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谁冒犯了《论语》,谁还原了“真孔子”

2018-08-04 10:42    

大学时读过陈鼓应的一篇文章,提及他念台大哲学系,遍读中外哲学诸家,最后发现只有庄子和尼采,与自己的气质性情,最是投合,这才决定了一生的研究方向。

学术乃天下之公器,这句话没错。但陈鼓应(还有众多学者)的经历都说明,人文学科的经典解读,背后都有着学者自身的情怀。当然,自然学科学者的选择也都有个人理由,但他们研究的成果,更多的是一种“普遍的知识”。相比之下,人文学科的研究成果,会更多地打上个人的印记、时代的标识。

具体说到《论语》,李零也好,于丹也罢,包括“草根读《论语》”风潮中的保安或厨师,都可以看作个人化的解读,都可以称为一家之言,按照强调差异的相对主义看法,诸种解读并无价值层面上的高低之分。这一点表面上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包括那些似乎更具“权威性”的学者。因此我们看到于丹将自己的著作称为“心得”、“感悟”,而李零也给他那本饱受争议的著作《丧家狗》加上了“我读《论语》”的副题。

《丧家狗》

然而学界一般倾向于将于丹与李零的《论语》解读看作两种迥异的路径,前者几乎是完全的“应时之作”,将《论语》化用为“心灵鸡汤”,属于对传统资源的转化性运用,而李零的著作虽然不乏个人的感慨、古语与现实生活的勾连,却包含着对于经典“正本清源”的野心。也许恰恰是这一点,使得李零而非于丹,成了“被经典化的《论语》”最大的冒犯者。

大陆新儒家如陈明批评《丧家狗》“辱圣”,重点是维护孔教的尊严与合法性;宪政学者如秋风批评《丧家狗》“虚无主义”,主旨则在“李零不去管孔子之后历代贤哲围绕孔子进行的政治、伦理等方面的讨论……在李零那个真实的孔子图景中,历史和文明被一笔勾销了。”(《随笔》2008年第3期)他们都不肯接受李零对孔子的“还原”,因为他们对于如何实现“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看法与李零大相径庭。

如果说,今日重提孔子和《论语》,是为了“古为今用”,利用先贤经典来化解社会矛盾、创制新的政治秩序,则李零的读法,确实不如陈明、薛涌,甚至不如于丹。李零的解读,本意是想“通过读书,化解很多无谓的争论,为大家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平台”,是采用类似知识考古学的进路,或者说,采用类似乾嘉之学的训诂方法,对于《论语》的“本意”,爬梳清理,抉隐发微。有些问题,如孔子不认为自己是“圣人”,却被弟子后人强捧为“圣人”,不仅明确指出,而且颇有微辞。

孔子

作为学者,从“知”的角度出发,我投李零一票。至于“用”,几千年来聚讼不已,更多是政治家或有政治热情者讨论的事。

“正本清源”的野心,或者说追寻“经典”本真的动机,在李零的新书《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读》与《人往低处走——〈老子〉天下第一》中呈现得更为分明。

《丧家狗》关注的是《论语》本身,而《去圣乃得真孔子》则更像为孔子及门人做一篇“评传”,李零也开始“上引下联”,既关注《论语》及其他同时代文献中呈现的儒家面目,又厘清了儒学道统传承的种种变异:“从孔颜之道到孔孟之道,再从孔孟之道到孔朱之道,四配十二哲都是怎么捏造出来的。”

《去圣乃得真孔子》

但他的立场没有变,仍然是要从重重的附会、改造、再塑中剥离出一个“真孔子”——在这一点上,他和那些借古之孔子以遂今世之欲者,仍然没有共同语言。

同样,《人往低处走》也是秉持这种考订训诂为基础的精神,李零解读《老子》,以马王堆帛书本作为底本,辅以郭店楚简本,而对于林林总总的“今本“(河本、严本、想本、王本、傅本),虽也加以列注,但并不深入探讨。尽管由于版本流窜,影响后世的老子思想,已远非帛本或简本的记载,例如“佳兵不祥”这句,在历来的论著、书信、奏折、公文中多次被引用,顶多是解为“唯兵不祥”,但帛本将这一切都推翻,就只是“兵不祥”,这一来,历来的攻防辨驳都变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忽喇喇如大厦将倾。

然而李零不管,他坚持将《老子》从纷纭繁复的笺注、解释、附会中抽离出来,还《老子》一个本来的面目,颠覆(至少是部分地)长久以来对《老子》的固有印象。这也是在努力给读者一个“真老子”。

问题是:这种“求真”的意义何在?对于非治先秦哲学者而言,一个已经进入公共思想领域并成为某种基础或资源的“假孔子”、“假老子”比较好,还是一个被还原的、颠覆性的“真孔子”、“真老子”更值得我们重视?

这就涉及到一个大问题:在现代社会中,经典何为?

不能不说,李零的经典解读思路,是带有本质主义色彩,他不会承认“一切坚固的都已烟消云散”,他心目中仍然有一个解读的标准,那就是原书的本来面目。或许一个人的解读会有偏颇舛误之处,但至少要言出有据,方向是朝着“求真”而去。

《去圣乃得真孔子》和《人往低处走》是李零挑选的“我们的经典”系列中的两本。这一系列还包括《孙子》和《易经》。李零的理由是:这四本书年代早,篇幅小,是先秦学术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典籍里最富含智慧的著作。自然,也有一个全面性的考量:《论语》是儒家代表,《老子》是道家代表,讲人文,这两本最有代表性;《孙子》讲行为哲学,《周易》讲自然哲学,讲技术,这两本最有代表性。

选择,并不仅仅反映选家的学术眼光,也透露出选家的阅读思路。这一系列的选择反映出,李零希望他的读者,能够认知一块全面的、真实的先秦思想截面,这些著作,是中国本土思想的滥觞之作,从这里出发,重涉思想史的长河,才能明白这棵中国思想的大树,是如何一步步生根发芽,开枝散叶,一步步走到今天。

非要说有什么现实用途,倒也看不出来。我只能说,对事物本原的好奇,是人类的天性。一定要再往“有用”的方向上拉,最多也只能说,是希望现代社会里的中国读者,不人云亦云,不偏听偏视,尽可能了解更接近真实的经典面目,有利于独立思考,有利于多元共生——民可使知之,方可使由之,这是反“真孔子”的做法。

自然,考察种种“假孔子”、“假老子”的形成史与传播史,也能帮助我们理解如今的思想是怎么养成的,如今的社会是如何塑形的。但这不是李零做事的方向。我认为,在他努力的道路上,他已经做得足够好了。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