国唯一的雇佣军,曾参与八国联军侵华

2018-08-03 18:08    

列强在近代中国成立雇佣军的历史事实,目前学界缺乏关注。1898年英国租占威海卫之后,曾于1899年成立华勇营,该部编制为1000人,负责维持租借地治安并曾作为英军一部参与八国联军侵华,1906年解散。这是近代中国存在的唯一真正意义上的雇佣军。它的成立与英国的远东政策、中国的形势、威海卫的环境息息相关,当时因英国各部门对威海卫战略价值的争执,威海卫作为一流海军基地的战略地位被搁置。负责该租借地的陆军部决定成立华勇营负责防务与治安。

华勇营以英国人为军官,在威海卫乃至山东全省、直隶等地,以高饷招募新兵。成立之后,凭借有力的后勤保障,严格的军事训练,迅速成为英国一支较为重要的在华军事力量。在威海卫勘界纠纷、八国联军侵华过程中,华勇营以其出色表现赢得英方高度认可,并荣获勋章。

然而,因为不愿与乡亲作战、八国联军之役中抢到大量财富后不愿继续当兵等各种原因,1900年前后华勇营中出现了极高的逃跑率。这成为诱发英方缩编乃至解散华勇营的原因之一。加上八国联军之役后英军约2000人留驻华北,华勇营的作用大减,于是从1902年开始遣散士兵。此后,随着英日同盟签订、日俄战争后北直隶湾局面的明朗,远东更为平静,威海卫的战略地位进一步降低,再加上英国以最小代价统治殖民地的策略,华勇营最终于1906年彻底解散。

一直以来,华勇营的形象都较为脸谱化:他们既是「最优秀的士兵」,又是「刽子手」和「汉奸」。本文认为:华勇营士兵大部份是朴实的农村青年,所以他们大多数人服从命令、吃苦耐劳;同时,他们是为利益入伍、为生存而战,也在乎「面子」与「传统的力量」。他们没有多么高尚,但也不是没有礼义廉耻,他们只是普普通通的平凡人,他们身上体现出的是真实的人性。

华勇营,英文名为Chinese Regiment,现多译为「中国军团」,是英国租占威海卫后于1899年在租借地内成立的一支雇佣军武装。其编制为1000人,实际人数最少时仅500余名,最多时达1300余名。其主要任务是负责租借地内的防务与治安,另在义和团运动期间作为英国军团一部参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它解散于1906年,仅仅存在了短暂的7年时间。然而,它却是目前所知列强在近代中国成立的唯一一支成功的正规雇佣军武装。

华勇营是怎么出现的?

甲午战败后,中国遭到西方列强的瓜分。1898年德国占据胶州湾、俄国租占旅顺大连之后,英国所坚持的「列强在北直隶湾的均势原则被打破」,其直接后果是英国租占威海卫,「以防止北直隶湾或者直隶落入某一个列强国家之手」。

威海卫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1898年7月1日中英签署《订租威海卫专条》后,「刘公岛并在威海湾之群岛及威海全湾沿岸以内之十英里地方」成为英国的租借地。此后,英国人所说的威海卫就专指这块人口密度不大的条状地:它大概有10英里宽,在黄海里拥有一个宽阔的海湾,海湾里大概有15个岛,其中最大的是刘公岛——总共约285平方英里。

英国租占威海卫之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便是需要在此处布置足够的军事力量。然而,几乎遍布全球的殖民地使英国没有多余的军队派往威海卫,何况此时英国人正在南非与布尔人争夺领土,第二次英布战争即将爆发,英国将大量军队派往南非。当时,英国在威海卫的部队「只有一队皇家海军工兵部队,在刘公岛修建码头」。可以说,英国租占威海卫之后,租借地出现了防御真空。

这种局面的出现,除上述英国兵力不足的原因之外,主要是因英国政府各部门之间对威海卫战略价值和前途的争执所致。早在1898年4月份,就有海军部官员化名发文,希望通过封锁旅顺港而不是固防威海卫来对抗俄国,文称威海卫的防御工事意味着大量的工程;保护这一要塞需要大概10,000名士兵驻防,「威海卫将成为帝国一个永远的开支和弱点」,不同意将威海卫作为防御重点。这种观点得到中国舰队等多方支持。与此相反,英国军事情报部门认为「在威海卫建立一个加固的海军基地将对俄国和德国对北京政府的影响进行有效制衡」,希望将较大的刘公岛与小一些的日岛作为防御的关键,在刘公岛上安排1500人驻防,其中的精锐500人是英国士兵;岛上应该有「非常坚固的工事,防御登岸的围墙,足够宽敞的营房,非常强大的武器」。两种不同的观点,反映了当时英国存在的两种不同战略思想,相比较而言,前者更为灵活、攻击性更强,后者更符合大英帝国的传统和荣光,但是一种消极防御。

在争执中,威海卫作为一流海军基地的防御工事和防御标准问题搁置下来,这实际上意味着威海卫将不会成为英国海军的防御重点。威海卫在远东的战略定位就这样悬而未决。在某种程度上,这反映了1898年英国租占威海卫之后远东事务的相对平静。

在这一环境下,陆军部和海军部在威海卫的防御问题上达成共识,陆地防御由陆军部负责,海军部会在刘公岛上建立并控制一个海军仓库,岛上的其他东西由陆军部控制。这样,威海卫的防御问题就交到了陆军部手中。为了满足威海卫陆地防御的需要,陆军部决定「招募华勇营」。1898年10月11日,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侯爵(Robert Arthur Talbot Gascoyne-Cecil, 3rd Marquess of Salisbury, 1830-1903)致电驻华公使窦纳乐(Claude Maxwell MacDonald, 1852-1915),询问他「是否反对陆军部立即派一名军官前往香港,为威海卫招募一营中国士兵?」同日,窦纳乐覆电称,对这一建议「没有人提出异议」。此时,英国的意图是不仅在威海卫租借地内招募,也「在中国南方说粤语的地方招募」。11月,英国陆军部2号指令(Army Order No.2)同意在威海卫租借地成立一支地方武装,[xi]并向女王提交报告,女王「愉快地下令成立中国军团,并将其命名为‘步兵中国军团’」,「并且进一步指示说,这支军团应该称为‘第一营’」。

华勇营的组建首先从任命军官开始。华勇营军官分为两类,一是原本拥有军衔的军官,二是没有军衔的军官,即士官。「军官应全部为英国人,从英国或印度军队中选拔。被任命为上尉者需要有6年以上的服役期,中尉需有4年以上服役期。需要一份能在世界任何地方服役的健康证明」。士官应为「25岁以下;未婚;接受过第2级别的教育,第1级别教育优先;品行良好;经历过所有士官职历;通过适合在中国服役的体检」,「中文过关者每年有20镑津贴。」英国陆军部首先任命了印度参谋部队(India Staff Corps)的鲍尔(Hamilton Bower,1858-1940)少校(当时正在东古拉作战)以上校军衔担任这支部队的指挥官,西骑兵团(west riding regiment)的布鲁斯(Clarence Dalyrymple Bruce)上尉(以少校军衔)担任副指挥官。[xv]在华勇营的组建和存在阶段,除鲍尔、布鲁斯外,主要军官还有:「沃森(W Milward Watson)少校、巴恩斯(Arthur Alison Stuart Barnes)少校、希尔顿·约翰森(Hilton Johnson)上尉、邓特(W. H. Dent)上尉、雷亚德(W. T. Layard)上尉」。

12月15日,索尔兹伯里致电窦纳乐称,「已指令现在(已到达)香港的鲍尔少校,在香港和上海招募译员、号手和士官,然后去威海卫,在租借地内征募士兵,以供该地区拟成立的一营军队所需」。[xvii]军官招募了一些翻译和号手后,于1899年初陆续到达威海卫。他们「自华勇营创立之日起就和士兵在一起,在招募到第一个新兵前就已经抵达威海卫」。他们「都会说中文」,但是并不精通,因此还配有翻译。此外,他们了解「中国人的内在性格和等级观念」,可以说他们是半个中国通,这有利于他们开展工作。

编辑:胡一舟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